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效应:为什么三个和尚会没水吃?

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而三个和尚会没水吃?

其实这是一种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指的是“群体越大,干活越不出力”的现象。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称做“社会惰化”。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只不过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种是因为团队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假想你认为当你在辛苦工作时,别人却在偷懒,那么你肯定也会减少工作量来重建公平感。

另一种原因是责任的分散。所谓法不责众,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个人,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样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力。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讲,频频出现的血荒,就是“旁观者效应”困局。很多人并非没有爱心,冷酷无情,他们在遇到7.23事件等需要用血的个体事件面前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但面对常规献血,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被稀释,产生一种“我不去献,也有别人去献血”的集体无意识。

须知道,肮脏的社会血液里,有每个人罪恶的一滴。所以,躲开“围观”,去当一个勇敢的舵手吧。正如易卜生所言: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于现代社会,犬儒主义横行的时代,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则更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