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原創之三十八

後臺回覆“201907”獲得7月推薦書單資源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聽了10000節知識付費課,有用的沒有幾個。

原因不用太多,今天我就跟你說一說。

投資自己沒有錯,錯的是選錯課,投資錯。

△寫在最前面的

今天的話題,源自於一場持續了1年多的實驗。

時間回到2017年底。

彼時,有個特別上進的小夥伴(現在在京東),需要電子書資源。

我就跟他一起找,後來渠道找到了。

順帶著,還找到了不少知識付費課程的渠道。

然後,我就開始這場10000節課的實驗。

與職業有關的、沒關的...

看完這些課,我大概分了幾大流派:

  • 職場基礎技能流派,硬技能如PPT,Excel、PR剪輯等,軟技能如彙報、演講等。

  • 增加人生寬度流派,以哲學、心理學、歷史等為典型。

  • 扯淡流派,以泡妞、撩漢、解讀大環境的內容為典型。

對於這些課,

如果沒有目的聽聽,豐富下靈魂,無需多言。

但你不得不承認,學習是一件反人類的活動。

花錢花時間聽這課,大多都是有目的而為之。

換句話說,這是有所圖而為之,既然有所圖,就必要問值不值。

毫不客氣的說,市面上知識付費的課千千萬,99%都是垃圾。

這麼說,我是有理由的。

01

學無所用,帶來的綜合成本浪費

你以為我說的是羅振宇?真不是。

現在,太多的知識付費,簡直走火入魔的亂帶節奏,而且起來的都莫名其妙。

比如,有些做過幾年人力資源、做幾次演講,就開壇講經,指點別人的人生得失。

拿幾個HR專業理論模型包裝一下,就變成你的人生導師了。

簡直聖人婊附體,要度化全人類。

動不動就“諮詢公司工具幫你找到人生方向”...

動不動就“上兩天課程讓你找到真正的天賦”...

更牛的是,

你爸媽沒把你培養出來的系統性成長能力;

你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生,20多年寒窗苦讀,沒有完成的系統性成長;

你專業鑽研了三五年的行業,都沒有成為專家;

上TA幾節網課,就能“天外飛仙”。

這課是大力丸,還是千年神藥?

這課是打通任督二脈,還是傳授你千年功力?

得費多大的成本、多高深的方法論能實現這樣的飛躍。

真有人能幫你全面系統化提升,那也是你父母,其他任何機構要誰都付不起那個成本。

這還不算,看了一些知識付費內容後,我只能說是在交智商稅。

因為所授內容,是學員們一兩年,甚至幾年內都用不到的。

而這些所謂的知識,需要用到的時候,自然會有渠道、有人讓你知道。

幾塊錢、幾十塊錢的課程是小事,幾百上千塊就是個賠錢賠時間的事了。

而且,這種課能教你的,大多是奇技淫巧罷了。

如果人生經驗能完全複製,那全世界都得是比爾·蓋茨。

還有哪些號稱“讓別人停止無效努力”的人,你怎麼知道努力是無效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人生從來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

沒有經歷過磨鍊,哪來什麼人生定位?

當你還沒有真正的人生,你的任務就是經歷你能經歷的,經歷的一切都是經驗。

學那些沒用的東西,才算浪費生命。

02

認知錯位帶來的知識投資錯位

人是一種好奇心很重的動物,特別是缺什麼就想得到什麼。尤其是錢。

所以,就催生了不少“理財培訓課”打著普及理財技能的旗號,來給你“普及”他的投資方法。

最後向你兜售各種保險、推薦各種定投基金,而且很多人就愛上套。

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P2P理財受害者了,也不會有那麼多卡奴存在了。

我也冒死聽了一些網課的群,發現有不少人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全職寶媽、自由職業、自由人...

對這類人群,我個人非常敬佩,一個人當一個團隊用。

一面充分發揮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另一面恐怕就是放棄了長期有效穩定的賺錢渠道。

我真感謝他們為這樣的網課提供市場。

沒有高效的賺錢渠道,就想要“讓錢生錢”的想法很奇妙。

難道“理財”就等於“賺錢”?

這不就是典型的認知錯位嘛。更錯位的是,有人給還沒有財可理的人提供太多的想法。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還有像上圖這樣的不專業,難道“信用卡”不應該用來透支嗎?

全當是筆誤吧,但這種專業度,不由得讓人產生了質疑。

而且,理財如果是討論“如何低息透支”、“如何信用卡套現”之類的,恐怕這不是理財,這是挖坑。

再說個題外話,高管和銷售學理財,我怎麼看著這麼怪呢?

真為這些銷售、高管所在的公司隔空擔憂。

對於這種花錢聽課的人來說,你以為“老師”給你種下財務自由的種子,其實是告訴你為什麼買他們推薦的理財和保險產品。

甚至,我聽了幾節課以後發現他們講的內容,和在銀行理財部門的客戶經理、保險公司的產品推銷中講產品收益、計算方法、財務規劃基本一樣。這不是搞笑嗎...

相比學習如何理財,更重要的是應該先學會如何賺錢。

不然那些說自己的夢想是“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真的是“夢想”了。

賣保險的,就賣保險;推理財的,就推理財,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請不要打著理財培訓的幌子,來收智商稅了。

02

內容同質化,包裝大於精髓

再來說一說,課程包裝的問題。

早些年,國家嚴厲打擊過天價月餅的過度包裝問題。

現在月餅不過度包裝了,反倒是知識付費開始了。

而且現在的知識付費背後的操盤團隊,都深諳品牌包裝之道。

他們包裝的構成是大概是這樣的:

  • 一套包裝過,且看上去閃閃發光的方法論

  • 一位或者幾位主講人特別正經的商務形象照

  • 一些列主講人超級牛逼的介紹文字

  • 一堆以前學員血垮的反饋(微商套路)

  • 圈裡有點人緣的還能拉過幾個過來點評幾句

以上包裝越用力,選擇時候就越需要謹慎。

不信你定睛觀瞧,同類的課內容大多雷同。

天下理論千千萬,拿幾個出來組合一下就又是一門課。

以上問題,在職場、理財、營銷類知識付費課中尤為明顯。

關於投資自己和智商稅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為什麼有些人投資自己,有些人上交智商稅?

後來我分析,原因無外乎幾點:

一、以為缺方法論,實際缺的是等待結果的耐心。

現在人太著急,恨不得人生就跟玩網絡遊戲打怪獸一樣,做了點事馬上就要及時反饋,甚至馬上升級換裝備,然而人生需要的就是積累的過程,TA們說的方法不過是讓你過得更像是在規劃內而已。

二、以為缺視野缺寬度,實際缺的是專業和深度。

職場不是學校,需要以職業需求為先的能力,“專和寬”在職場不是矛盾體,而是一個天平的兩端而已。

三、以為缺知識,其實是缺的是應用能力。

只要順利從大學畢業,可以說“純知識”的學習基本完成,職場需要的是把知識輸出成生產力的組合運用起來,更需要的在實戰中總結再學習。

現在,不是可獲得的知識太少,而是要知識輸出成生產力的能力薄弱。

職場新人真的要學,我強烈建議學職場基礎的專業技能,提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和效率,而非強調什麼人生的系統化成長。

成年人的牛逼都是被逼出來,從來沒有哪本書、哪門課學了就能讓你直接牛逼起來。

知識付費,我勸你向善,別向錢

加申先森個人微信oldshen88888

(註明:城市+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