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20多位專家學者為什麼反對於丹?

淡泊明志賢明

北師大20多位專家學者反對於丹,原因有三:

一、于丹講課,錯誤太多。

于丹講的論語,確實有太多錯誤。

但是,聽者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最嚴謹的學者,在課堂上講課時,也會犯不少錯誤。于丹是在公眾場合,講很多知識點,當中,必然會有很多錯誤。而這些錯誤,又會因為傳播工具而放大。

說到底是說得越多,就錯得越多。不說,才沒有錯誤。

中國歷史浩瀚,知識點如鹽,有無限之多,中間不少知識點出錯,在所難免。懂的人,就知道如何去吸收有用的,摒棄錯誤的。

這裡不是說犯錯是對的,犯錯當然是錯的,但,懂得學習的人會從中學到自己想學的;懂得學術探討的人,會抓住重點去評論,而不是抓住錯誤不放。


二、于丹論語,專家無語。

于丹說《論語》,個性色彩太濃,主觀臆測太多,不像是學術傳授,讓專家們很不舒服。

專家學者認為講論語,得像個學者,要學術化、專業化、嚴肅化。但于丹是娛樂化、通俗化地來講的,所以,他們看不順眼。

其實,經典行之於世,各人都有權利進行自己的解讀。無論是學術化的解讀,還是娛樂化的解讀,都是允許的。

誰敢壟斷經典?誰說經典的解釋權只屬於所謂的嚴肅學者?

其實無論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後人解讀前人的經典,都只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無論如何,都會有偏差。而且嚴肅探討造成的偏差,比主觀臆說帶來的偏差,更容易把讀者帶離真實。

從這方面來說,嚴肅學者讀論語,跟于丹主觀解讀論語,後果都是遠離真相,誰也不比誰好多少。


三、于丹招搖,專家懊惱。

于丹走紅以後,太過招搖,性格缺陷也暴露無遺,確實讓人討厭。

關於于丹走紅以後的所作所為,已經有不少文章披露。從這些文章看,于丹走紅之後,確實過於輕浮,自以為是,不像一個教授。

關於這一點,連龍應臺也看不順眼,專門寫文章批評過。

所以,于丹被人反對,看上去是學術問題,其實還是態度問題。如果態度端正,再怎麼戲說也可以被接受。想想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其戲說到了無厘頭的程度,但它就是在北大、清華等北京高校中先火起來的。再想想魯迅先生,其《故事新編》可比于丹的論語更主觀、更戲謔。去問那些學者,接受魯迅先生的戲說否?

有人會說那是小說和電影,其實,于丹的解讀,你也把它當作是文學藝術,就對了。



大宋心學課

照例,回答問題前,先做定場詩一首:

何必反於丹,

有種起來嗨,

比下收視率,

再說一二三。

先看于丹女士的簡歷,成就滿滿。

于丹:女,1965年6月28日出生於北京。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副院長,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及《于丹 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短期內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

看完簡歷,再簡單說幾句:

于丹女士,無論她的學術水平如何,學術地位如何,從她目前獲得的成就看,已是成功人士,而且已成為北師大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確實是不學無術的人,顯然難登其位。

每個人的成功,都有其過人之處,這個道理,巔撲不破。

其他人在休息時,于丹女士在準備演講提綱;其他人在娛樂時,于丹女士在準備演講提綱。那些反對人士,你們有如此努力嗎?

哪怕于丹女士講得不算很好,但是她在普及中國國學、傳播和傳承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故紙堆,走向全社會、全世界,也是做出了傑出貢獻,也是一種善。

反對於丹女士的北師大20多位學者,有多少是學術層面的反對?有多少是羨慕嫉妒恨?學術層面的反對,曾考慮過於丹女士傳播行為的文化意義嗎?

反對於丹女士的北師大20多位學者,請捫心自問,你們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又做出了多少作用?你們的文化傳播貢獻大得過於丹女士嗎?

最後,你們、你們、你們,跟著這20位學者瞎起鬨的這幫人,光知道批評,光知道人云亦云,光知道鸚鵡學舌,光知道跟著亂罵,你們又對中國文化做出過多少貢獻?


