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新发现 揭示雅利安人分化和与吐火罗人的融合之路

日前,新疆考古传来消息,首次在石河子市十户窑村畔发现并发掘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墓葬,共计31座,距今约3600年。同一墓群还有铁器时代和唐代的墓葬挖掘工作也一并完成。

考古发掘现场

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Culture)是中亚地区著名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最早的代表遗址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阿钦斯克附近安德罗诺沃村而命名,距今在四千年至三千年之间。其分布西起乌拉尔,南到中亚内陆草原,东至叶尼塞河沿岸,北达西伯利亚森林南界。

出土饰物

原始印欧人对应的考古遗迹是黑海、里海北岸和南俄草原的早期青铜颜那亚文化,又名库尔干(意为石冢墓)文化。随者印欧人的迁徙和扩散后发展出两个类型的青铜文化:以尖底陶器为特征器物的阿凡那羡沃文化和平底陶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文化。新疆的早期印欧人-吐火罗人和他们创造的克尔木齐文化应该就是阿凡那羡沃人的一个分支,他们后来建立起

龟兹焉耆等城邦国家。而安德罗诺沃文化要晚于阿凡那羡沃文化,实际上和入侵伊朗和印度的雅利安人有很大的关联,他们一并从原始印欧人集团中分离出来,安德罗诺沃人就是留在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演化为后期的塞种人,如粟特(Sogdian)人等。从他们的语言(属于东伊朗语)可以看出与波斯语有很密切的渊源。“塞”是saka的音译,是波斯人对其的称呼,希腊人称其为斯基泰(Scythian),他们自称为Skolotoi,匈牙利语言学家奥斯瓦尔德的研究表明,“Scythiian”、“Saka”、“Skolotoi”、”Sogdian“都源于同一个古印欧语词汇,意思为“弓箭手”。而1993年在阿富汗发现著名的罗巴塔克铭文写于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时期,上面把巴克特里亚语(一种用希腊字母拼写的塞种东伊朗语)称为“雅利安语"。

斯基泰弓箭手

塞种进入新疆后开始与吐火罗、阿尔泰民族、蒙古人等发生融合,如吐鲁番的车师、罗布泊西北的楼兰都是混血程度很高的城邦,不过他们的本地语言是吐火罗语。而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的于阗疏勒扜弥就是塞种人为主建立的绿洲王国,同时也保留了塞语。

新疆近年来陆续发现多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塔城等地。这与于阗等地的塞人从伊犁河流域南下的历史相一致。这是第一次在玛纳斯河流域出现,是目前发现最东的分布。对于研究斯基泰人和吐火罗人融合以至于整个新疆地区青铜时代中晚期文化区系、人地关系、社会结构具有很大的意义。

壁画上的吐火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