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的神話劇總是拍得很唯美?

餘堅銳

電影要拍的唯美,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

所謂唯美,除了導演的功力,讓電影的氛圍充滿迷幻和飄逸的氣質外,更重要的,是畫面。

電影畫面由三部分組成:置景、美術、構圖。

這三樣東西不僅僅是藝術家搞創作一時的靈感乍現,當然靈感也很重要,但如何實現靈感,更重要。

比如《巴霍巴利王》的這張劇照:

說起來,它非常簡單:宮殿的走廊,煙霧繚繞,一男一女,穿著印度傳統服飾,拉弓射箭。

但是,看一張類似的中國電影的劇照:

有沒有感受到什麼?

置景方面,印度的傳統服飾脈絡清晰,層次豐富,弓箭精緻合理;中國的服裝極盡誇張之能,全身披金,頭飾飛揚。

美術方面,印度有足夠的縱深,通過燭燈襯托不同的煙霧顏色;而中國這部,北京是統一的金黃色,就連透過的光,都是淺黃色的。

構圖方面,印度凸顯人物,以大色塊區分人和景的關係;中國如大頭貼一樣,彰顯人物臉龐。

其實,到不是有好壞之分,在製作水平上,中國的技術不算差。

但是真正的差距,是工業運用上的理念、經驗和成熟度,這些東西都是實現創作者靈感的工具,我國電影工業的落後絕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做到的,而印度一直都是電影大國,在蓬勃的市場發展下,一直很努力的在做創新、總結和學習。

印度的神話片做到的是讓電影工業為電影劇情而服務,而我國的電影工業,還在傻傻燒錢的暴發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