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图解一下王羲之的书风,瓶颈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非常实用

我们学书法,大多从二王入手,那么如何把握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呢?

我们从用笔分析一下。

古人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什么意思呢?

王羲之的书法用笔飘逸,李北海的书法用笔稳健。

用笔“飘逸”怎么理解?

我得理解就是用笔自如,生势而不出规矩。

比如李白写诗文,格律之下,信口拈来,看李白诗,跳跃幅度非常大,能把人的意境拉上天,又可把人拽回来看自己的心情变化。

而且有时候个别语句不太守格律,反倒更妙。

所以李白飘逸雄健。

在这我们看滑冰运动员,舞蹈家,动作幅度非常大,但是表演时几乎没有“跌倒过”。

那就显得非常飘逸,灵动。

飘逸一定是建立在“笔熟”之上的,对笔的把控运用自如,才能屡屡生势。

年轻一点的朋友都知道“ADC”这个词,射手嘛。怎么叫飘逸?

我能追着你打,我能十人团战躲对面五人技能,还能对地方疯狂输出。

一仗下来,对面死了五个,友方死了四个,自己满血。

其走位就是“飘逸”

举例是方便理解,单事实道理是相通的。

我们临习王羲之的时候,把握住“其变化”的地方,学的时候不要盲目模仿,而是稳步扎实学习,这样才能在精熟之后,通其阴阳,滋生变化。

以下是图例。

运笔自如表现在“稳重-灵动”的变化自如。

红色为运笔稳健处。

墨色轻重于运笔灵动与否关系不大,并非墨深处,就一定稳重。

笔势,是顺势而为的。

有些地方行笔的快慢,多谢谢,多临临自能体会。

蓝色为灵动处,也就是运笔相对快的地方。

都是通过笔锋自然弹性来完成的。

当然这不是教条主义,快慢不是定死的规矩,快的地方写慢,慢的地方写快也可以。

主要是为了表达王羲之用笔的的变化自如。

在下意识中,收放自如,才是飘逸。

谢字,很出名,这个谢几乎承包了所有学王的大家写“谢”的出处。

首先言字旁,取奇势,就是歪的,我们正常写一定是正的,如图红丝演示处。

这个歪的“言”用笔,在王羲之那个时代,不难,到了唐宋就能明显看到学习的痕迹。

且先不说唐宋在后,单用笔来说,楷书法度完备之后,对于这种取势的用笔是有影响的。

所以能见的书家,大多都是出自王羲之,很少有能自成一格写这个谢字,很少。

第二点“三条黄线”左右奇,中间正。

变化是笔势生出来的,但是调节还是要靠人。

如何写出这种灵动的姿势?

要么先天求变,要么多练,后天运用。

王羲之也不是首创,部分笔势学的张芝。至于张芝怎么来的,我也不知。

突然想起老罗介绍手机的一句话“但是他确实有一条金线”

哦不,三条。

第三“寸”字的横,大多数朋友一般都习惯兰亭的写法。

如上图第一种演示方法,就是转下笔锋,顶上去。

但是这个是第二种,下折顿笔,然后提笔自然弹上去,只需控制方向就好。

这点之所以难,并不是技法难,而是下意识出这样一个有悖习惯的动作,才是证明用笔如龙的地方。

以上三点,只是相对基础的,一个字经不住细分析,非常多的优点,

上述三点只是我初学时,就注意到但是屡次临习也没能改正,也没能克服习惯的问题。

后来某天,突然间就开窍了,想起写这个字,于是怎么写,怎么对。

至于为何开窍,我也不知道,就是心里有。

三点水,其实动作很多。

但是真正的“提按”就一次,中间都是行笔中的“虚提按”小动作,甚至可以没有。

但是你会发现,没有这些小动作,写出的三点水希拉平常。

所以临的时候也要临到位就好了。

很多人觉得书法放任

这放任吗?

细节从看到,到学到手,是一个长过程。

临会之后,脱开帖自己要用,又是一个过程。

挺折磨人的,所以为何都学几十年呢?

然后蓝色圈里的转折变化,这个比较有意思,这一笔学会非常有王的味道。

然后黄色,虚实,疾缓的变化。

怎么说呢?

变化让人看得清,就非常明朗。

所以相对来说运笔连断更清楚一些,这个相对很对喜欢连笔字(行草书)的人来说,是很扎心的。

但是这是一个大重点。

取势布白的变化

中侧用锋的变化

疏密奇正的变化。

王羲之之所以历史上地位这么高,学行草书绕不过去,就是因为第一个把变化做到极致的人。

至今为止,没有一人能超越,也不可超越。

即使后世有章法,墨色的突破,但是在其他变化方面,也远不到王羲之水平,所以,这就是个学的范本,标杆儿。

王羲之的字是法度

但是未必需要人人都写的跟王羲之一样,最后还是要自成一格才有意思。

不过 学习,就得先学再用。

不学怎么能自成一格?自造吗?好像历史上没有一位大家如此过。

你们说呢?

以上都是一些浅薄的经验之谈,也并不高深,如果有喜欢的可以点下关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