畢大費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於丹這個人。女,1965年生人,出生地北京。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大教授、副院長等,參加央視《百家講壇》等講座。

于丹確實受到專家們的聯名反對,對此問題確實為她的硬傷。都說于丹將我們的經典典籍,講成了心靈雞湯。也有一些人會幫于丹辯解,認為她於傳統文化的推廣是存在貢獻的。

我國的國學可能為于丹之後火的。但,這不能混為一談,即使推動國學發展,但存在的硬傷也不可視而不提。

于丹《論語》解析,不列舉孔子時例子,是多量採用現代例子。曾有多位博士對於丹有反對意見,還有一些大學學者對她發文進行批評,對於她的爭議為文化精粹和大眾文化娛樂之間衝突。

令一些學者惱火的為她於經典曲解的誤讀,精粹主義怕她的節目會給文化經典帶來害處,甚至一些學者直接表示存在危害大,積弊深。

就拿百家講壇舉例,她的論語心得,並不講論語智慧,且是摘引句子,佐證她要表示的“處世哲學”,歸為心靈雞湯,為了這些去曲解論語。

不少人潛意識覺得,作為文化學者,尤其是出名的,就是什麼都瞭解的。這怎麼可能,術業有專攻,名人可能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一個人時間、智商有限,所以,不可把名人,想的太萬能。

現代社會存在名人效應。因為好處為可引起更多人關注,于丹成名後,被不少媒體找到作嘉賓,不管是崑曲,詩詞,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那她真的能全都瞭解?人精力為有限的,不會什麼都知道。所以,避免不了現學現賣。所以出錯情況就避免不了。

對於我國古典文學方面解讀,不管過去或是現在,歷來爭議不斷。不管于丹《百家論壇》其他欄目同樣存在過爭議。

對於我國古典文學進行解讀,要求具備相當高學術造詣,如具有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等知識基礎,才可更大限度解讀出古典文學價值。若為了譁眾取寵,過於虛構曲解,違背原意,就可算誤導聽眾了。


決勝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有時候自己做一件有價值的事,遇到了困難,別人都願意同心協力來幫助你。

但是有時候,你做一件毫無價值的事,遇到了困難,是沒有人來幫助你的。


小哥聊美食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是關於于丹如何受到人們的熱捧,于丹的講座中有哪些毛病,以及她如何靠媒體推銷自己等問題。

這次,我想換一個角度,跳出于丹本身來分析這樣一個現象。

于丹遭到專家學者聯名反對,看這些學者聯名反對的問題,確實也是于丹的硬傷。于丹的確是把好好的經典典籍,變成了“六經注我”的心靈雞湯。也有人為于丹辯護,覺得於丹在推廣傳統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的確如此,中國傳統國學也是于丹之後才火起來的。可是,這是兩個問題,于丹雖然推動了國學的火爆,但是硬傷卻也不能因此而不提。

現在,現代社會有一個特點,就是名人效應。名人效應的好處是可以引發更多人的關注,比如當於丹成為公眾人物之後,很多媒體都會找她做嘉賓,什麼崑曲,唐詩宋詞,歷史文化。但于丹真的都瞭解麼?顯然不會,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都瞭解。因此,其實當她去講崑曲或者其它的什麼,肯定會有一個現學現賣的過程。而且,作為名人之後,活動變多,事情變多,她已經不可能跟以前一樣,潛心研究更多的領域。因此就難免會出現錯誤的情況。

其實,不僅是于丹,包括餘秋雨、易中天都有這樣的情況。比如餘秋雨,最早是研究戲劇的,後來轉行寫了很多歷史文化大散文,但是他的歷史知識也有限,也沒有辦法與專業學者相比,所以就出現了很多低級錯誤。但是大眾就是喜歡他,所以媒體也願意請他,這其實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要考慮,在現代媒體商業的趨勢下“造神運動”的可怕。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認為,好像一個文化學者,文化名人,一旦出名,就什麼都懂了,什麼都會了。這顯然不可能,術業有專攻,不論是默默無聞者還是名人都是如此。名人可能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他也是一個凡人,時間也有限,智商也不會比一般人高到哪裡去。所以,不要抬迷信名人,更不要把他們抬成神。


兮兮說事兒

曾看到過一個知名論壇上有一篇帖子,標題為:“我們為什麼要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發起者為中山大學研究古詩詞和古文獻的博士,後面有北大清華十位博士的簽名。

