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今天是勞動節,祝願所有的勞動者節日快樂!也包括我自己。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人們常說:勞動最光榮,對我來說,勞動就是苦難的開始,是努力奮鬥的開始。

從我剛開始時記憶起,就要開始力所能及的勞動了,我所說的勞動就是幹農活,一種繁重的體力活。

那個時期,農村土地都分到戶了,家家都喜氣洋洋的,就愁壞了母親。家裡的唯一勞動能力的父親,工作在外,一週只能回來一次,那時候週末只有一天。幾乎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有用的勞動力就是我們姊妹三人和母親。我們又要上學,就苦壞了母親。

從我們能手拿肩扛,我們就開始勞動了。

翁卷的《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就是對農村繁忙生活的真實寫照。四月後,農村真的閒人少,母親就不分白天黑夜的忙,我們那時也剛上小學。放學回家,也就開始踏上田間的小路。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我清楚記得,我那時一年級7歲,姐姐三年級9歲,妹妹5歲小跟班。四月就開始收割油菜了,我的個子還沒油菜高,母親和姐姐在前邊用鐮刀割下,我就在後邊用手拔起剩餘部分的油菜根,妹妹就在後邊把我拔起的根,從田間運到地頭。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煩惱,只知道手好疼啊。詩人筆下的油菜花,對我來說絲毫是沒有詩意的,有的是埋怨:怎麼這麼多呢!

那個時候,農村人思想還不開化,總是嘲笑我們家沒有男勞動能力,很少有一家都是女孩子的家庭。總是,稱呼我們“娘子軍”,那時也不知道啥意思,總覺得不是什麼好話。問母親什麼意思,母親才告訴我們這是笑話咱家沒有勞動力。

那時候,真的太落後了,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全部靠人力的肩挑手拿。母親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原本是可以參加高考(恢復高考),我們就成為母親的拖累,讓母親勤苦的一生。這一切,都沒有難到母親,母親充分運用她的統籌能力,把一切都分配得好好的。除過很忙才叫我們來幫她,大多的時候,都沒有耽擱我們的上課。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憶往昔,歲月就在眼前。

辛苦的日子裡,總有母親的合理統籌的安排,也過得有聲有色。每年到麥子成熟收割時,那真的是要和老天搶時間,白居易《觀刈麥》: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天小麥就一個樣,布穀鳥成天忙碌的飛舞著,叫著:快黃快割。這一切,都逼著人,趕緊勞動。幸好這個時節,學校裡還要放10多天的忙假,我們便全心全意地幫著母親,幹農活。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天色微亮,就催著我們到了田間地頭,開始割麥子。母親總是變著法的激發我們的勞動激情,有時會給我們,把一個麥田分成一個幾個小塊,比賽看誰先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先完成的有獎勵,我姊妹三,卯足了勁,不抬頭的割,不一會兒,就把自己的任務完成了。母親就會給一個雞蛋獎勵,那是的一個雞蛋是非常的珍貴。然後母親,也會讓我們“歇火”(農村方言休息的意思),她仍會不知疲勞地給我們講故事,讓我們玩成語接龍。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最辛苦的,還是把麥子要運回家,沒有車,只靠我們幼小的肩膀,挑抗回家。於是,我們三個年年都是農村田地間一抹最亮的色彩,我們力氣小,每次抗的少,但是,我們頻率快。也一樣,完成了麥收,即使,有人再揶揄我們“螞蟻搬倒泰山”,我們亦無所謂。那時,真的沒有手機,拍下我們真實的故事,很遺憾的。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白天辛苦一天回家,母親仍然讓我們拿起課本學習,她在廚房辛苦的做晚飯。勤苦的日子,就這樣在母親打理下,過得井井有條。

麥子割完了,就要插秧苗了。那時也沒有集體勞動,都是自己忙自己的,有就是幾家聯合在一起,互換勞動力,互相幫助。我們也沒什麼勞動力,都是女性,在農村都是被輕視的。自然也沒有人家聯合我們,我們就是單幹。母親領著我們插秧,即使綁著繩子引導,由於我們是孩子,總是瞅不準。在水田裡插的歪歪扭扭,從我家田埂經過的人,總要評頭論足。母親也從未怪過我們,我們也從未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感到很有意思。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秧苗插完後,一段時間,要給秧苗除草。我們鑽進秧田裡,就只看到頭了。也是在母親的合理安排下,順利地要完成稻田裡三個階段的除草。有時,手臂被秧苗劃破,還是堅持幹完活。

八九月稻穀收拾要翻地,這是最累的活。要人力去把大塊的土塊,敲碎,才能種油菜或小麥了。每天的手都要磨很多的水泡,有時候就會抱怨母親是黃世仁。母親都會無力地低下頭。我們也不好意思抱怨,埋頭分給自己的任務。後來,我看到路遙《人生》,描寫高家林挖土坎的情節,手被磨損的樣子,其實就是我們真實生活的再現。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幾年的勞動,除了我們力氣比不過男性,我們手上的速度一定也不比他們慢,我們都是田間地頭的幹活的好手。割麥、翻麥、種油菜、插秧、整地翻地,我們個個都拿的出手,雖然我們年紀小,我們是女孩子,但是我家的農活,從來沒有落後,我們的收成從來也不比別人家裡差。

就這樣,我們一直從課堂到田間地頭,兩點一線,和大人一樣的奔波。一直到,我們上高中了,課業太重了,農村也有剩餘勞動力了。母親徹底解放我們了,我們所有的土地,都讓有勞動力的人耕種了。

每當我們學習懈怠時:我們都會想起漆黑的夜晚我們還在地頭幹活,我們都會想起那磨的紅腫肩頭,那雙破損留下無數個水泡的雙手,那赤著雙腳被墊得生疼的雙腳,那些村裡人的譏諷語言,我們都會咬著牙學習,學習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這些不用母親教導,我們都深深體會。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後來,我姊妹三個都很爭氣接二連三的上了大學,把自己的農村戶口變成了居民戶口,再也不用那麼辛苦的生活了。

我們仨姊妹,常常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日子,想起肩膀就疼了。再回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去,一切都變好了,都用機械化操作,很少用人力了,種地的人也少了。

這時候,我讀著那些描寫勞動很美的詩歌,我看不出詩意了,看著到處秀勞動美好的場面,我笑不出來。

勞動節,我想起留在少年時期田埂的回憶

田埂地頭,留給我少年時期很辛苦的回憶,雖然,它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責任,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生活,讓我們再次驗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若不是感同身受,我不會再願意回到這樣的生活。

勞動真的很美,那段不是我們身體力行的勞動,至今心有餘悸。

今天是勞動節,寫下自己的回憶,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就是寫此文的意義。

#心晴計劃##泛文化寫作營#

(圖片 網絡 文字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