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闲时皇城根下散步,闷时中南海旁聊天!

在北京城土生土长的我们,

回想起小时候,可真是:

闲了,去皇城根儿遛弯儿;

闷了,北海景山玩一遭。

当然,您要说聊天的话,不用远了,

院儿里,胡同口,逮着个面熟的就能聊一下午。

那时真是安然随意,没有那么多顾虑 ,

您看这图,连早市都是在故宫城墙根儿边上呢,

天擦黑,带着凉席骑车去天安门广场,

把席子一铺,玩扑克,或者就直接躺下数星星~

现在回想起来,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从那时的无忧无虑;到后来的不知不觉,

最后的悄无声息,想起原来的那个家,胡同,

搬走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吧,

连个照片儿都没有留下,就这么一点点我找不到了。

曾经,北京人的生活模式

无非就是那么点事儿,

不用闹钟,听着鸽哨起床,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那时还时兴带饭,铝饭盒直接挂28车上,

家近的都中午回家吃。

虽然是紧张的一周六天工作日,

但是礼拜天一天还是可以非常放松,

赶到节假日,五一十一的,最多歇三天,

“可真跟过节一样”这句来描述再好不过了。

去北海划船,景山爬山,陶然亭滑大雪山,

不像现在,六日一到,睡到中午,

七天假日一睡到底!

起来也就去进城吃个晚饭。

那时,北京人的时间观念,

现在回想起来,和今天真是不一样,

如果用今天一个小时计算的话。。。

那时,我们上班下班合计起来可能是这个时间。

上学的都是离家近,

上班的呢,也是骑车,或者坐公共汽车,

也有担忧,可不是堵车,而是车少,等半天。

那时下学,骑车要40分钟回家的可都是远的,

走路用10分钟去的地儿,都要考虑考虑。

脖子上挂着月票夹子的孩子,小时候班里没几个

一说坐几站车回家,可真远啊。

而今天。。。

你打家门口走出去10分钟可能刚到车站吧。。。。

去一个地,基本1小时起,都觉得挺顺的方便的很啊。

可是,却发现,哪怕你有车了,只愿意去郊区玩,

去北海景山的次数少的可怜。。。。。。

那时,北京人的住房,

住胡同不说了,

就连现在故宫城墙根儿边上都是一排平房,

不夸张,从屋后窗户伸出个鱼杆儿就能钓鱼。

像现在的南锣后来,那一片都是静静的胡同,

夏天,路过躲不过洋辣子和毛毛虫,

冬天,雪覆盖着整条胡同,

春有槐花、香椿吃,秋有枣打。

现在想起这些从前北京人住过的地方,

闭上眼睛,就是一部最美的画面。

如今这些还能在的胡同,

一段给老北京人继续保持安宁,

一段给游客来找情怀。

那时,北京人的饮食习惯,

一大清早就能闻到茉莉花茶香;

一到饭点胡同里就飘饭香。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什么日子口吃什么,怎么吃才好吃。

您要是较真儿,这怎么都是吃啊,

那可不是,炖肉的肉香~ 炖带鱼~每道都不含糊,

其实现在我也不知道小时候出门吃个炒肝包子,

随便吃个卤煮,喝个面茶、豆汁儿什么的,有什么啊。

到了今天,特想吃,却难吃到了。。。

有了外卖,有了馆子,这口味儿改不了,

所以更挑剔了,不挑剔不行啊,

到处都是“老北京”字样,却没一样正经东西。

当时,出家门就能吃到的小吃,

一下子成了“著名”小吃,

那味道还能是以前的味道吗?

那时的北京,您住大杂院也好,住楼房也行,

还有住在各个大院儿的,

甭管在北京哪个角落,生活安详,让人怀念。。。。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这里

曾经生活得知足、也很快乐。

闲时皇城根下散步,闷时中南海旁聊天!

如今,生活有冷漠也有温情,有希望也有失望,

有磨难也有幸福,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因为这里才是我们最割舍不下的故乡。

有时候,北京,就是需要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