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幅員遼闊人口不多,為何不是產糧大國反而要進口糧食?

黃周海

你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不成立的,因為問題不符合事實!

誰跟你說的俄羅斯是糧食進口大國?講究一下事實好吧!現在的俄羅斯這些年的糧食產量明明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現在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大國,好吧!

可以這麼說,隨著俄羅斯政府開始逐漸重視農業生產,加之世界糧食價格的提高,同時,俄羅斯和中國關係日益緊密,中國對於糧食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加上俄羅斯地廣人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大力增長糧食產量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創下幾十年來新高!

據筆者瞭解,2017年,俄羅斯的糧食產量或創歷史新高,總量已經超過1.26億噸。

居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俄羅斯聯邦農業部相信,今年的糧食和豆類作物產量將創新高。據最新資料,超過1.26億噸糧食已經脫粒入庫。”

據俄農業部網站消息,俄羅斯糧食產量將在2018年創下新的歷史記錄!此外,俄羅斯糧食產量還有不少增產的潛力!據俄羅斯農業部官員表示,到2030年前,通過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等措施,俄羅斯的糧食年產量有望達到1.5億噸。

2017年,俄羅斯糧食出口量創下歷史新高!

俄羅斯糧食總產量之所以在近年來創下歷史新高,一個是國內糧食需求的提高特別是飼料市場需求的提升,另一個就是糧食出口盡頭的迅猛增加!

數據顯示,2017年俄國內畜牧業年糧食作物消費量已經增長到4400萬噸,2020年前有望增加到4600萬噸,這也將帶動俄羅斯的肉類和肉製品出口!不久後,會有更多人吃到俄羅斯的肉製品和奶製品!

有數據顯示,2017年,俄羅斯的糧食出口量達到4500萬噸,其中包括3000萬噸小麥,因此,俄羅斯也在2017年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出口國!

同時,由於俄羅斯的糧食種植多為非轉基因,在品質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足夠的聲譽,其糧食出口總量依舊會有比較大的提升。

所以,不要再說俄羅斯糧食產量不行了,現在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糧食貿易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5.02


糧油市場報

俄羅斯是不是產糧大國 ?我想,前面幾個回答都已經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解釋 ,我在這裡就不在贅述,但是,我想從俄羅斯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以及最近幾十年的經濟結構的宏觀角度做一下闡述, 也許對於大家瞭解俄羅斯的地緣和經濟結構會有所幫助。

在歐洲近代史上,俄羅斯是最晚實現工業化和城市的國家。俄羅斯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幾乎已經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比英國晚了100多年 ,比德國也晚了半個世紀。進入工業化、城市化之後的俄羅斯,就迅速被革命的浪潮所吞沒。20世紀初以後的俄羅斯歷史,想必我們都非常清楚了。但這段歷史,從另一方面看,也給俄羅斯的工業化進程有了很大的推動,那就是前蘇聯在工業化和科技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眾所周知,前蘇聯時期從早期的”軍事共產主義”到中後期的國際軍事霸權,前蘇聯的經濟結構始終是軍事優先,從而形成了“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畸形經濟結構,並導致了前蘇聯時期雖然軍事、科技非常發達, 但是人民生活水準卻異常低下的狀況。而這個狀況也是後來導致蘇聯垮臺的直接原因之一。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經濟結構上依然繼承了前蘇聯的這一格局。本世紀初,正值世界能源緊缺,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幾乎全方位依賴能源,從而又形成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油吃油”的畸形格局。當然,由於那幾年世界能源價格的客觀形勢,也導致俄羅斯通過這一畸形經濟結構賺得盆滿缽滿。

但任何明眼人都可看出,俄羅斯的這一畸形經濟結構不具備長期的可持續性。果然,當世界能源市場發生劇烈變化之後, 俄羅斯的這一畸形經濟結構的弱點顯露無疑。這就是這幾年俄羅斯經濟始終難以實現根本轉型的原因之一。

在此過程中,俄羅斯又忽略了兩點: 一、沒有在輕工業產品,也就是直接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上下大力氣; 二、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

作為最晚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歐洲國家,俄羅斯今天其實還部分殘留著農業國的特徵。但同時作為曾經的科技大國,俄羅斯對輕工業產品的重視程度又嚴重不夠。這兩者疊加,某種程度導致了今天的俄羅斯在經濟轉型上異常艱難。


邱震海

首先,筆者作為糧油媒體從業者,可以很負責人的糾正你的這句話,俄羅斯並不是糧食進口大國,反而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糧食出口大國!以2017年數據為例,該國糧食出口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其小麥出口量更是力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出口國!

