昆明官渡“一河一策”治理 确保入湖水质达标

人民网昆明5月29日电 (虎遵会)五月的昆明,依旧繁花似锦。位于官渡区大清河改道工程的项目上,几十号工人正忙碌着栽种花草,为整个工程做最后的收尾。大清河改道工程是今年官渡区开展滇池保护治理而实施的37个工程之一,为确保年内主要入湖河道及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官渡区根据入湖河道实际情况,实施“一河一策”治理工作。

官渡区是昆明市七城区之一,位于主城东南、滇池北岸,现有滇池流域面积128.8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00%。辖区滇池湖岸线长17.6公里,河道(沟渠)25条,长145.8公里,其中列入市级河长负责制考核的主要河道15条,数量占全市35条主要河道的42.9%,15条主要河道长117.3公里,10条支流沟渠长28.5公里。

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罗昆介绍,2018年,官渡区计划实施滇池保护治理项目37个,其中市级下达治理项目31个,区级新增治理项目6个。“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6个,完成项目前期并开工建设17个,完工项目14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14.46亿元。”

“大清河改道之前,河道流水断面从10米至20米不等,改道后统一规划建设为33米。”罗昆说,改道之前的大清河,与村庄相连,经常会出现截污不彻底、雨季洪水漫堤等现象,改道后,不仅拓宽了河道流水断面,提高了泄洪能力,还实现了截污的功能,同时增加了河道两岸的绿化面积,为附近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和休憩的好去处。

除了改道、修固堤坝、截污、防洪综合整治等工程外,河道清淤也是当下滇池保护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新宝象河河道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机器轰鸣,一个个“大滤袋”装满了被清理出来的淤泥。据施工方铁汉生态河道SPV公司工程部经理张威介绍,新宝象河的清淤工程,主要是清除河道内的内源污染,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目前,新宝象河已完成了8.5公里的清淤,还剩最后800米,将在5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张威说,工程完工后,清理出来的淤泥大概有20万立方左右。

“我们采用的是水力冲挖的环保清淤方式,淤泥通过管道运输至干化厂进行灌装,灌装过程中我们又加入了絮凝剂和混凝剂,然后在送入滤袋,直到淤泥固结干化。”张威说,经过检测,新宝象河的淤泥没有重金属超标现象,因此,在淤泥干化到一定程度后,公司就开始破袋,把淤泥作为生态修复种植的土壤进行回收再利用。

在距离新宝象河淤泥干化场几公里之外的姚安河入湖河道旁,一项河道前置库处理系统项目也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工地十米之外,便是滇池。作为河水进入滇池的最后一道屏障,姚安河前置库处理系统肩负着污水净化、调蓄等重任。“该系统包含蓄水池、好氧池、厌氧池、兼氧池、沉砂池、沉泥池及一座处理站。”罗昆说,该前置库处理系统建成后,将采取系列的塘处理加湿地净化,再加上微污染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最终确保水质能达标流入滇池。据了解,目前昆明已规划了5个前置库处理系统建设项目,今年已开工建设3个。

2018年是全面实施滇池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而艰巨的新任务、新要求,官渡区如何全面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推进,又如何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呢?对此,昆明市官渡区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圆满完成滇池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官渡区正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治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一方面制定了例会制度,重点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另一方面,紧盯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力求创新滇池保护治理方式方法,全力推动滇池治理实现新突破,确保2020年所有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水质稳定达到IV类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