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古老的马种

马(mǎ),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马的主食是草。

阿登马

发展由来

阿登马(荷兰语:Ardenner,法语:Ardennais),一种古老的马品种,起源比利时卢森堡之间的阿登地区。它们骨骼粗壮,四肢厚实,经常被用来协助拖拉物品的工作。它的起源可以上追到罗马帝国时代,主产于法国、俄罗斯等国。比利时的重挽马原有大小两型:大型为布拉邦逊马,小型即阿尔登马。后以阿尔登马与布拉邦逊马杂交,其后代统称比利时重挽马

19世纪中期,俄国引入大批阿尔登马,与当地马杂交,至1952年育成俄罗斯重挽马。

特点

阿尔登马属于重挽马类型。体质结实,比较干燥。头大小适中,小型马额宽,眼大,大型马呈直头或微凸。颈长中等,肌肉发达,公马颈峰隆起,鬐甲低而宽。前胸宽,肋拱圆,胸廓深宽,背长宽,有时呈软背,腰宽,尻宽斜。

呈复尻,四肢粗壮,较干燥,关节发育良好,距毛比其他重挽品种少,系短立,蹄质不够坚实。毛色多为栗毛和骝毛,其他毛色较少。

阿尔登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57.5厘米,168.5厘米,198.0厘米,23.9厘米,成155厘米,166.1厘米,199.3厘米,22.5厘米。阿尔登马有悍威,性情温驯,运步较轻快,挽曳能力好。

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是世界上古老名贵的马种。考古学发现它们源于4500年前,原产于阿拉伯半岛。在干旱少雨、食物匮乏的条件下,经长期精心

选育而成。该马对世界上许多优良马种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英纯血马、奥尔罗夫马、莫尔根马等,都含有阿拉伯马的血液

发展由来

阿拉伯马起源的权威认定没有一致的共识,考古学家在挖掘化石、掀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并且颠覆原有的想法。有一种论调认为它们的祖先应该是叙利亚北边土耳其南部甚至东边山麓野生马主要的理由是: 肥沃月湾北缘包括伊拉克以及沿着佑发拉底河,越过西奈半岛,直到埃及沿岸这一带,气候

温和多雨提供了原生野马理想的生存环境。另一派说法的历史学家则相信它们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西南部,因为三大河床孕育了丰富的天然野草,足以供养这些未驯服的动物。

阿拉伯半岛的内陆有将近一万年的干旱,马儿们很难甚至不可能,不靠人类的帮助得以存活。公元前3500年贝多因人

开始驯养骆驼当成交通工具,也提供他们于公元前2500进入阿拉伯中部地区,并且能够在这样险恶环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同一时期,他们就带着原始阿拉伯马。勿庸置疑地,今日所有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它们就是现代阿拉伯马的原生种。在公元前1500年,东方的民族拥有充满神秘感的热血马, 应该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阿拉伯马的先驱。

特点

阿拉伯马的头部像楔子,前额阔,有大的眼睛及鼻孔,吻小,有明显的凹下形状。很多阿拉伯马在眼睛间有细小的前额凸,可以令静脉窦加大,帮助它们在干旱的沙漠生活。它们的

颈部弯曲,喉勒上的气管很大最优质的阿拉伯马有很长的喉勒,可以提供马勒足够的灵活性

阿拉伯马的臀部较长及平,尾巴高耸优质的阿拉伯马的臀部很深及起角,肩膀向上。大部份阿拉伯马都有短小的身体。一般的阿拉伯马有6节腰椎及18对肋骨,但有一些却只有5节腰椎及17对肋骨,故细小的阿拉伯马都能轻易的背上重物。它们的骨头紧密及强壮,脚掌健全,及有好的马蹄壁。它们有好的耐性。在国际水平的赛事中,它们都是主要的马种。阿拉伯马后肢肌肉强壮

适合竞技,也有肌肉较长及幼适合耐力赛或赛马的品种。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Akhal-teke horses)本名叫阿哈尔捷金马,主要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家

繁衍生息,是世界上最古老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马种之一。自汉代以来西域汗血马的神话流传了一千多年。传说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关于“汗血宝马”的传说在中国历史悠久。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发展由来

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祖先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

1000米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汗血马皮肤细腻,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称之为汗血马。汗血马从古至今繁衍生息,从未断过血脉,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听说中国境内纯种此马11匹。汗血宝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匹,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
,可以长距离的骑乘,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在古代大将骑马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这也是汗血马在中国消失的原因。同时,古代作战用的马匹多数被阉割,使一些优秀的战马失去了繁殖后代的能力。自古以来为掠夺此马经历过无数次战争。

特点

汗血宝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体形纤细优美,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线。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汗血宝马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来说,马的极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200多公里。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 汗血宝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也只需饮一次水,因此特别适合长途跋涉。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安达卢西亚马