所以,你說俄羅斯不是產糧大國,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這句話時不符合事實的啊!

俄羅斯——糧食總產量重振雄風!

如果你要在很多年前,說俄羅斯糧食產量減少,需要進口糧食的話,筆者還比較認同,因為俄羅斯的歷史上確實經歷多糧食產量減少,需要大量進口來維持國內消費的尷尬情況,但是近些年,普京政府開始重整旗鼓大力發展農業,俄羅斯糧食產量也隨著相關政策的引導而重振雄風!

筆者從俄羅斯統計部門獲悉,2017年全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達1.341億噸,打破了1978年蘇聯時期1.274億噸的收成記錄,也創下了40年來的新高,不僅如此,俄羅斯今後糧食產量也將穩定保持在一億噸以上,據俄農業部長特卡喬夫表示,根據糧食產業發展現狀,今後“俄羅斯每年都可穩收糧食1億噸以上”。

俄羅斯——糧食出口量增長迅猛!

據筆者瞭解,前不久,俄農業部長特卡喬夫在同俄總統普京的會談中表示,若天氣狀況正常,則2018年糧食產量將有望超過1億噸。隨著俄羅斯糧食產量保持穩定,俄羅斯糧食出口總量也在逐年增長!

權威數據顯示,2017全年,俄羅斯共出口糧食及製品5000萬噸,雖然總量不及美國、巴西等傳統糧食大國,但是在在小麥出口方面,俄羅斯即將在不久後將美國“拉下馬”,成為世界上小麥第一大出口國。

其中,小麥出口2,710萬噸。預計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俄羅斯可能取代美國重新佔據小麥出口量世界第一的位置。

據悉,2016/2017年年度,俄羅斯糧食出口總量達到了3550萬噸,其中小麥佔了2710萬噸。

預計2017/2018年度,俄羅斯糧食出口總量將將達4500萬噸,屆時,俄羅斯也將成功取代美國,登上世界小麥出口第一大國的寶座!

俄羅斯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糧食貿易中不容忽視的一極,說它是糧食進口大國顯然是不合適的。


鍾情三農

從維度上看,俄羅斯屬於高緯度,冬天漫長、乾燥而寒冷,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從氣候上看,俄羅斯屬於溫帶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降水量比較少,種植耐寒,耐旱的作物生產週期較長

從人口分佈來看, 大多數人住在東歐,而在亞洲地區地廣人稀,造成勞動力不足。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俄羅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非常重視重工業,一直沒能好好發展農業,所以進口糧食。

一方面俄羅斯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並稱為五大主要糧食出口國,2007年出口糧食即達1640萬噸;另一方面俄羅斯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食品進口國,食品市場進口比例高達37%,進口糧食總量超過20%。但是蘇聯由於戰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類需求增加,導致飼料糧的需求增加,所以蘇聯國內的糧食消耗主要是飼料糧。國內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所以才開始進口糧食。


藝空聯盟

俄羅斯不是產糧食大國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1.34億噸,同比上年增長了11%,全年糧食產量創下了40年來的新高。從2016年糧食產量來看,俄羅斯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居於世界第四位,成為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俄羅斯這幾年為何出現糧食大豐收呢?

第一、由於風調雨順,農作物生長好,沒有遭遇大的自然災害。

第二、由於國家對農業的重視。

長期以來俄羅斯靠出口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資源賺取外匯,但是隨著最近幾年石油及礦產資源價格的低迷,俄羅斯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國家經濟健康發展,俄羅斯改變了過去以軍事和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思路,大力重視農業發展,把糧食產業發展成為創匯的重要產業。俄羅斯的農產品的全年出口額在過去10年裡激增至3.5倍。

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已經位列全球第四位,然而人口卻只有1.52億,完全無法消耗如此之多的糧食,那麼糧食出口就成為了其最佳選擇。


銘蘇先生

這首先是因為俄羅斯身處高寒維度的地理位置導致的——儘管俄羅斯是全世界幅員最遼闊的國家,但廣袤的西伯利亞和北部靠近北極圈附近的地區氣候嚴寒而乾燥,天然不利於農作物生長。這也是歷代中原王朝原本比興起於莫斯科的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地區更具有地緣優勢,卻一直沒開發西伯利亞的原因——對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原王朝而言西伯利亞的開發利用價值並不大。

