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它分析了美国社会从印刷到电视的转型,认为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已经从理性、秩序性、逻辑性逐渐转变为所有公共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脱离语境、表面化、碎片化的现象,以警示公众警惕技术垄断。


这正本书,都是围绕"媒介"这个概念来展开的,避无可避就需得了解,媒介为之何物。


简单来说,媒介就是能够帮助人们交流信息的技术或者是工具。比如,互联网,它是一种能够交流信息的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机,它也是一种能够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媒介。


而这个媒介,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因为媒介它会影响信息的表达形式,而你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会在你甚至都不能察觉的潜移默化之中,从里到外改变你的认知与三观。


此外,作者又指出,从古至今,我们的媒介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替的,媒介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的表达方式。他先后从印刷时代、电报时代、再到电视时代,从最开始讲解了我们的理性和逻辑,是如何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得单一和浅薄。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印刷时代:理性的巅峰


最开始的这个印刷时代,也就是印刷技术出现了,大家都看铅字、这种纸质书的时候,是人类理性的巅峰。


最初移民美洲的英格兰殖民者非常的痴迷于铅字,也就是这些印刷的东西。因为贸易往来的关系,英国那边会带大量的书籍到美洲,这些书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那个时候,印刷品就是人们唯一的消遣,再加上阅读的成本很低,所以呢,当时上到天王老子,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这些印刷作品,对当时人们的话语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为显著的就是,当时的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演讲与辩论。当时在西部各州,只要在任何的广场、空地,甚至是在伐木的树墩边,只要有演讲者,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听他讲上两三个小时。


再后来,他们就习惯了听演讲,也很喜欢听演讲,甚至能够连着听6~7个小时左右的演讲。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就先后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听众从早晨听完道格拉斯的演讲,回家,午休过后,再去聆听林肯的对他观点的反驳。


关键的是,当时的人,不仅耐心超群,他们的理解力,也是非常好的。他们辩论的形式其实差不多都是文字稿,其辩论的话语,句式结构很长很绕,很复杂,当时的听众一听就能明白。


在印刷时代,人们的话语形式几乎便是系统性的文字。整个结构很严谨,从上到下非常的密切,很有逻辑,一条线贯穿到底。这正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看了大量的印刷品,看了很多系统性的文字和书籍,以至于他们的想法更有逻辑性,也更理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大多数的消遣是印刷品的时候,那个时代是我们理性的巅峰。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电报时代:开始理性的破碎


印刷技术出现之后,随着电报的技术也出现了。电报的特点是什么?可以从这个地方快速发送信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信息的获取变得高效又快捷了。


本来因为时间的限制,往往报纸上传递的都是一些重大、高质量的新闻。但是电报出现之后就打破了这个局面。电报可以实时的发放信息,但是又没有那么多的重大信息可以报,怎么办?那就报一些零碎的有趣的信息。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八卦,八卦永远不过时,哪个地方都有人看。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电报和印刷之间,他们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他们功能的不同。

电报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而印刷术的功能则在于收集信息,解释信息和分析信息。


所以从印刷到电报这个过程,并不只是信息换了一种传播方式而已,他从印刷过渡到电报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失去了印刷术原有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


印刷时代在电报的出现之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图像流行之后,更是给予了印刷时代致命一击。


图像这种东西,它更加的直观,更加的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和眼球。但是它却有着致命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连续性,其只是某一个瞬间的定格。它跟文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图像没有办法给我们提供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化为观点。它很难表现抽象的一些东西。


看文字人们需要能理解,但是看照片人们只需要会辨认就好。


就这样电报和图像合伙把印刷时代,那个理性的巅峰,给彻底毁灭了。我们也就渐渐迈入了娱乐时代。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电视时代:在娱乐中沉沦


电报、图像、再加上后来的一个广播,这三者结合成了电视。


如果说这个电报时代是我们跨进娱乐时代的第一步,那电视时代直接把我们按头锁死在娱乐里。


在电视里我们看新闻,最经常能看到的就是,"好....现在,我们进入下一条新闻。"这句话仿佛在告诉我们刚刚听到的看到的那些报道,跟接下来要报道的这些事情毫无关系。仿佛是只要是再残忍的新闻事实,只要播音员说上一句好现在。一切就可以从我们脑海中消失。再加上电视常常会出现的广告,它更直接的消解了信息的严肃性。


这就是电视时代很致命的一点,它几乎彻底的打破了连续性。他把信息分割成了,一个一个互不关联的片段。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没有依据的没有联系的,支离破碎的内容,让人在逐渐接触电视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当电视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人们变得越来越喜欢看这些动感的画面——他们成千上万转瞬即逝,但又斑斓夺目。电视所呈现的世界被认为是自然的,接受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和语无伦次变成了理所当然。


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一切体验的表现,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已经成为电视上所有词汇的超级意识形态。电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形式,这是了解我们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


以电视为代表的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式。娱乐不仅成为电视上各种词汇的象征,而且主宰着电视下的一切。


如此,我们最后便进入了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娱乐至死》:理性巅峰到万众沉沦,我们经历了什么?

预言:得到娱乐的人得到世界


娱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媒体霸主。不管是什么,都是为了让人发笑。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可以被抛弃。可以说"得到娱乐的人得到世界"。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在精疲力竭之后追求的娱乐是否会埋葬我们。


人类不应反对适度的娱乐,但当娱乐成为话语控制的霸权时,其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重视。人类并不反对悲伤和深度比娱乐更有价值的事实,而是反对人类是否应该留下超越笑声的东西。


如果笑只留下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一次更好的期待,那么这样的笑绝对是廉价的。


事实上,如果人们追求娱乐而不去反思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娱乐所带来的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就只能是娱乐至死;

如果人们能够反思它在适度娱乐中所传达的理解,不是一味地要求万物都有轰动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取得巨大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