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奇門冷兵器有哪些?

用戶154844511

子午鴛鴦鉞,雙手使用,一手拿一個,一雌一雄

月牙刺,雙手使用,手握月牙,兩頭都是尖。

雞刀鐮,長80釐米,兩個倒鉤。刺中流血不止,如同三稜軍刺

杆子鞭,該武器棍鞭結合,延長了兵器的防衛距離和攻擊方位,是一件很好的近身武器。如同九節鞭一樣可近身收藏

龍頭杆棒,外形上一端系龍頭另一端系錐,全身由金屬鑄造,靠山王楊林的囚龍棒就是此類兵器

判官筆,貼身武器,不用多說,小說中使用的人很多

峨嵋刺也是兩邊帶刺,但比判官筆更加輕便,秀氣。中間有一個鐵環套在手指上,用法主要是戳和刺。由於它的體量不是很大,所以隱蔽性比較強,特別適合女子防身禦敵。還常於水戰中使用,號稱分水峨嵋刺。

鐵尺,日本有類似兵器成為“十手”,專門剋制刀劍類的兵器。

腰帶劍,平時藏於腰間,不顯山不漏水,抽出只一瞬間,鋒利無比。

拐,中國傳統的武術器械之一。起初是由民間老人的柺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有鐵製也有木製。

鏜,中國古兵器之一。由槍發展而來的,早在隋朝就已存在。

筆撾,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鉞,舊式儀仗中時見之。也稱為"抓",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撾的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

撾頭似斧腦可宕擊,撾筆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撾指則如矛尖,用以戳扎,撾柄似矛,杆可撥可撩。

叉,在遠古時代,叉為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由叉尖和叉巴兩部分組成。

叉尖為鋼製,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後粗前尖。通體為圓形或扁平形。叉把木製或鐵直,粗可盈把。

鉞,最初為生產工具,後來演變為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

子午雞爪鴛鴦鉞

鉤,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

手杖劍,也叫二人奪,誕生於漢代,杖中藏劍,關鍵時刻可做防身自衛,防不勝防。現代一些武俠劇中多為黑幫大佬所鍾愛,威風八面。

以上只是部分,實際上有很多!


冷兵器

兵器首先分兩大類,軍陣兵刃和民間兵刃。和武術一樣,軍陣與民間的功夫和兵刃從思路到技法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民間的兵刃由於歷代法律問題,更注重一下隨身的隱蔽性,格鬥的針對性。例如水滸裡,鐵叫子,鋼管上有幾個眼,遇到官差說這是樂器,不信我吹個曲你聽聽。

一般民間兵器出了常見的刀之類的刃器外,還有不少。首先是撅類的,其實就是一根幾寸長的金屬棍,可以做成筆樣的,就是判官筆,做成人樣的就是獨腳銅人,打架時握在手裡砸在骨頭上疼得要命,砸在頭上可能真要命。宋朝時牛二之類的流氓喜歡手裡玩一個大銅鎖是一個道理。

再有就是容易隱蔽的刃具,例如腰帶劍之類。劍身就像盒尺一樣的感覺,邊緣非常鋒利,抽到身上就是個大口子。別信小說吹牛逼,這玩意沒法扎。

再就是脫手類的。在水滸裡就說的很多了,飛石,飛刀,飛叉等等。在三俠五義裡還有用一尺竹片發射石子的。不過儘管少見,但是看演義小說,流星類的武器似乎不能列為奇門兵刃。

還有一類兵刃屬於指虎的延伸,例如八卦鴛鴦鉞。如果再延伸一下,就是勾類。

再有一類就是工具類的,當然最著名的要數折凳,周星星加持過的,鐮刀,鋤頭,耙子,叉子,長凳,筷子,鑰匙,鐵鏈,鉤子。

再有就是一些專用武器了。首先是鐵尺,這是捕快的專用武器。和鐵尺配套的是繩子。這兩樣配套使用專門抓人捆人。繡春刀,血滴子之類的都是這一類。

再一類是世界各地的腦洞兵器。例如金庸小說裡,金輪法王的兵器是輪,這就是典型的印度兵器。手刺的原始版拳劍還是能理解的,印度還有些很超級奇葩的兵器,例如手心爪,外表看是一把匕首,但是握柄是一個鐵爪子,在手腕處用皮帶綁住。近戰可以撓人的。

再一類是針對性兵器。在戟流行的時代,一種叫做鉤鑲的兵器就很流行。鉤鑲在周正武的一個節目上演示過,可惜那個是錯的。鉤鑲是套在小臂上而不是直接用手握住的,所以他們用的完全不對。但是對手如果用槍矛,這玩意就沒用了。

其實兵器單這麼說沒意思,自己玩玩才有趣。也並不複雜,你沒有獨腳銅人,截十二公分鋼筋不難吧?