俄羅斯的地理結構又對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傳承和人口分佈構成了巨大影響:在人類文明相對落後的農業社會今天俄羅斯境內的大片領土其實屬於未開發土地,俄羅斯文明的心臟地帶一直位於東歐平原。這就使原本氣候就不適宜農業生產的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進一步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劣勢。

俄羅斯的產業結構也使俄羅斯成不了產糧大國——我們知道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就是因為長期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生產,導致人民生活質量遲遲無法改善而解體的。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產業結構體系——仍是有限發展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

不過俄羅斯畢竟是全球第一領土大國,儘管有大量土地不適宜耕種,但完全可以做到質量不夠數量湊,所以在俄羅斯出現了極其矛盾的現象:一方面俄羅斯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並稱為五大主要糧食出口國,2007年出口糧食即達1640萬噸;另一方面俄羅斯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食品進口國,食品市場進口比例高達37%,進口糧食總量超過20%。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分成兩部分來答吧,俄羅斯為什麼要進口糧食以及為什麼不是糧產大國?

為什麼俄羅斯要進口糧食?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什麼俄羅斯人懶,沒有種糧食,俄羅斯的糧食實現自給自足還是可以滴,不僅自足,還有盈餘進行出口,來看一組數據:

2013年俄穀物收成總量為9580萬噸。
2014年1.1億噸。是世界第三大小麥出口國
2013/14年度俄羅斯是全球第五大玉米出口國,兩年前俄羅斯還是全球第九大玉米出口國。
2014年俄羅斯水稻收成114.3萬噸,比2013年指數高15%。

而對於俄羅斯進口糧食,跟我們想吃泰國大米而進口泰國糧食一個道理。進口糧食並不代表糧食短缺,而是為了豐富糧食種類。

再來看下世界糧食的供給率

從圖中可以看出,俄羅斯的供給率跟中國處於同一水平,都是90%以上。

俄羅斯為什麼不是糧產大國?

反問一句:為什麼南極不是糧產大地區?

一個道理,天氣,土壤等外部環境不適宜居住,也不適宜農作物生長,我們來看下俄羅斯人口分佈圖

更多的人就集中在了西部歐洲地區,大片地區都屬於荒無人煙,沒法種,也沒人種。


笑嘗歷史百態

俄羅斯人口不足,過去把資源都配置在工業上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再高也比不上城市生活的收入,自然人都走光了。全世界都在通過工業壓榨農業,利用剪刀差收割農業國的財富。區別就是美國,日本,歐洲會大量補貼農民收入。經濟條件不好的國家,補貼農業的錢都沒有。這都是刻意造成的,只要這些國家不老實,直接停止糧食貿易,估計就會崩潰。

農業做的好才有安生立命的本錢。

工業做的好才會富有。

重工業做的好才有戰爭潛力。

全球貿易分工天然的讓絕大多數國家不可能發動戰爭。


比活的長

主要從民族特性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農耕文明聞名於世,中國人搞農業有遺傳基因,從小孩開始就知道種瓜種菜,種農作物。中國人只要給土地,就會收穫農作物,而俄羅斯民族不會從事農業,也不屑從事農業,沒有搞農業的習慣,主要精力從事殖民,侵佔他國領土,因為掠奪比從事農業更划得來,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就依賴掠奪,而現在國際環境變化了,中國崛起,想掠奪也不件容易的事了,但俄羅斯改不了習慣,不願從事吃苦耐勞的農業生產。有人認為俄羅斯氣候環境不宜於農業,這是次要的,就算俄羅斯有長江流域的環境,俄羅斯族人也不願從事農業生產。俄羅斯這個民族的特性決定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只能走下坡路了,肯定餓飯也不願從事農業生產,尋找機會掠奪,但這種機會會越來越少了,衰弱是必然趨勢。


手機用戶10525291174

這是個歷史問題也是個地理問題 理由如下

1俄羅斯 俄羅斯國土雖然遼闊 但是大部分國土都位於北緯50度以北 直到北冰洋 天寒地凍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俄羅斯大部分國土位於亞洲的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分為三部 西西伯利亞平原 中西伯利亞高原 東西伯利亞山地 我們都知道高原和山地都不太大可能大規模種植農業 這是自然原因

2人口因素 俄羅斯世界面積第一大國 人口才1.44億 世界排名第九 地大物博 卻有很多不適合搞農業生產的土地 還不如美國 美國土930萬 人口卻有2.56億人口 美國除了阿拉斯加州外 美國本土大部分都是平原 實合大規模農業生產

3俄羅斯是個工業國家 一些大力發展重工業 忽視了農業 和輕工業 政策上的失誤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