媒體評論人梁宏達也評價說:“于丹喜歡說正確的廢話。把簡單的話複雜化,言辭華麗,雲山霧罩,玄之又玄……”近年來,這種爭議不僅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據說北京師範大學的專家學者們甚至聯名提出反於丹,可見反對於丹,並不是學者的嫉妒,或少數人的起鬨。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同這位以解讀《莊子》《論語》而暴得大名的的文化超女過意不去呢?于丹的解讀真的有硬傷嗎?對於她對《莊子》和《論語》的解讀,我關注得不夠多,但通過在電視節目中,看過她幾場走穴式的演講,卻確實有讓人大跌眼鏡的時候,我就曾在觀看中央電視臺節目時,親眼看到和聽到于丹演講出現了兩個錯誤。

大約是2015年,我在觀看央視四套《文明之旅》節目,正好是于丹講《得失有道》,當她講到中年人應該怎麼看得失時,她說:“現在很多單位都拉幫結隊,都會問你是誰線上的人,從長遠看,哪條線都不跟的人是最安全的人。”然後,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她講了蘇東坡的例子,她說:“蘇東坡當年活著的時候被人認為最傻的人,因為新黨嘛,銳意改革,王安石他們慶曆新法革新,人家蘇東坡不跟,他說這個太暴虐百姓了,所以呢,他基本是偏向於舊黨司馬光這一派的。但司馬光為相以後呢,蘇東坡又跟他說,人家新黨的那個起碼青苗法呀、農田水利法呀,它是有進步意義的,結果被舊黨罵死了,認為他是新黨的人……”

于丹演講,確實妙語連珠,文采飛揚,只是,說得太利索太流暢,而知識積累跟不上,就難免露出泡沫下的錯誤來,比如,這段演講中,她就出現了兩處非常嚴重的錯誤:一是說王安石領導了“慶曆新政”;二是說蘇東坡說青苗法有進步意義。

第一點是常識性的低級錯誤,一般學過中國古代史的初中生都知道,王安石領導的是“熙寧變法”,熙寧是宋神宗的年號,正是宋神宗的銳意進取,才任用王安石為宰相,開展變法,因變法在熙寧年間,故又稱“熙寧變法”;而她的所謂“慶曆新法革新”,其實民“慶曆新政”,是范仲淹在宋仁宗的要求下,於宋仁宗慶曆年間開展的變法。于丹這種張冠李戴太不應該,錯得確實夠低級的。

第二點是關於史實的問題,她說:“蘇東坡又跟他說,人家新黨的那個起碼青苗法呀、農田水利法呀,它是有進步意義的……”根據我從元人脫脫所著的《宋史》,以及宋人所著的一些野史筆記中,從來沒有哪個史料講過“蘇東坡說青苗法有進步意義”,事實與此卻恰恰相反,蘇東坡反對王安石,正是因為青苗法。

當“熙寧變法”在全國鋪開後,蘇東坡當時在基層任職,耳聞目睹新法的執行情況,特別是“青苗法”,本來目的是鼓勵生產,抑制土地兼併,但在執行時,卻成了“強迫貸款”,損害了百姓利益。為此,蘇東坡便向宋神宗上書,表達不同意見,結果釀成了後來的“烏臺詩案”,蘇東坡坐牢103天。

不過,有一點于丹青講得對,那就是蘇東坡在變法鬥爭中不站隊,所以,他既不見容於變法一派,也不見諒於反對一派,故一輩子受打擊,屢遭貶謫。不過,無論境遇怎樣,蘇東坡始終豁達,樂觀,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蘇東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帝國的臉譜

反對於丹的理由很簡單,她講的論語錯誤百出,更不要說後來講的各種心靈雞湯,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于丹沒什麼真才實學,可事問題的答案卻並非這麼簡單。

關於《論語》的地位,有些人把它當做中國的聖經,有些人就把它當做一本很普通的書,但歷史上《論語》的地位卻是等同於聖經,中國的四書五經雖然如雷貫耳,但到了現代以來真正《論語》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用心靈雞湯式的講法,把孔子說成了人生導師,把這本儒家的聖經講成了一本老師跟學生嘮嗑的對話語錄,孔子從聖人變成了和藹可親的老頭,《論語》也從高高在上的經典,變成了指導人生的心靈雞湯,于丹又讓《論語》火了一把。

但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旦出了名,就有人開始盯著你了。于丹為了講論語,為了讓大眾能都聽懂論語,對論語做了許多口語化和通俗化的解釋,有些還可能是有意的錯誤解釋,為的就是能讓觀眾更能夠接受論語,畢竟這是本兩千多年前的書了,要讓一個現代人聽得明白,就必須用現代人的手法來講。

