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梦想成为大队会计的农村小伙是如何成为著名心脏外科专家的

坚持“不跳级”圆了求学梦

梅举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十年九涝”,让他对有着“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这个有美好寓意的家乡并没有留下美好的印象,“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吃不饱肚子是常事,因为粮食少,不上街讨饭就不错了!”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家里很穷,梅举父母还是想尽办法供他上学,他也很争气,成绩一直很好,小学几年都担任班长。

那时成绩优秀的小孩儿都有特权-“跳级”,这由老师来评判并执行,是“好学生”的绝对标签。

小学三年级期末,校长找到梅举,推荐他直接跳级到五年级,让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没想到他却一口回绝。“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在村大队当会计,四年级要学珠算,跳级的话就会错过学习机会,我死活不愿意!”

从小主意正的梅举没想到,坚持不跳级,不仅让他到现在还打了一手好珠算,还因祸得福,引领他踏上了改变一生命运的求学路。

原来,粉碎 “四人帮”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上高一的梅举暗自庆幸,幸亏自己还有一年博一次考高中的机会。而如果当时跳级,现在是高二,直接参加高考的话,肯定考不上。

为了恶补几年落下的课,梅举每天学习18个小时,那时乡村供电困难,他和同学们经常点汽油灯、蜡烛灯,围在灯下夜读。“终于可以从早到晚抱着书本正经学习了,真的是如饥似渴!”之后,梅举在襄安中学一路名列前茅,1979年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后军队招生的第二批大学生。

赴西安穿戎装,入行心胸外科

填报大学志愿时,梅举选择的都是当时冷门、之后大火的专业:第一志愿,合肥工业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第二志愿,浙江大学光学系;第三志愿,同济大学建筑系;第四志愿,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

“虽然报了,但根本没对后三个志愿上心。”265分的分数线,梅举考了326分,加上考后填报志愿,他笃定肯定会被合工大录取。

眼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接到通知书,尤其是成绩不如他的同学都开始安排去报到的事了,梅举却还迟迟等不到录取通知。

“1979年8月26日,这个日子我永远都记得,当我高兴地打开通知书,上面却写着‘请于8月28日到第四军医大学报到’……”虽然有一丝遗憾,但梅举没想那么多,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有学上就不错了。”

他立刻收拾东西准备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去一个叫“西安”的地方,“我不知道西安在哪里,查地图才发现好远啊!”后来才知道,当时部队院校优先选拔优秀学生,梅举早就被择优录取了。

当他踏入第四军医大学校门,16岁的梅举接过军装,从那一刻,成为了一名军人。

上军医大学,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些补助,不用家里负担不说,逢年过节还能寄些贴补回家,梅举觉得命运的安排,让自己很幸运。

1984年,硕士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稀罕物种”,他报考的第二军医大学那一年还不招收临床研究生,只招做医学基础研究的。机缘巧合,他被学校调配到心胸外科从事临床研究,有幸师从“我国心脏瓣膜置换第一人”蔡用之教授。

蔡教授是当代中国第一个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名医,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心脏瓣膜的科学家,对梅举后来在心胸外科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军队“十·五”重点课题、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不怕苦、不怕累、爱琢磨的梅举,一猛子扎进心胸外科这个专业,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令同龄人艳羡的多项成就。

当时,他每年施行心脏血管手术就能达到400余例,普胸手术150余例。心脏血管手术有近100种,其中先心病就有40余种,绝大部分手术梅举都做过。

在他特别擅长的心脏瓣膜手术(包括心脏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冠脉动脉搭桥手术(微创和心脏不停跳搭桥)、婴幼儿及复杂先心病手术及胸部大血管瘤手术等方面,成功率达98%左右,居国内领先水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心胸外科开始有了“微创”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交流的频繁,梅举希望能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探索。

42岁风华正茂,各方面都如鱼得水的梅举突然向院方提出辞职,令所有身边的人大跌眼镜。

那时在大家印象中,没有前途、待不下去的人才会提辞职,但梅举临床技术、科研成果、医疗服务等方面样样出色,更何况辞职就意味着脱下军装,放下所谓的“铁饭碗”。

刚建科的那段日子确实不容易,人员、设备、条件等都较差,病区也只有半个,和口腔科共用。梅举沉下心来进行科室建设,短短半年就扩到一个病区,4年后发展为两个病区,5年后心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正式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年后实现三个病区,110张病床,手下百余名医护人员。

有一次,有个医生夜里值班,病人呼叫两次都不理睬,梅举直接停止其临床工作,“患者摆在第一位不是靠嘴上说,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管理靠制度,是梅举定下来的铁律。

梅举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科里的主治医生都被送出国学习,1-3年时间不等,最多一年中,同时有6名年轻医生在外,即便科室人手再缺,他也不会中断在国外医生的进修学习。

创立“梅氏手术”,做最贴近临床的科研创新

外科手术,时间紧急,生死之间。有时作为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外科医生明知道可能下不来台,也要尽力搏一搏。不给自己设限,成了梅举的工作习惯。

为未足月产下的56天男婴,进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畸形根治手术,为82岁高龄的胸主动脉弓部巨大动脉瘤老人施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别人不敢做的不能做的,他敢于担当与尝试。

不仅如此,梅举还立足临床,积极进行科研创新。

“梅氏手术”又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

2009年10月,梅举进一步创新,将原来需要在体表打6个洞的术式,改变为左后背部的3孔手术。从这个手术入路进入术野,术者将直接面对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对于左房后壁及左右肺静脉的消融手术可以说是一切尽在掌握。

另外,针对左房及左右肺静脉消融线路,梅举也作了创新,在消融了左右肺静脉术后,巧妙地将消融钳从左肺静脉跨向右肺静脉、并进行两侧肺静脉间的连线消融,一举将主消融隔离环增加至3个,将左、右肺静脉主隔离环相连接,完成左房彻底的BOX消融,成功解决了左、右肺静脉间主隔离环不能进行透壁连接的问题。

内外科融合是大势所趋,心脏病MDT模式的深入摸索

最近几年,内科导管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心内外科医生相互切磋、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次会议上,梅举和刘兴鹏教授因学术理念一致相约见面,当晚畅聊了好几个小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2015年至今,梅举联手刘兴鹏、施海峰、谭琛等内科专家,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一共完成近30余例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患者持续性房颤平均8年,患病最长时间为17年,多数患者为经过了介入消融失败或冠脉支架术后的复杂病例。

未来,梅举将负责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心脏病MDT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工作落实,“因为选择,所以爱好和投入!我们希望能通过融合创新,开创国内心脏病领域MDT先河,为更多患者提供最恰当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