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最大棚户区!看习总书记关心的武汉青山如何蜕变?

都说,武汉是“两江三镇”

青山的存在感好像特别低

而总有一些故事,只属于自己的时代;

总有一些情怀,如果能重来也愿意再来一遍

武钢,青山,棚户

你若只羡慕我的安逸、戏谑我的偏远与破败

便不会懂得我的建设、牺牲与坚守

……

1、弯管子普通话,听得人额~冒得法!

长江之南,武汉以东,十里钢城绵延青山。

60多年前,为了支援武钢的建设,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聚集于此。北到沈阳、哈尔滨,南方至广东、广西、海南,都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彪悍直接的北方语系,吴侬软语的南方话,在这里,碰撞出了别具一格的青山“弯馆子普通话”。

南不南,北不北的,说起话来,大家一听,就知道那是青山的普通话。

2、 一家三口能有两个“豆腐块”,那算是极好的

当时的工棚,大多是青砖加石棉瓦搭建而成,一栋过去就是一二十米长,七八米宽,中间一个走廊,两边对开的单间宿舍,每间宿舍可以摆四个上下铺床。

棚户区老照片

谁要是结婚了,工友们就让出一间小小的棚户。随着家属的不断内迁,原本的单身职工宿舍,变成了一个一个蜗居的小家。

一家三口,要是能有两间小小的棚户“豆腐块”,近20个平方,算是非常幸福的了。更多的,往往都是五六口人,挤在两间棚户里,厨房,也变成了卧室。

都说青山一半都是武钢人,说不定,你的父辈就住过这棚户。

3、远亲不如近邻,那时,大家都是像一家人

那时,虽然棚户区的居住环境异常艰苦,但人们也总能找到生活的惬意滋味。炎炎夏日,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下了班,买点卤菜,在家门口支起小桌,喝两口。

饭点的时候,谁家有自己想吃的菜,就去夹两筷子;瞧见有酒了,就一起喝两盅;哪家孩子放学了但大人还没下班,总有左右邻居帮忙照看着......

唯一不解风情的,便是那天上的“蘑菇云”。武钢生产后,每倒一次钢渣,喷水冷却后,就像原子弹的蘑菇云一样,腾空升起。人们就会立刻捧着碗往里跑,因为紧接着而来的便是亮闪闪的玻璃纤维。一顿饭下来,搬进搬出两三次,已成常态。

要是衣服晒在了外面,那也倒霉了,每天的烟、灰、玻璃纤维,晒干了的衣服也得再洗一遍。

4、“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

为了共和国的钢铁事业,大自然与人一样,默默地背负着。

那时,除了青山公园,碧波粼粼的戴家湖,充满野趣的江滩,都是人们工作之余的好去处。

春天去江边摘野菜,夏天去湖边游泳,秋天去摘莲蓬。想吃鱼?拿个纱巾,一绑 ,一个叉,一个小兜,就可以捞到鱼虾了。

戴家湖堆满灰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武钢的建设,曾经的美好渐行渐远。成了电厂粉煤灰的堆场的戴家湖,逐渐被填平、被堆高,变成了“戴家山”。作为建筑材料重要集散地的江滩也一夜之间成为“码头狂魔”,一个一个码头,摆满江滩,日夜不停,黄尘蔽天,一片喧嚣。

人们都笑称,“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

5 、青山绿水红钢城旧貌换新颜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新小区

如今,棚户旧地万丈高楼平地起,红钢城旧貌换新颜。2016年,随着最后的2518户居民回迁,历时10年,涉及13709户、4万多人的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完成。

现在的戴家湖

被粉煤灰吞噬的“戴家山”也被还回了戴家湖。2015年,历时一年半、耗资近亿元的整治,戴家湖原址被改建成面积50公顷的大型生态公园。2017年底,这家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住建部的“奥斯卡奖”。

青山江滩

江滩,也历经两次改造,由一位垂垂老者的模样,重新焕发青春,成为了一个能吐纳、会呼吸的“海绵式”江滩。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曾经,青山区灰尘漫天、空气中飘杂着工业废物,人们吐槽麻雀都不愿停留。如今,走在工人村,新的小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远眺戴家湖,曾经被粉煤灰淹没的湖面重新恢复清澈;漫步江滩,滨江公园取代了砂石码头,武青堤芳草萋萋,依偎在长江的怀抱。

从工人村、冶金大道、建设一路一直到建设十路,都浸润着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人们挥洒的汗水;从青宜居、青康居、青雅居到青和居,也都见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