很多人都說于丹是學術超女,不學無術,沒有真才實學天天在電視上招搖撞騙,其實學問水平很一般。我非常反對這種說法,這大概就是那些想出名而有不能出名的人編出來的無聊的話吧。于丹講論語,可以說是憑藉一人之力,又讓論語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之中,不然一本被束之高閣的書,寫的再好又有什麼用的。

再說關於論語的解讀,也許于丹的解讀有很多錯誤,有很多穿鑿附會的地方,但這些都是為了讓觀眾能夠喜歡論語。歷史上解釋論語的書不計其數,古往今來無數大儒皓首窮經,為的就是要把孔子的意思給搞清楚。因為在古人眼裡,聖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聖人的每一句話裡一定是隱藏著深刻含義的,只有不斷的挖掘聖人留下來的東西,才能更好的領悟聖人的思想。所以對論語的解讀一定要非常慎重,非常小心,非常認真,這樣才是讀論語的正確姿勢。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古代,就算孔子是聖人那他也是人,他說的話時隔兩千年,我們還有必要一字一句的摳著,發揮微言大義的精神去解讀嗎,顯然沒有必要。一本書如果沒有人知道沒有人去讀,就等同於死亡,就徹底失去了價值。

于丹的最大價值在於他宣傳了論語,讓更多的人知道論語,至於那些所謂的論語的正確解讀,古往今來解讀的大儒實在是太多了,多一個于丹不多,但少了一個于丹,論語上可就要落灰了。

既然論語的作用是教化百姓,那說點百姓能聽懂的,豈不是最能符合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就像佛先用金身把你吸引過來再說,至於你來了之後只橫著看佛還是豎著看佛,看的久了,多少總能感悟出一點佛法,但要是壓根就不過來看,那恐怕是佛拿你一點點辦法也沒有了。

北師大專家反對於丹的做法,反應出這些所謂專家酸溜溜的心態,你所謂的治學嚴謹能有朱熹嚴謹,你所謂的博學能比得過有陸九淵,你們認真研究的古代學問,古人比你們好萬倍,可是這些古人我們能記住的能有幾個人。朱熹也是聖人,可想在隨便去大街上採訪一下誰知道朱熹的,恐怕一百個都不一定有一人答得出來吧,更不要說看過朱熹的著作了。

我倒是希望有一天,有人出來講一講朱熹,哪怕他講的是千瘡百孔的朱熹,最起碼讓知道有這麼以為聖人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那些專家們,沒事好好搞搞研究嗎,反對別人難道就能襯托出自己的學問高深了嗎,讓他們真的出來說,就是到大眾傳播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了,並不是他們終日待在書齋裡那麼簡單。


昭烈名臣

于丹是一位成功的傳媒人和傳播學學者,多過是一箇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又或者中國古代哲學的學者

于丹在大學任教,有博士學歷,按照現代社會的習慣,她是一位學者。她備受爭議,主要是因為在大眾媒體上講述《論語》和《莊子》,觀眾甚多、影響也大,結果是有毀有譽。

其受稱譽,是用白話來講《論語》和《莊子》,讓許多沒有直接接觸《論語》、《莊子》的觀眾從中受益,甚至有評論認為對於普及儒家文化有很大貢獻云云。

其被劣評,則是來自其他也是在搞古代漢語和推廣儒家文化的大學老師,他們也是學者,只不過是沒有于丹老師那個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學老師。他們的不滿,可以總結為于丹講《論語》錯漏百出!

于丹是中文系的本科畢業,但是稍為了解中國當代大學教育的人都知道,中文系本科生如果刻意迴避古文(現在叫「古代漢語」)的課,也可以考得優異的成績畢業。她還有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的學歷。

但是在《論語》和《莊子》研究方面,于丹卻拿不出有份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的學術論文都是在《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傳播》等等與國學或古代漢語不甚沾邊的學術刊物發表。

所以,我們可以斷言于丹是一位成功的傳媒人和傳播學學者,多過是一箇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又或者中國古代哲學的學者。

