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为何不能买车买房?

有一种真实的认知,很多人意识不到。

1978年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先深圳圈一块地,然后拓展到其他四五个城市,也圈一块地,这叫做试点。那十年下来,外资来了,很多原来的条款行不通,商品经济走不下去了。所以,得突破思维,这就有了90年代初的

放开思想、深化改革

到了我们人才招聘市场中来看,95年前后才出现了那种人山人海的人才交流大会。此前,你是不敢公开招聘人来打工的,因为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怎么能当做商品明码标价来卖呢?这就是放开思想

在2000年之前,很多行业你不能参与,本来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单位在管理和运营,你外资民资甚至个人的私有资金,谁给你权利来参与的?这就涉及到市场公开和公平。于是,将国有企业能够参与的部分市场,开放给其他资本共同参与,这就成了必然。这里面,就自然涉及到国企改革,主要在1997-1999三年间发生。这就叫做深化改革

2001年开始,房产尤其是住房市场,在改革开放23年后,到了起步阶段。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个时间点的爆发式增长之标志,政策支持只是辅助作用,监管为主,市场的力量如此强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那么十年,具体来说,直到2010年之前的这整个新世界头十年,国内汽车市场,有一个从年销量100万到1000万辆的质变,此后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所以,2001-2010年进入汽车市场的职场人,薪水都比同学们高一点,汽车行业也比一般制造业高出大概30-40%的平均工资

这里面对于争议最大的制造业,有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那就是2007-2008全球金融危机。从2009年开始,制造业开始下行了。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了30年的必然需要,制造业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中,鼎盛时期曾经接近一半也就是50%的样子,于是发展工业成为致富的诀窍,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开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但,他们没有大局观,也不懂得市场经济发展到了接近40年时候的经济规律。

你看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占比,美国常年制造业占比17-18%,工业强国德国也只在20%上下,日本韩国等发达亚洲经济体也大致这个比例,也就是他们的服务业早就超过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了。中国这里,2015年制造业占比已经下降到了28%上下,十年间腰斩了,减少了一半。到了2018年,预计制造业继续降到25%上下,接下来几年商品经济更加成熟,料

将继续下降到20%上下,并一直维持这个比例

大家看下这个市场变化,制造业经济总量跟就业总量正相关,从原先的100的基数,下降六成,这就是砍去了一大半。但大学里面设置的专业,比如传统就是为制造业设置的机械专业、电气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等等,人数不但没有同比例削减60%,却还在持续增加。所以,即使按需分配,每年也只能有很一小部分的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这就是目前大学生求职时候最大的矛盾,都想对口,但对不了啊

【一,打工,为何成为了一种廉价的投资?】

这里面还有一个显著变化,这才是本文的主旨,就是都市圈的形成

商品经济发展40年的国家,比如韩国,它首尔都市圈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日本东京都市圈也占全国经济的1/3,其他欧洲的法国大巴黎和英国的伦敦等等都市圈,都这个现状,美国也如此。所以,国内的都市圈,也在加快形成。

你看都市圈中的一个小城市,比方说昆山,十年前常住人口才70来万,现在突破200万了,三倍的增长哪里来的人?你看你的上了大学的堂哥、表姐、学长、学姐,包括你和你的同学,你知道他们最终定居哪里了?大城市待不下来,但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回老家,哪去了呢?就是去了昆山,昆山这样的大城市附近处于都市圈中的小城市。这种小城市承接了很多工作机会,房价不贵,生活便利,落户不难,很多还在吸引人才,宜居。这是大学生自然的归属。

昆山每年吸引新来的10万常住人口,昆山们逐渐变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了几十年的必然结果,全国这样的昆山,得三四十个。他们的特点是:一,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一小时城市群中;二,靠近一线大城市;三,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万。你找找看,能找到多少个昆山。

这个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不在都市圈中的四五六七八线城市,人口会不断减少、流失,甚至加快向城市群转移。比如长三角目前1亿人出头,十年后达到2亿,这是大概率事件。

此间,很多人会觉得“选择>努力”,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了40年的规律,城市群加速成型,自然推高都市圈中大中小城市各自的房价。具体来说,上海:苏州:太仓就是10万:5万:2万,而你不在都市圈的老家是5千,尽管跟昆山或太仓一个行政级别,但没人买。

从账面上来看,当初选择了太仓的那个同学小张,资产增值部分,就是选择开封的那个同学小王的4倍。所以,选择大于努力,显得尤为明显。

再将小张换成选择了上海的小李,这就是20倍的区别。所以,你会感觉到,工资并不能买车买房,成家立业靠工资则更难。你从老家父母亲戚那里筹集首付,来买都市圈的房产,你这不是跟市场规律也就是资本的力量来抗衡嘛!比螳臂当车的情况,还要自不量力。

