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远行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文/王凯迪

在没有高铁与飞机的古代,人们的远行旅途经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古代中国,人们是如何在路途上解决自己的饮食需求的呢?

外部解决

在拥有足够盘缠的情况下,在途中的城市下馆子是不错的选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城市或交通道上,“沽酒市脯,十家并卖浆者”的情况已经属于常见现象,五谷六畜的基本饮食享受在路边的店面都可以得到解决。 如果遇到了没有酒店打尖的窘境,入住民宿同样是不错的选择,孔子弟子子路,在前往楚国远行的路途上就曾经,野宿一隐居丈人家,即受到"杀鸡为黍" 的招待。

自力更生

如果选择前往较为偏远的地域,那么自带干粮肯定是必不可少。比如战国时期,按照相对富裕的齐国平均人食量,每日斗食,即一日一斗,“日再食” ,一日两餐,每餐平均5升,月定粮是3石。单独或者集体出行的人一般都会按照自身需求携带需要的粮食。需要注意的是,在宋朝面饼类食物盛行之前,古人出行多以携带粟、麦、米等颗粒粮食,在远行之时就地生火煮饭,因而也需要随身携带陶制炊具备用。进入宋朝之后,容易保存且能够直接食用的面制干粮出现,为人们的远行提供了便利。

图/宋代货郎

古人同样可以在远行途中捕捉野味来补充大量体力消耗所缺失的蛋白质和热量。最为便捷的方式就是是将兽类不去毛、裹泥,放火上烧烤。遣策所见有胫勺(炮)。这种简单粗暴的食用方式虽然不甚卫生,但是很适合缺乏工具的远行人群,同样也给人们带来鲜美的滋味体验。较为奢侈的远行者则会选择携带脯,就是咸肉条或咸肉片,不加姜、桂,只抹盐晒干而成。遣策所见有牛脯、鹿脯、牛胃脯。洛阳汉墓陶敦上有墨书“鸡脯万斤,昔(腊)”,就是将兽类去毛,经火烘烧,再晒干的干肉。

古代远行者们并不能享受到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便捷食物供应,因而在远行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冻饿之虞,乃至死亡的威胁。由此看来,以玄奘、法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旅行家着实令人钦佩。

参考文献:

1.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