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杀了丈夫儿子,为何放了她?课本上的女子原来这般厉害!

文丨张溥杰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区区不不到百字,一个聪慧伶俐的女子影响跃然纸上,让人印象匪浅。时隔多年,每当飘起雪时,很多人脑海中都会自动闪现“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里面的女主角,原文已经写的很清楚,谢道韫是也。

而“咏絮之才”也常被后人用来称赞文才兼备之女子。就连黄髫小儿整日在嘴里与唾沫星子齐飞的《三字经》都有提及,“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其实关于谢道韫的记载,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晋书》上也就是五六百个字。但是字不在多,被人记住就行。

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样,中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另外一首名篇《乌衣巷》,如若对这个名字不熟悉,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定是颇有印象。如若也没有的话,那么贵语文老师的棺材板儿估计都压不住了。

诗人刘禹锡除了感慨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外,还透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两晋时期王谢乃是名门望族,尤其是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从北方南渡金陵,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

简而言之在当年门阀制度昌盛的年代,这两个姓氏就是权力与财富的代名词。也是正因为此,高门之间相互通婚联姻,形成了贵族统一战线壁垒,寒门士族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所以不要小瞧了谢道韫,人家叔叔可是大名鼎鼎的谢安,父亲谢奕则是安西将军。这就注定了她的夫君不可能是阿猫阿狗,只能从像谢氏一样的豪门之中挑选,那么琅琊王氏则是首当其冲的不二人选。

或许是因为谢奕性格粗鲁的缘故,或许是因为名望不及弟弟的缘故。据说谢道韫的婚姻对象,是由叔叔谢安过目筛选的。

谢安把目光投向了书法冠绝的王羲之子弟中。两个人在一起,基本上是终生的事儿,所以性格脾性相近再好不过。起初他把比较中意的是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但是王徽之太过放荡不羁,身上洋溢着魏晋风流。

垂名千古的雪夜访戴即是这位公子哥所作所为。一次夜里大雪醒来,开窗小酌,四望皎然,起身徘徊,嘴里念叨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之间想到了远在曹娥江上游的戴逵。

一夜快船到,王徽之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要是一般人,估计会说来都来了,进屋坐会儿呗,可他偏不,“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潇洒若是,可以说和侄女很般配了。然而最后谢安却帮侄女选了老二王凝之。在王氏子弟中,王凝之算是平平无奇的一个。谢安深思熟虑,觉得还是把她嫁给王凝之靠谱些。

但是凝之温吞怕事,小姐姐对老公很不满意。她曾非常不满的向叔叔谢安抱怨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您谢安、谢万;叔伯兄弟中,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末(谢渊)。没想到地球让还有小王这种男人!

这番话夸了自家谢氏的男人不说,同时也是对丈夫赤裸裸的蔑视。而谢安听罢,也只能无话可说。

坦白来讲,王凝之不算差,家学渊源,甚工草隶,多次出任要职。比起许多人已经算是优秀的了,只不过是在一票光环闪耀的兄弟当中,黯然无光。

当然,这并不意味说毫无缺点。由于王羲之一家信奉当时的五斗米教,王凝之自然没能幸免。东晋孙恩之乱时,王凝之身为会稽内史,面对叛乱,不出兵早做防备,反而整天在道室祷告。手下人请求出兵,竟然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已经向大仙请示,借了数万鬼兵驻守各个要塞,无需担心。结果连同自己的儿子惨遭杀害。

谢道韫听闻丈夫儿子遇害的消息后,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当机立断让奴婢备轿,自己歘起大刀出门。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

在手刃数人后,谢道韫不幸被俘,跟着她的外孙刘涛时年数岁,敌人正准备下毒手时,谢道韫不卑不亢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王家是朝廷命官,关其他人什么事儿。如果非杀不可,先把我杀了吧。孙恩虽然名为造反,在叛乱中不知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但面对谢道韫的铮铮傲骨,也是心生敬佩,便放了她们。

叛乱平息后,谢道韫从此寡居会稽,整日打理内务足不出户,闲暇时写诗著文。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谢道韫知道他的为人,也不避嫌举而不见。但两人还是保持距离,谢道韫素装坐于帷帐之中,而刘柳则束修整带坐于别榻。

在风流不羁的两晋时期,女子改嫁不是新鲜事儿,而谢道韫愿意从一而终,也表明自己并非真的看不上丈夫王凝之。(张溥杰)

作者张溥杰,著有《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