「于丹現象」,可以說是「易中天現象」和「餘秋雨現象」現象的翻版。

「于丹現象」,可以說是「易中天現象」和「餘秋雨現象」現象的翻版。

于丹講《論語》、易中天講《三國》和餘秋雨講「文明」,都是在媒體上熱炒。

普羅大眾跟風,趨之若鶩、如蟻附羶;學術界(大學老師界)則惡評重出迭見。

不過如此種種,都不影響于丹、易中天、餘秋雨走紅,並名利雙收。

無可否認,大學老師在媒體上「戲講」經典,比起其他在大學兢兢業業、老老實實做學問的老師來得有吸引力。學問識見遠高過他們三位的低調老師,未必有他們那麼優秀的演講技巧和能力,也未必有背後團隊協作的推廣營銷手腕。

此所以,為于丹、易中天、餘秋雨等人辯護的言論,主要都在針對批評者「主要還是出於嫉妒」,卻迴避了學術上的嚴肅討論和辯難。

對於「餘易於現象」(按走紅先後次序排名),潘國森擔憂的是「媒體干預學術」,即是說,大眾媒體竟然掌握了甄別學者學術水平的「非官方權力」!

[潘國森]答


潘先森說

這件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所以也不知道這20位專家因何反對於丹。以前,偶然聽過一次於丹在電視上的演講,當時覺得這女子很不一般。她口齒清晰,語言流暢,遣詞造句新穎,真所謂出口成章。於是,我買了一本她的講莊子。可是翻看一遍過後,沒感覺出有什麼回味。似乎不知道她究竟講了什麼,尤其對莊子《逍遙遊》的深入閱讀,一點輔助作用也沒有。這讓我很失望。隨手把書扔在一旁,再也沒碰它。因為于丹講的和我期盼看到的是倆碼事。她的講解完全背離了原著本來的意涵,而是用現代的傳媒語意教導人們怎樣怎樣,然而她說的怎樣又是些讓人摸不著邊際的華而不實的虛像。她的長篇大論,對於人們閱讀和理解《論語》《莊子》原著,沒起到絲毫作用。也許,那麼多專家反對她,其中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北斗天預測研究工作室

從於丹開始,論語被重視,被重讀,被那些不知論語者,又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感到驚訝和好奇,于丹開啟了論語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就是功勞。這就是本事。

如果說有些詞語扭曲了論語的本意,于丹不是孔子,我相信那二十多位認為是學術界的泰斗,也不是孔子,都不是孔子,又怎麼會真的理解孔子的本意呢?自己以為的就是自己以為的嗎?如果學術界需要嚴謹,除了數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但在文學裡面,求得大同便是智慧,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來,我抄他,如果歸類,很容易就會發現,不過也就是兩件事,在文與武當中,說的是一悲一喜,在悲喜兩者中,說的是一正一邪,在正邪兩者中,說的是一道一德,在道德兩者間,說的是人生百味。在人生百味中,體味別人故事,共勉自己人生。路不同,但生一樣。又何必爭論誰說的思維完整,誰理解的通透,即使這樣,你也不是孔孟,又何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一字一句,都不出錯,理解的都是孔子內心的原汁原味,那又怎麼可能,不管他是哪位大家名師,都是不可能做到的,那樣的話,就說明你比孔子厲害,因為孔子只能是按著自己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去教化他人,而這位大師名家,不僅僅知道天地萬物的同時,還能猜出孔子之原汁原味的心裡活動,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于丹也是凡人,能理解點孔子之意,並能背下來,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對論語,對五千年的文化產生好奇及共鳴足矣。都不是孔子,又何必太把自己當回事的去評論別人呢?難道你在評論于丹說的對不對,你就是孔子嗎?難道你就能全部揣摩出孔子所有的想法嗎?本身就有點自以為是了吧!一個自以為是之人,又有什麼權利去評論別人對與錯呢?就好比那二十多位自認為為專家,也不可能一字不漏的把孔子的意思都說出來吧,我說的不是背誦原文,我說的是把孔子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字不漏的用白話文表達出來,而且都一樣,能做到嗎?不能就是抄習,自己都是孔子的學生,就不要把自己當個聖賢去評價他人了。

至於說,于丹是不是打著論語旗號,賣弄孔子之道,彰顯個人魅力,得到利益。如果您有這演講的本事,有這樣的機會,或者自己去創造這種平臺,能去吸引住大家眼球,能為那些在工作及生活中痴迷困惑者答疑解惑,您也可以試試。好與不好,只有拉倒市場上去比較才能有結果。才能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才能證明您讓百姓對您的認可比于丹還有影響力。否則都是關門造車,妄自尊大。我不在乎有本事的人能賺到多少錢,有能力的人賺到錢是天經地義的,無可厚非。