MAI系統

所謂奇門兵器,就是民造的非制式武器,這種兵器一般都是拿來防身用的,考慮的就是便攜,所以一般都不很長,不然就乾脆是工具。我是練形意拳的,我就介紹一下我們形意門中的奇門兵器吧。

這叫麟角刀,是山西宋氏形意的獨門兵器,奇門兵器和軍隊制式兵器不同,民間所用的兵器一般只有個大概形制,沒有特別固定的尺寸,具體尺寸以及重量都是按照使用者自身需求而定。有的人身材比較高大力量也大,兵器就會做的更大也更重一些,有的人身材比較矮小,練的功夫也以敏捷為主,兵器就會做的相對短小輕便一些。甚至於一開始力量不夠先做個小的,力量上去了換大的,所以尺寸重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目前流傳的麟角刀的武術套路有46個動作,主要刀法有刺、撩、推、砍、劈、架等等,步法以弓步、虎步、丁步、跪步和半馬步為主。


形意拳是戰陣功夫演化而來,所以形意拳有大槍這個器械套路,而且是槍法化為拳法,形意大槍技法在戰場或是鏢局都可以很好的使用出來,但是到了宋世榮這裡,宋世榮是開鐘錶店的,沒事在鐘錶店裡拿把大槍顯然是不太合適了。而且城市小巷多,狹窄地形大槍施展不開。這就導致了宋世榮發明了麟角刀這個奇門兵器。


城市裡因為小巷多,而且發生打鬥還很容易出現在室內,如果是在室內發生打鬥,那麼即便是普通的腰刀也嫌長。所以麟角刀為了方便城市內使用,一般長度是要比普通腰刀短的。但是短兵器如果在相對寬闊的地形比如寬闊的街道或者大院裡碰到長兵器就比較吃虧,所以這種防身護院為主的兵器通常大多都是一對,這樣一把格開對方兵器,另一把就能近身搶攻,碰見長兵器也不吃虧。所以麟角刀都是一對一起用,這樣平時在城市裡行動,攜帶起來總比長槍方便很多。麟角刀有兩個小枝,這樣上下都能勾敵方兵器,也能插架敵方兵器,比普通刀的功能更多變化也更多。


上圖為上世紀於天津新港拍攝的一組照片。持麟角刀者為田進忠。持大槍者為車潤田。兩人麟角刀對戰大槍的套路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另外形意門還有作為日常工具用的奇門兵器,就是鞭杆,其實就是過去趕大車的鞭子杆,一根小細木棍,一般一米二左右長。過去交通不便,出遠門都得趕大車,但是進城一般也不允許攜帶兵器,而在野外難免遇到強盜,所以就出現了用鞭杆作為武器的招式。


鞭杆由於沒有刃,重量也輕,過去為了增加威力,有些鞭杆兩頭會做個銅箍,但是沒有銅箍的也常見。鞭杆看起來就是一根毫無威脅的小細棍,但實際上真打起來可以輕鬆把人制服。我本人來大概演示一下鞭杆主要用法。

鞭杆作為一根棍,所以其實是可以兩頭都可以打人的,前頭撥開對方武器的時候就可以趁機近身,用棍尾打擊對手,因為棍細、輕,所以一般都是打擊頭部要害,一下就足以放倒對手。

棍雖然沒有尖,但是一樣可以刺,撥開對方武器就直接刺對方咽喉。


鞭杆由於比較輕,所以可以單手握持抽擊對手,但是因為棍殺傷力有限,所以一般都是抽擊對手的持械手。持械手被抽中的話,根本就抬不起來了,喪失攻擊能力。


人渣嘯西風

真實的歷史冷兵器很多特色的如今都已經無法考究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影視劇亂搞冷兵器道具對很多原本意義上的古代冷兵器就是一種湮滅


趣味籮筐君

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奇門冷兵器太多,以至於不想一一贅寫,今天只寫一種,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它代價低廉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它可以殺人於無形,它可以不受到監管肆意妄為,它就是人見人恨的殺人利器-流言蜚語。


這個世界總有那麼一群人,下至市井鄉俚,上至達官顯貴,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網絡水軍,不論你做什麼,他都會在背後對你惡意揣測,惡語中傷還振振有詞。

前秦時期,大將白起長平大破趙軍,范雎獻饞言於昭王,得到的是自刎的命運。

90年前,有人稱一顆彗星要飛經地球並得到世界各地天文學家的認可,因為地球將在彗星尾部掠過,而彗星尾部就有幾千個地球那麼大,地球末日的謠言四起,因此很多人不願意坐以待斃而選擇了自殺。


這種背後流傳與事實背離的流言蜚語,幾千年經久不衰,是社會的病態也是人的天性,胡蝶之死證明人言可畏,柴靜的《穹頂之下》在受到廣泛關注的情況下也遭到 惡意的揣測與中傷,當茅於軾被網名稱為漢奸, 當頭條方舟子推文被各種謾罵與口水的留言所淹沒時,你不得不感嘆流言蜚語的殺人於無形。對於這種冷兵器,你是不是要慎用之呢?


百味君君

在古典小說和傳統評書中,常說一個人武藝高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所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十八種兵器″的功夫和技能。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丶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這些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十八種冷兵器,古時的練武之人,能夠熟練的使用這十八種兵器,就己經達到了極高的武術境界,而中國漫長的冷兵器發展中,遠不止十八種兵器這樣少,我國武術流派眾多,加上各民族獨有的拳種和兵器,再加上有些奇門兵器和各種暗器,其總數不下數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