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于历史的青城古韵书香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呼和浩特晚报讯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式各样的图书馆相继成立,有公办的也有私人的,人们在享受休闲之余,还会坐下来细细品读书籍中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优雅与乐趣。但当人们拿着咖啡杯,端着新式图书、用笔记本电脑记录的时候,是否好奇在时光线的另一头,古人又是如何读书的呢?又是如何增加自己与书籍的接触呢?

沉淀于历史的书香

古代中国人对于神灵的敬畏无处不在,无论是有识之士,还是普通百姓,在大家的心中似乎总会对天地自然心存感恩与敬畏。包括那些每天手捧书籍的学子,他们每日读书,为的就是考取功名。他们渴望更多的书籍和知识,也渴望更高的前程和抱负。

在呼和浩特旧城小东街中隐藏着一处十分有名的古建筑,那就是文昌庙与魁星楼,因为魁星楼是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而名声远播,所以方圆千里的学子争相前来朝拜。在清朝政府统治时期,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科举,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归化城中也一样少不了一处供奉魁星神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成为书香四溢、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所有在当时算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会到魁星楼里拜上一拜,所以魁星楼在归化城的历史中也是有着很重的分量。

文昌庙与魁星楼是两座不同的建筑,分别承载着自己的作用。魁星楼也称魁星阁,好似学子们休息交流的场所,这里的设计别致优雅,除了书桌、茶水,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书籍。学子想要来文昌庙祭拜,首先要来魁星楼坐上一坐,一来是和其他学子交流经验和知识,二来就是可以多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大家在这里比文弄墨、结交朋友。在尽兴之后,还会结伴前去文昌庙参拜。

记忆中的魁星楼

从小东街拐下就是文昌庙魁星楼,大概位置应该在小东街的北头,离街北口大约有20多米距离。魁星楼的附近有一块挺大的空地,空地周围没有一棵树,只有众多土坯房子和一些砖瓦房,在空地东南处有一座楼阁模样的房子。这破旧的楼阁房子就是魁星楼,院子门前放着一对精美的石礅,两扇黑漆木门常常半开半闭。拐过漂亮的影壁,院子里的正房、东西厢房、南房一应俱全。正房前砌有高台阶和花墙。一间正房里,东西两侧立着镂空木雕月亮门,分隔成了两个卧室。中间为客厅,摆着八仙桌、张贴着中堂画、悬挂着宫灯。院子里青砖铺地,空地种着杏树和葵花。

因为魁星楼比较高大,所以人们站在小东街上就可以远远望到魁星楼,在魁星楼的前面有一个塑像,这个塑像就是主管功名科举的魁星大人,没见过塑像的人一定会认为魁星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体看仿佛是鬼的造型。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因为魁星的“魁”就是一个“鬼”字和一个“斗”字组合而成,所以,魁星的造型也许就是这么过来的,人们见字如见人。

走到魁星楼前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可怕又可敬的塑像,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的样子很特别,从外面看是三层,底下既是一层也是一个门洞,进到庙里烧香的人们都要从这个门洞穿入。对于做梦也想金榜题名的学子们来说,阁中的文昌君是他们的命运之神。抬眼望去,高阁在灿烂的苍穹映照下,更显得挺拔壮丽,气势不凡。人们登上高阁,凭栏远眺,高阁之美妙,尽在不言中。

文昌庙与蒙古书坊

魁星楼的后面就是文昌庙,文昌庙很大很深,后面还有殿。文昌庙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同时,这个庙和过去的科举制度相联系,文昌庙魁星楼供奉的是传说中掌管文人命运、盛衰、变迁、通达与否的神灵,主要是掌管文运。

无论是文昌庙还是魁星楼,都与离不开书香与笔墨,就在文昌庙中有一个蒙古书坊,在100多年前的青城,这样一座书坊算得上绝无仅有、数一数二,这是当时这个城市书院文化之一,它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私塾,近乎一个学院的功能,虽然规格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大,但是蒙古书坊在那个时候是出人才的地方。书坊的老师很出名,叫吴天章,是当时的举人,那个时候考上举人很不容易,名师出高徒,这个书坊出来的学生也都很厉害。那时在南茶坊路两边立着很多的碑,吴天章老师在教育方面给这个城市做了很多贡献,所以,人们就在那里为他立了德教碑。

内蒙古图书馆的前身

除了这座蒙古书坊,还有一座十分出名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图书馆的前身。据资料记载:1909年(清宣统元年)10月,归化城副都统三多向清政府上奏了“创办归化图书馆”的事情,其中写道:“……将城东文昌庙余屋修葺完整,创办图书馆一所……除科学图书不计外,共计经史子集一万四千四百余卷。”这便成为归化城中最早的官办图书馆。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轰然垮台,归化图书馆随之关闭。1925年3月,在归化图书馆的老底子上成立了绥远区立通俗图书馆,地点在归化图书馆原址,也就是旧城小东街文昌庙内。馆内有藏书室、阅览室及办公室各一处,藏书9121册。1934年1月,在原绥远区立通俗图书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绥远省立图书馆。后有关部门拨专款在新旧城间大马路上建起新馆舍,藏书达5万册左右。后几经搬迁更名,发展成现今的内蒙古图书馆。

在日寇侵占期间,这所书院曾经搬迁至张家口。1938年,日本人进到归绥市后,在文化方面成立了蒙古文化馆,就在文化宫的后院,那时的图书馆变成了图书部,成为了蒙古文化馆的一部分,当时还出版过一本书本目录,铅印的,这在我区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至少在此之前没有过。1942年,整个蒙古文化馆迁到张家口,这些珍贵书籍也被打包装箱,随着车队出发前往张家口。由于战乱,藏书损失过半。直到1947年,绥远省政府才将残余图书运回归绥,于当年11月4日恢复名称为“省立图书馆”,并于当年10月开馆。

搬迁后的图书馆

魁星楼的存在印证了归化城的文化底蕴,据一位史姓老人回忆:“在刚刚解放的时候,还能见到拆除的文昌庙魁星楼,但那也只剩下了躯壳,里面荒凉无人,庙门几乎被封死,无人出入,那高高在上的魁星楼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虽然还能见到精美玲珑的木制顶棚,但也不像从前那样光鲜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魁星楼最终被拆除,但楼中孕育的书香却在大东街和大西街上弥漫开来,不少私人设立的书社书馆在这两条大街上设立,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知识的源泉。虽然魁星楼与文昌庙都已退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那些古老的书籍还在,图书馆也还在。1950年5月,在绥远省立图书馆的基础上,成立了绥远省人民图书馆,因原来的旧址在日寇侵占期间毁坏,新馆一时半会儿又建不起来,在过度阶段,就选择了新城鼓楼。新城鼓楼从外面看是两层楼,但里面却是三层楼,图书馆当时就占了上面两层作为书库、阅览室及办公室。

据在内蒙古图书馆工作的老员工忒莫勒介绍说:“当时借阅的人还比较少,书也不多,往往只是一些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来借阅。当时的图书馆里也大部分都是古书,能够看懂的人也不多。但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和调整,越来越多的新书成为馆藏。1952年,图书馆把第一层的四个门洞装上门,设为儿童阅览室,第二年三层楼也不够用了,又将鼓楼西北角的铺面和小院交给图书馆。图书馆不断发展,场地也越来越不够用。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图书馆在青城公园建设了新馆舍。1985年,内蒙古政府决定新建内蒙古图书馆。这才选在了乌兰察布路,也就是现在的最新场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