如果從於丹身上,讓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在這裡跟大家聊聊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正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從清朝結束至今,就再無聖賢。智者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的人,都是按著那些聖賢留下來的道德規律和沉澱下來的智慧在抄習著,感悟著,運用著,也就是說都是學生,所以,學生之間沒有誰高誰低,只是生活及工作中的過往不同,經歷不同,閱歷不同,包括習慣,性格,命運,環境上的不同,造成了觀念和思維上的不同,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是對的。但重要的是,我們從智者那裡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很重要,這也是不浮躁,謙虛低調做人的唯一考量,我們無論從古人那裡,從現代人那裡,無論誰高誰低,我們學到了,悟到了,得到了,我們就是智者。

第二,專家是將自己喜歡的單一的愛好,不斷的去向縱深探討和研究,只是一個面,例如國學,目前很多人都喜歡,都認為發掘人之本性,積極向上,通過聖賢之智慧,達到統一做人做事的標準,但這也只是一廂情願,因為生活及工作的不同,思維和觀念就不同,站在利益面前,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對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是亂的,所以國學只能滿足做人做事心態上的標準,但沒有做事的流程,比如,我是一個廚師,做人做事都沒有問題,做人大家認可,做事行為規範。但不會炒菜,把人做到了,但菜炒的沒有味道,沒有人買,那麼自己的老人和孩子還是捱餓,其結果還是不孝,還是等同於不會做人和做事。學中國的文化,不是讓我們深研究,是知道《道》就可以了。什麼是道?就是自己到底要什麼?怎麼要?跟誰要?結果會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國學講的也只是一個點,這個點就是拿大自然的理論,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找到同頻的心聲,其結果就是為人處事的心態,不全面。國學要解決的另一個面,叫《規律》,就是如何去做事業,包括如何選擇,如何操作的流程。所以面對這浮躁的社會,很多文化,並不適合我們滿足社會及市場上的所有需求,不能單一的去痴迷,要結合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市場及社會的需求,才能達到自己的需求。不是通過古賢聖人的智慧,認為說的有道理而沉迷於此,沒有行為上的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卻願意拿出來教化他人,都叫賣弄古人之智,彰顯個人魅力,作為我們,不要去崇拜現在的什麼大師名家,要通過大師名家這些學者之嘴,獲得古人智慧,去滿足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這是智慧,要崇拜智慧,不要崇拜智者。

第三,智者是知道結果的人,當我們有一天,通過那些妄自尊大誇誇其談的名師大家的嘴裡,知道了什麼是規律和結果,利用在自己的事業上,讓自己和家人獲得我期望值上的滿足,我們比大師名家有智慧,他們只是在一個點上,去痴迷,而我們在不同的社會和市場上廣泛的去運用,去獲得。我們才是智者。而不是跟大師名家一樣,天天嘴裡說著之乎者也。就是自己什麼都不幹,總希望通過自己的嘴說出來,讓別人認為有道理,讓別人幹,自己感受著這份虛偽的尊重。

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的大師名家少嗎?那為什麼市場還是不好做?

其原因,就是這些大師名家,都沉淪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裡,單一的複製著一個領域裡的專業,這就叫斷章取義的教育。也就是說這些大師的思維和觀念都不完整。為什麼?就是都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對自己不喜歡的其他領域根本不涉足,就好比唱歌的未必又能把體育玩好,又能把建築做好,如果說,把歌唱好了就行了,還做其他的有什麼意義,專注一件事能賺到錢就行了,那麼這種心態就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你說的只是一個點,而不是一個面,更不是作為一個大師名家的藉口。什麼是大師名家,就是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智者才是大師才是名家,解決不了人民生活和工作上,一切問題的人,都是自以為是。即使你學富五車,也只是個書呆子。

誰是智者?閉上嘴,邁開腿,用自己的行為去讓別人獲得結果的人,就是智者。凡是告訴別人的應該怎麼做,其行為就是學者,跟個孩子一樣,總想管別人,總想讓別人跟自己一樣,就是霸權,就是無知。

我欣賞于丹,所以讚美于丹,但不希望大家去崇拜于丹,要崇拜從於丹嘴裡說出來的智慧,去滿足別人的需求,達到自己的需求,無需討論其人其事。我們不是聖賢,那麼別人又何罪之有呢?我們自己說的就都對嘛?難道我們自己就是聖賢嗎?那麼別人就是聖賢嗎?這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