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作為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狂人日記》是魯迅沉寂十年後的第一聲吶喊,

其中蘊含著作者在十年間的深切體驗與哲思,有著極其深邃的文化意義和內涵。

小說的主體部分是一個“迫害狂”病人的十三則日記,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示了“狂人”的內心活動與精神世界。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於傳統封建制度與社會的全面批判與深邃思考。

另外,在表現手法上,《狂人日記》是一部象徵小說。所謂象徵,便是藉助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表達一個抽象的意義。象徵小說的要素有兩個:一是小說最終要展現一個象徵的、抽象的世界;二是小說故事本身雖然具體可感,但它本身必須是變形的、扭曲的。典型例子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通過小職員高爾變成甲殼蟲的離奇經歷,揭示出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疏離與人的異化。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與中華幾千年“吃人”本質等描寫都運用了象徵與隱喻的表現手法。如果讀者執著於小說的客觀現實性就無法到達作者精心構建的象徵世界,在“狂人”的表象下領悟“吃人”的本質。本文旨在從象徵的表現手法出發,深度解讀《狂人日記》的文化內涵與主旨。

狂人與覺醒者的形象轉換,荒謬與現實共存的雙重世界

小說中的狂人在病理上講是患被迫害狂症狀的精神病者,是現實世界中的不正常者。但在象徵小說的世界裡,“正常”與“不正常”都是相對的,是用現實世界的運行標準來衡量的。如果讀者從小說的現實層面與生活中的常識判斷的話,世界是正常的,而狂人是偏執的、不正常的。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從這個角度來看,狂人是有被害妄想症的、想入非非的瘋子。當狂人走在路上時,他便覺得遇到的行人都是要害他的: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

在家裡時,他便懷疑身邊的家人要吃他的肉:

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夥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但如果我們跳出基於現實的價值判斷,進入到狂人的內心世界,站到狂人的價值立場,得到的價值判斷則截然相反:

狂人正常,世界不正常。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何等奇妙!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說的開頭“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便不是狂人發病的開始,而是狂人覺醒的標誌。而從狂人的價值觀來看:醫生為他把脈,是在揣一揣肥瘠,他們給他治病是想把他養肥了再殺;醫生勸他吃藥,其實是在暗示他像別人一樣“吃人”;

大哥曾經給他講易子而食的典故、說話時用了食肉寢皮的成語都證明了大哥也曾經並且經常地吃人……文中的每一個細節在狂人自成系統的世界裡都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

當讀者循著“我怕得有理”的狂人內心世界進入到狂人的邏輯,並用細節暗示和不斷出現的雜文式警句的提示與引導下,就會發現狂人看似瘋狂的行為背後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這樣,兩個相反價值觀的世界就進行了翻轉,最後就變成了:狂人正常,世界不正常。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因此,狂人也就可以看做在黑暗中先行覺醒的先鋒。他身上同時存在著理性、啟蒙的特徵,他是被庸人社會宣佈為瘋子的覺醒者、受迫害者、見證者和長期受壓抑的戰士形象,是在近現代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覺醒了卻無路可走的知識分子的悲劇典型。

結合現實中的社會背景,被腐朽的封建禮教束縛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是如此的黑暗、壓抑,飽受毒害的廣大國民麻木而冷漠,並沒有覺醒、反抗的自覺意識。偶爾先行覺醒的有知之士在這“鐵屋子”一般的社會里是如此的孤獨和格格不入,就像狂人一樣不被世人理解,而且備受欺凌與嘲笑。

病者囈語與醒世箴言、文質彬彬下的“吃人”傳統

小說裡狂人最害怕的就是所謂“吃人”,狂人覺得身邊的人都是吃人的一員,而且自己也會被他們吃。在他眼裡,無論是醫生還是和藹可親的大哥都在不斷吃人,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便是“吃人的歷史”。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這自然是狂人在病中的囈語,但也一語道破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這裡“吃人”的象徵含義是深刻而抽象的。

“吃人”既在歷史裡,也在現實裡。從社會的文化背景來看,宋明理學帶來的對人身的禁錮與對自由的限制在清代達到高潮,思想長期被束縛的國人已經失去了自我的思考,而三綱五常便是這一切禁錮的源頭。

小說中狂人講了易牙蒸煮兒子給桀紂吃的典故就是“吃人”的典型表現。封建愚忠的思想讓臣子在面對荒淫無度的暴君時,也能心安理得地以忠君之名將自己的兒子烹煮,這不就是吃人的禮數嗎?愚忠便是如此,為了成就忠君之大義,家人可以犧牲,生命可以奉出,沒有反抗,沒有怒吼,只有一份理所應當的想法,不禁令人膽寒。

另一方面,封建禮教將人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完全掏空,人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引發一樁又一樁“吃人”的悲劇。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身處上位的人都心安理得地露出隱藏的獠牙,吸食著位於下位者的血肉,喪心病狂而不自知。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在小說的視角里,人們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吃人”,有都怕被人“吃”,即便是被人“吃”了,也無從知道兇手是誰。而生活在這種虛偽、猜忌、冷漠的人性氛圍中,如此關係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因此狂人發出感慨:

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口。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

幾千年的倫理道德面紗看似光鮮,背後不過是“吃人”的本質。

徹底的自覺與贖罪意識、“救救孩子”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裡,暗暗給我們吃。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一直處在被吃的恐懼中的狂人,竟然也在無意中吃過人。狂人的這一發現,把小說推到了全新的高度。這象徵著在先知者身上發生的徹底的“自覺”,一種“原罪”意識的產生。自此,狂人不再是之前看上去高高在上、獨善其身的先知者與啟蒙者,而是同樣有罪的、等待審判的對象。在這裡,小說運用象徵的手法達到了贖罪的境界與高度。

結合現實來看,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每一個社會中單獨的人都是這腐朽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被壓迫著,再返回來去壓迫別人,形成一個閉環。徹底打破這些腐朽禮教的制度,就要從自己身上開始反省,每個人都要有反思自我和與傳統決裂的勇氣。所謂啟蒙,渡人、亦渡己。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小說最後“救救孩子”的象徵意義則更為深刻。腐朽得令人窒息的社會制度與氛圍下,被害者不知兇手是誰,而害人者也不知道自己是兇手。在人人皆有原罪的環境下,唯一純潔無辜的便是誕生到世界不久的、不解世事的孩子們。

每一個生命在誕生的最起初都是純潔而生機勃勃的,是黑暗、違反人性的社會使他們最終都和社會里的其他人一樣變得暮氣沉沉。對比每個孩子生命前後,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感慨萬千。在一個互相傷害殺戮的社會里,要停止這一切就要先從救出孩子們開始。新一代的孩子應該是接受了新文化的啟蒙的,是最有希望走出圍城、結束人吃人的現狀的一批人。

狂人在這裡的象徵意義已經不僅是覺醒者,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盼望:解救孩子們。

荒謬中隱含的邏輯與合理性:從象徵、隱喻的角度解讀《狂人日記》

總之,《狂人日記》試圖揭示“吃人”這個對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空前宏闊深刻的認識,也是中國第一篇成熟的象徵小說。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今人讀《狂人日記》時,也要跳出對於現實邏輯的追求,

從象徵的角度來解讀這篇有著深刻內涵的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