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纯正

的马种之一。安达卢西亚马和它同血缘的兄弟,如卢西塔诺马(Lusitano)、卡尔修西安马(carthusian)、阿特莱尔马(AlterReal)、卡斯提连马(castilian)、埃克斯特伦曼纽马(extremeno)、以及札帕特罗马(Zapatero)等等一样,所拥有的外型,与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Peninsula,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半岛)史前洞穴图样中的马儿几乎如出一辄,因为它们都是索雷亚马(Sorraia)的后裔,通称为伊比利亚马(Iberian)。

发展由来

西班牙南部所发现的这些洞穴图画,约是公元前两万年至三万年之间的作品。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这些雕刻出来的图样,应该是在这么长的时间中,由占领西班牙的不同民族所完成的。因此,这段时间内伊比利亚半岛的马,也受到包括法国塞尔特民族(celts)、北非迦太基民族(carthaginians)、罗马民族、德国的部落民族如摩尔人(moors)等等的影响。不过,到了十五世纪之前,安达卢西亚马则反倒能够影响其它不同种的马,尤其是它拥有世界上顶级战马的头衔,使它可以化身为许多历史上伟大战马的名字。

  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骑乘伊比利亚马了。后来无论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s)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或是希腊人于公元前一千年侵略此处

,都认为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这些骑兵造成了极恐怖的威胁,而伊比利亚马也成为当时所向披靡的战马。不仅荷马(Homer)在他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完成的作品「伊利亚德」(Iliad)中提到了这些伊比利亚马,著名的希腊骑兵将领赞诺芬(Xenophon)也以「有天份的伊比利亚马」对这些在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左右帮助斯巴达人击败雅典人的马儿作出高度的评价。到了公元前218-201年间的第二次腓尼基战役(SecondPunicWar)中,汉尼拔(Hannibal)数度击退入侵的罗马人,所选用的也是伊比利亚骑兵团。伊比利亚马的军事用途历久不坠,征服者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在1066年的哈斯汀之役(BattleofHastings)中,自始至终都骑乘着伊比利亚马。而伊比利亚马虽然顶着「顶级战马」的头衔,它们与人们之间的互信与亲近的特质,更是广为人知。

特点

整体贵族式的长相,有力而覆盖浓密鬃毛的项部,是安达卢西亚马外观上的特色。发育良好、均匀、和谐。

头部中等大小,从侧面看为直头或者略微呈凸头,若凹头或过分凸头均为严重缺陷;中长型的耳朵极富表情且灵活;眼睛大而灵活,呈三角形,眉骨突出但不超过额鼻所形成的平面,看来又骄傲又温和,非常有魅力;脸长并相对窄,杏仁状鼻孔不凸出;下颌部饱满、少肉,长而呈适度弓形的下颌缘线。

颈颈部拱起,肌肉发展良好,与鬐甲连接良好,鬃鬣如丝并丰茂。有直而凸起的侧面轮廓是它的主要特征。

躯干比例协调并强壮。耆甲适当宽而明显且与背结合平缓;背坚实,富于肌肉,接近直背;腰短、宽,富于肌肉,有时略弓腰和背与臀部结合良好;臀部长、宽中等,圆形略向下倾斜;尾础低且贴着臀部,厚而长,经常呈波浪形;胸部深而丰满,两肋伸展,腹部正常。

  肢干

肩长而富于肌肉,倾斜而富有弹性;上臂强壮且角度好;前臂有力,中等长度;前膝发育良好,轮廓清晰;管部长度比例适合,外形良好,筋腱充足;球节轮廓清楚、明显,距毛稀少;系部外形、角度、方向良好;蹄强壮,大小适当,发育良好。

  股部肌肉丰满,臀部略弓,富于肌肉;飞节强壮、宽且清楚;趾关节以下同前肢;腿长,肢势正常。

  身高 一般为152厘米至173厘米。品种标准中规定在马3岁时测定,公马的身高不低于152厘米,母马的身高不低于150厘米

蒙古马

蒙古马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该马体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牢固,肌腱发达。背毛浓密,毛色复杂。

发展由来

蒙古马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4-5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已驯化马匹。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牛马羊。”

匈奴马曾显赫一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曾多次带回大量马匹,并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蝉为汉朝的马监,民间养马事业空前发达。西晋以后,塞外各部族相继南下,带来马匹数以万计。盛唐时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马进贡,如《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并指出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兔褐毛)和骢毛(青毛》。这些都与蒙古马相似,都是蒙古马的祖先。北宋时东北的契丹马也是蒙古马,说明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蒙古帝国被誉为“马之帝国”,成吉斯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骑兵队组成,历史上称他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根据《元史》记载,当时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今蒙古国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特点

体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

母马平均体尺(厘米):平均肩高128.6,体长133.6,胸围154.2,管围17.4。

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因为它们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度的严寒,所以蒙古马被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突然就特别的想去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