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古城商号:广升誉

广升誉

药材庄,位于西大街37号。

广升誉开设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原名为广盛号,传说是一江湖医生人称石先生的所开。药铺地点设在县城钱市巷。石先生晚年,将广盛号转让阳邑杜氏。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财东阳邑杜氏主持下,广盛号招入姚聚上、武棣秀、程克明等五家资本组成了资本总额为6千两白银的合股药店。合股后的广盛号更名为“广升药店聚记”,简称“广升聚”。并在原址上进行扩建,扩大了规模。营业也从制作汤剂饮片、销售成药迅速向零整药材批发转变,同时也特别重视成药研制。营业范围扩大后,首先在汉口、怀庆设分庄,接着又增设禹州、祁州、彰德、广州等分庄。到光绪四年(1878),经营已达70年之久的广升聚,除以开股形式分去红利银257261两外,还盈利银226725两。但是,在经营70年后,广升聚财东与伙友的顶身股比例已由原来的85%以上降至20%左右,于是众股东纷纷抽去股金。仅剩下了两家股东,无奈,广升聚再次改组,加入段纯意、申达权、秦三馀等七家资本,资本总额增至20000两。改组后的广升聚更名为广升蔚,段纯意以股份占到广升蔚总股份30%,被理所当然的推举为当家,兼任带东掌柜。段氏当家后排挤二掌柜申守常以及顶有身股的伙友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原广升聚主将。光绪十年(1884),二掌柜申守常辞去职务,翌年,受到排挤的伙友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以及七家股东集体出号,另组他号。于是段氏又招入益泰谦、李赞光等入股5千两,凑足资本两万两,重整旗鼓,继续营业。但由于墨守成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20余年间,累计获利不足4万两,股东抽股现象屡有发生,经营活动难以为继,只得再思改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升蔚大掌柜杜汉杰力邀太谷绅商巨族孟广誉入股9千两,号名也由因之改为广升誉,孟广誉兼任当家,然经营数年药店仍无起色。民国7年(1918),药店连年亏损,股东孟广誉坚决退股,广升誉无法维持。于是,又拉白燕张家张尚渭、锦全昌掌柜张锡玉入股,以挽救危局。张尚谓以1.2万两巨资作银股4份加入,锦全昌经理张锡玉以9千两作银股3份加入,连同孟广誉的铺底折价9千两充作银股3份,共计银股10份,资本3万两。号名也因此改为广升誉正记,改组后的广升誉努力经营多后年,仍未能改变颓势。民国18年(1929),广升誉亏损额高达1.2万两白银。次年,股东孟广誉抽走股银。民国19(1930)年,广升誉再行改组,以广升裕为号名,继续经营,新入股的广升远经理王志杰任当家,聘请了暗熟药材业务又长于医术的吴华亭任总经理,同时在经营方法上采取缩小批发业务,集中力量搞成药研制的方针。不数年,龟龄集、定坤丹等数十种名贵中成药的制作及质量有了较大发展,销售额明显增加,“誉”字牌定坤丹很快驰名三晋,营业相对稳定,利润年有增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大举进攻华北,局势险恶,广升裕与其他广帮药店一样,缩小营业范围以减少损失,勉强维持。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后,在阎锡山政府的残酷统治下惨淡经营。

1949年,全国解放后,广升裕获得国家给予的贷款继续经营,恢复定坤丹、龟龄集生产,并取得了较大的利润。1955年,与广升远等公私合营,共同组成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

旧址建筑坐南朝北,三进院带偏院布局,占地面积2700余平方米。现存北房、一进院过厅、二进院过厅及一、二进院东西厢房各5间,三进院东西厢房各3间;西偏院存升炼龟龄集的二楼,上下共6间。三进院开后门,通钱市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