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你的心情,由微生物做主?

你知道嗎?

微生物和我們一起進化,彼此適應,就像一對互相纏繞的連枝樹,成為一個基本和諧的生態系統。

我們人體有100萬億個細胞,其中只有10%的細胞擁有人體的DNA是我們自己,其餘的90%都是由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族群構成的微生物生態系統。所以說,我們並不是獨立的生物,而是和菌群相互依賴、共生的共同體。

這些共生菌可分為三類

有益菌

人體不可缺少的,正常情況下是優勢菌群,具有防護、營養、免疫調節等作用;

條件致病菌

是非優勢菌群,如腸球菌、腸桿菌等,在人體菌群平衡時無害,但當菌群失調時就會對人體進行攻擊,導致疾病;

致病菌

對人體有害,能導致疾病發生,如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等。

三種不同的共生菌之間是有鬥爭存在的,要想保證腸道及身體健康,就必須保持腸道菌群平衡,使有益菌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利用有益菌來制約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使它們不能在我們體內肆意生長、搞破壞。

益生菌為人體健康保駕護航,它不僅可以保護腸道、抗癌、調節免疫 、降血脂、調控血糖、精神疾病、還可以促進營養物質吸收、緩解乳糖不耐症、維護女性私處健康等作用。但近來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顯著影響人類的腦活動和心情。

腸道如何影響情緒?

我們的腸道和大腦直接相關,互相影響。事實上,我們的腸道通常被稱為我們的“第二大腦”,影響調節情緒穩定的激素和神經遞質的產生。它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與大腦一起工作,去感受環境的威脅,就像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一樣。

如果我們的腸道細菌不平衡,那我們的大腦也就會不安穩,腸道問題可以引發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抑鬱、焦慮、憤怒、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自閉症。

我們的腸道不只是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那些以我們的腸道為家的細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心理健康到睡眠、到體重增加以及對某些食物的渴望。

腸道壞習慣:什麼不該做?

你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有很多日常生活習慣一直在損害我們的腸道菌群,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後果。這些壞習慣不僅破壞有益細菌的數量,而且破壞細菌多樣性。

只要有可能,一定要避免以下這些壞習慣:

使用抗生素,增加抗菌清潔劑的使用;飲用加氯消毒水;用灌洗器清洗和過度的清洗結腸;接觸汙染物如重金屬,包括汞合金補牙材料等汙染物;吃消毒食物;服用抗抑鬱藥和安眠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這些食品添加劑

每天都在破壞我們的腸道!

在我國,食品添加劑共分為23大類。

包括

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鬆劑、著色劑、護色劑、乳化劑、酶製劑、增味劑、麵粉處理劑、被膜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穩定和凝固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膠姆糖基礎劑、鹹味劑和其它。

這個長長的名單,您是不是看著腦袋都大了?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為了幹啥的?

簡單地說,它們使得我們吃的東西保持的更持久,看起來更漂亮,吃起來更香。

我們被告知這些東西添加量極低,而且實驗證明對身體的危害很小。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關於添加劑的研究不斷增加,有越來越多的添加劑被允許加到我們的食品、飲料零食中,是它們對與我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腸道細菌的影響。

樹立健康新三觀?

養好“細菌”

不偏食不挑食,健康的腸道菌群需要飲食的多樣化。

通過我們的飲食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某些微生物物種的食物,併為它們在其它胃腸道微生物的競爭中提供優勢。飲食越多樣化,微生物群落也越多樣化和越健康,也就越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干擾。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吃益生菌、酸奶或乳酸菌,選擇含有益生菌的飲食,如纖維食物、大蒜、洋蔥、蘆筍等。通過簡單的方法培養微生物組,反過來增進健康。

1乳酸菌

一提到乳酸菌,大家想到的是不是酸奶啊?現在市售的酸奶,可以說品種非常多,比如:凝固型酸奶、攪拌型酸奶、果粒酸奶、老酸奶等等。

無論是哪種酸奶最大的特點就是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是具有生命力“活”著的特殊食品。這些益於人們健康的一類腸道生理細菌包含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乾酪乳桿菌等乳酸菌。酸奶的美味和營養就是由於乳酸菌的作用。

2酵母菌

一提到酵母,大家是不是腦海裡閃現的都是麵食啊?因為酵母多被用於發麵嘛~饅頭,麵包的鬆軟可口都是酵母菌的功勞哦!

酵母菌吸收麵糰中的養分並生長繁殖,將麵粉中的葡萄糖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氣體,使麵糰膨脹、鬆軟,產生蜂窩狀的組織結構。

當然啦,我們常喝的啤酒,葡萄酒和白酒也和酵母有著很大的關係,酵母菌的好壞,生長的條件直接關乎著酒的品質。因此對酵母菌的詳細瞭解還是非常重要的,有利於釀製出口味純正的甘醇美酒。

3醋酸桿菌

醋酸桿菌是一類能使糖類和酒精氧化成醋酸等產物的短桿菌。工業上可以利用醋酸桿菌釀醋、製做醋酸和葡萄糖酸等。

哇咔咔,原來給我們帶來酸味的不光有乳酸菌,醋酸菌也是可以的,貌似醋酸菌的酸意更濃呢~

4米麴黴

米麴黴是一類產生複合酶的菌株,除產蛋白酶外,還可產澱粉酶、糖化酶、纖維素酶、植酸酶等。

醬油的生產主要是利用這多種酶來分解原料中的多種成分,形成色,香,味獨特的產品。豆豉和豆醬是我國最古老的豆類發酵品之一,傳統的製造工藝中也都是用米麴黴釀造的。

5青黴菌

提到青黴菌,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腐爛發黴的食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青黴菌都討人厭的,裡面也不乏有對食物美味起到輔助作用的。其中有兩種青黴菌是以奶酪的名字命名的,足以說明青黴菌在美食中不可磨滅的地位。

路凱夫青黴菌是其中一種,它賦予路凱夫奶酪(還有高貢佐拉奶酪、斯蒂爾頓奶酪以及丹麥藍芝士)獨特的辛辣香味。另一種獲此殊榮的青黴菌是卡芒貝爾青黴菌,它會在卡芒貝爾奶酪表面上留下天鵝絨般柔軟的白色印記。想想都讓人留口水了呢~

是不是都垂涎欲滴了呢?頓時覺得食品中的微生物還是很重要滴,幫助我們充分發揮其作用來保證美食的質量和品質!

不過,在購買時,要保證哪些產品仍然含有足夠的活性益生菌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產品經有益菌發酵後,在包裝前必須穩定這些有益菌,以延長商品的保存時間。有時,這一過程可能使其健康益處大打折扣或者完全被消除。

我推薦大家自制。比如:酸奶、泡菜、腐乳等等,這是保證發酵食品中存在活菌的最可靠的方法。

在理想的情況下,腸道中會存在一些壞細菌,其它有益微生物可以抑制它們的數量。只有當某些“壞”細菌失去控制,我們才會發現問題。這些問題輕則腹瀉,重則是系統性感染。

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消除我們環境中所有潛在的致病菌,想要最大化的保證腸道健康,必須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補充益生菌有利於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高質量的益生菌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有益細菌生長並抑制有害的或致病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生長的環境,幫助維持腸道菌群的健康。

總之,過去多年的研究發現,飲食和健康是緊密相連的,而飲食決定了腸道菌群的組成,也就是說,你的飲食決定了哪些微生物可以在腸道內的生存和繁殖。

最後告訴大家

食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可以滋養腸道菌群,保護腸道健康;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才是健康的關鍵。

部分內容來自《菌群觀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