【2018如何打工?】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

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业,已经不断消失、淘汰和出现,并不断迭代,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汽车业,从传统燃油、手动驾驶,进入新能源、自动驾驶的革新时代。毫无疑问,新技术、新行业、新企业、新岗位,仍然将继续层出不穷。

以上这么长,不是废话。“深入一个行业好好研究你就能成为专家”,这句有史以来都认为绝对正确的话,目前来看,包括放到未来衡量,都是错的。你又不是马云,将来做大老板的,时代的弄潮儿。所以,这句话对我们普通职场人来说,不适用,反而是岁月的杀猪刀,稍有不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青春没了。

从全球来看,那些市场经济发展了几十年的经济体中,他们的退休年龄一般在65-70岁之间,所以,国内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周岁也就是虚岁67岁,这是必然趋势。

你,20岁出头进入社会和职场,你说,有哪一个单位还是行业或者工作岗位,能承载你超过40年这么长的职业生涯呢?没有。所以,不是华为34岁的员工不作为,也不是中兴42岁员工有中年危机,而是你一辈子换很多行业、跳槽多次、换岗无数,这是必然。

这天下本就没有铁饭碗,“铁饭碗”只存在于你毕业时的想象之中,或者存在于你父母一厢情愿的期盼之中。他们的时代也很大变化,自己把握不了,却莫名期待你能够不重蹈覆辙;你的时代变化更快,更加不可能让铁饭碗如愿。还是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用到我们职场中来,当下,纯粹的打工,完全不能跟十年二十前相比,打工的收益太低了,工资不能买车买房,更不能解决成家立业问题。可以这么说,2015年后,打工实际上就是最廉价的投资之一。无论从时间、精力、青春还是金钱来说,都是。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

实际上,时代对我们职场人有着全新的要求,只是你完全不知道而已,大多还在后知后觉之中。

从刚毕业开始,你就要谋划自己接下来一辈子的三种技能。这跟你的前辈们不一样,他们毕业时工资三千房价也是这么多,你不一样,你的购买力只有他们那个时代的1/20。

技能一:主业工作中的快速学习能力

快速学习能力,一你得有硕士以上学历。否则你原始的学历悟性就欠缺一点;并且一开始这岗位就要求“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机会都轮不到你;最后,提升你到部门经理或者你毕业几年后跳槽,主管、经理、总监以及其他高管岗位,人家不给你本科还是大专面试机会啊,你如何进场?还大干一场?

快速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持续的跨界学习能力,你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早已过时,万一行业消失,你就更要去学习其他行业的技能,这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工作上要更加努力,懂得学以致用,而不是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为公司付出个人时间和精力。你得跟公司一起战斗,哪里需要你就去哪里,而不是挑剔啥“这个岗位不适合我”“这工作跟我长期的目标不相符”“感觉这个跟我的专业不对口”

,等等。当然,良禽择木而栖,挑选企业也就是就业单位,非常重要,也有技巧,很多是坑,这里就不讲了。

技能二:副业开发能力

这个也强调过多次,这里说下,不是让你30岁还是40岁“有了经验后”再开拓副业,那已经来不及了,你得从毕业第二年就开始开发副业,最晚第三年。为何?很简单,在你的全职工作之外,你必须要有副业手段,来增加工资之外的收入啊!

这个时代,工作是你的一张社会名片,也是五险一金的保障,更是为你提供每月稳定现金流之保证,它必不可少。但,事业稳定靠主业,增收得靠副业。你别弄反了,老去折腾啥跳槽不跳槽的,还换岗,换行的,这都叫做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啊!

技能三:稳健的投资理财技能

投资理财方面,实际上就是增加一点被动收入,这也是现代职场人必须掌握的,包括投资技巧、理财技能、资本和知本增值的技能。大家学习下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着眼于10-50年来看,你的收益跑赢大盘,你就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以上三者,互为保证,互相促进

你啥也没有,那你就啃老去吧。

如果,你只具备一个还沾沾自喜,实际上你已经落伍;假使,你才有了一次小外快,你还差得远呢;即使,你一次机会投资了啥PE/VC,或者买了一套房增值了,你也别高兴得太早,你这才多大岁数?你的人生有80年,笑到最后的,才是成功者!

你要学学人家周润发,参演了那么多部知名电影之后,还说“我才刚刚上路唉!

今天本篇,纯干货,学校里的老师不懂父母不知道同学舍友都迷茫领导鸡汤你“工资不重要你要懂得积累”,网络上的大师说你“跟我来学理财实现财务自由”实际上是

卖TA的课程收你的智商税......本篇,告诉了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