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南街,宿州人專屬的獨特記憶

大河南街,這‘河’就是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古汴河),顧名思義,這河南岸的街,就是大河南街了。運河的河床遺址在大河南街以北,此段,現有一塊石碑。

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宿州建州。

此時,隋唐大運河已流經此地200餘年。宿州從古汴河上的一個關津渡口,逐漸發展成為聚落集鎮,居民以埇橋為中心,夾河而居。

隨著居民增多和商業繁榮,大河南岸已形成街道。

“貨物出倉嘍——”天色漸晚,一艘貨船停靠在運河碼頭,撐船人招呼船工下船卸貨,船上卸下洛陽的牡丹、江西的瓷器、江南的絲綢……

華燈初上,忙碌數天的船工選擇在河南岸的街道上休憩(河北岸為宿州州署,河南岸為居民住宅、商業區),他們或登上街頭茶樓,品茶聽曲;或跪在街區神廟前,祈福航運平安。

這樣的場景持續至南宋,因宋金常年戰亂,至南宋隆興年間(公元1163年),通濟渠逐漸淤為平路。

運河河床沉入地下,運河南岸的街道卻保存下來,像運河灑落的一串珍珠,長期繁榮。

大河南街到民國才命名,不過,這條街的長寬建制與唐朝幾乎無異。東西長約1200米,原寬有8米。老街裡有不少達官權貴之人寓居,有老人,有老的建築,自然,也有故事。

走進大河南東街,轉而向北,便是奎星閣舊址,現已成為一排排批發市場的店鋪。

史料記載,奎星閣內有奎星樓,該樓始建於康熙35年(公元1696年)。乾隆14年(公元1749年)宿州知州王錫蕃將樓移建於城東南隅城牆上,道光2年(公元1822年)因雷擊起火,樓被焚燬,同年按原貌重建,幾經戰亂,舊貌尚存,1955年修環城路時拆除。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進入大河南東街,向西走100步路北側,一些店鋪掛起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正在售賣風箏的老闆還不知道,百年前,他們店面的位置稱為雷公館。

雷公館即清朝江北提督、民國初安徽督軍、張勳復辟時任陸軍部尚書雷振春的私宅,原佔地15畝,建於清末民初(公元1912年)前後,採用北京醇王府樣式繪圖施工,分東西兩跨院,寬24開間,前後三進院。門前有青石上馬臺,室內大方磚鋪地,雍容華貴。

抗戰時,雷公館大部分房屋被炸燬。解放後,館內西院為原縣文化館。

穿過水巷,再向西走約100步,來到大河南東街的文化核心區域——福音堂。福音堂原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住地。

1917至1922年,賽珍珠居住在大河南街。在此,她加深對中國北方農民生活的瞭解,《大地》三部曲胸有成竹。

賽珍珠離開宿州兩年後,福音堂建成。建築由大小禮拜堂、牧師院、鐘樓等組成。鐘樓至今保存完好,為一座塔式建築,三層六角,別具特色。

以福音堂為中心,東側是原宿縣圖書館舊址,西側是新宿電影院舊址。

新宿電影院的正門是現在的花牆子牛肉湯鋪,側門是朝西開的。那時候看電影,幾分錢一張票。

1943年,宿縣商會出資建設新宿電影院,當年7月5日正式開映,第一場播放的電影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宿城淪陷期間,日本人公島磬夫強行合資,使用日本羅拉二號三十五毫米放映機。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吳子壽接收,解放後改為人民電影院。

一座城市最溫暖的一面在於一處處地標——它們任由時光流逝,見證變遷,不離不棄。

宿縣銀行便是其中之一。

史料記載,宿縣銀行於民國25年(公元1936年)設立,位於大河南街北(中山街南),抗戰勝利後接收汪偽中央聯合準備銀行,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宿縣解放後由華中銀行接收。

如今,中國工商銀行宿州埇橋支行位於宿縣銀行舊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宿州監管分局坐落在大河南西街2號。

由此可見,早在民國時期,大河南街已成為宿城經濟金融中心。

大河南西街與白衣閣巷交叉口,毓秀女中舊址位於交叉口東南角。

史料記載,1930年,私立毓秀女子中學由張文品創建,1937年冬季停辦。老街城區教育腹地的位置可見一斑。

大河南街,像宿州的一道皺紋,古老、狹長、褶皺、紋路清晰。

伴隨城市發展,大河南街“街”字的語境越來越窄,逐漸變成老城的一串地標。

像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成都的巷子一樣,大河南街,擁有宿州人的獨特記憶。

記憶來自隋唐運河的一葉扁舟,來自宋金河堤的燈火,來自清代奎星樓的霞光,來自民國女子學校的一襲白衣,來自人民電影院的膠片,來自宿縣銀行的算盤,更來自老街的一個石階、一片瓦、一幅畫、一棵古樹、一聲吆喝、一碗熱湯……

一條窄巷,連接著人生的輝煌與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