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學習才做到“四兩撥千斤”?答案就在這裡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身邊不少人都在學習,網絡上各種付費課程,各類牛人給我們推薦的書籍,以及教我們如何學習的各種社區,無一不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許多方法,途徑和內容。

於是,我們樂此不疲的買了很多課,進了不少社群,屯了不少書籍,都在給自己充電,我們都在“好好學習”。這真是一個美好正向的社會氛圍呢。

最近,聽到這麼一句話:“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知道了那麼多道理,你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瞬間覺得,似乎被戳中了痛點。是啊,我們一直馬不停蹄地在學習,似乎有無數個理由,不能停下,堅決不能!那麼,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時,我們的學習精神,學習勁頭把我們自己都感動了,可感動之後,你的生活發生什麼改變了嗎?

高手是如何學習才做到“四兩撥千斤”?答案就在這裡


近日讀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我意識到,原來高手的學習和普通人學習,內容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

高手懂得去學習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關係,並將其應用到各個領域。在他們學習之始,便已在學習的快車道上。而普通人只是待在“老鼠賽道”上,日復一日的進行著各種碎片化知識的學習,不去歸納總結,他們看似淘到了金,而實際上這些“金子”卻無法“為己所用”。

成甲老師是“得到APP”最受歡迎的說書人,是一個專注於“知識管理”,講授學習方法的老師。他能夠幫助我們把零碎的知識體系變為知識管理體系,讓學到的知識真正變成資產,讓學習為我們積累財富。

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一書中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改變我們的認知,改變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行為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便可發生改變,這便是學習的意義,也是知識管理的核心。

如何像高手一樣,在快車道上學習,做到“四兩撥千斤”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高手都在學什麼,怎麼學,以及怎麼做的。

01.學什麼 | 值得我們花心思去學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知識呢?

首先我們來談談知識的定義。《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那麼,不能夠改變你行動的知識,也只能被叫做信息。親愛的夥伴,我想問一下,你平常學習的內容,是知識,還是信息呢?你是否將學到的“信息”轉化成能夠給你生活帶來改變和財富的“行動”了呢?

如果你學到的確實是“知識”,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領先於一部分人。

高手是如何學習才做到“四兩撥千斤”?答案就在這裡


不過,我還想再告訴你一點,“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更有威力,只有這些少數的知識,才能給我們帶來更關鍵的影響。”那麼,親愛的朋友,我想再次問你,你學到的知識是一些普通的知識,還是那些關鍵的更有威力的少數知識呢?

這些關鍵的少數知識被稱之為“臨界知識”,即問題背後的實質與底層規律,底層思維與方法。掌握了“臨界知識”,我們的學習便可以進入“快車道”,進入“四兩撥千斤”的模式。所以,像高手一樣學習,我們要去學的是底層的“臨界知識”。

02.怎麼學 | 我們應該怎麼學,才能像高手一樣學到臨界知識?

知道了學什麼以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這些臨界知識,才能更加有效呢?

我想到了秋葉大叔在《高效學習7堂課》中提到的“松鼠型學習者”和“蜜蜂型學習者”,他告訴我們學習時要去當會搭建框架的蜜蜂,而非拾到即扔的松鼠。

學習時,要學會把新舊知識建立起聯繫,要帶著思考力去學習,要學會去判斷哪些信息與自己的舊知一致,哪些對自己來說屬於新知,新知與舊知可以聯繫的點在哪裡?其間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底層規律”?如何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學習時,不要怕慢,很多時候,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我們要學會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深度思考,總結歸納出你所需要的基本規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其實這時的慢是可以助力你更好的解決問題,更好的前行的。我們需要具有這種研究精神。

很多年輕人喜歡看TED,我們被演講者的語詞或事蹟感動地心潮澎湃,多數人抱以膜拜與欣賞的心情。而有的人卻思考了,為什麼這些演講能夠吸引人?這麼多的演講都能打動到人,那麼他們演講的背後,可能有什麼規律呢?於是他專門研究和總結了TED演講能打動人心的規律,並把他寫成了一本書,叫做《TED演講的秘密:18分鐘改變世界》。

這便是思考研究的成果。學習時的深度思考比勤奮更加重要,它能夠幫我們發現為我所用的底層規律,從而幫助我們把知識變成財富。

高手是如何學習才做到“四兩撥千斤”?答案就在這裡


另外我想說的一點:向內求,通過自我反思,發現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

焦點心理流派其中一個理念是:“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每個人都是帶著足夠的資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只有我們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向自己借力。

如果你一直保持有記日記的習慣,那麼太好了,這是一筆很棒的資源。我們要學會回顧研究自己的過往,因為對於現在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以前我們也許用過許多好用的辦法去解決,但現在早就忘了,那些問題,只不過他們又換了個馬甲重新出現了。

回顧過往,自我反思,總結自己是如何解決生命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歸納出自己的專屬臨界知識,會對自己的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

03.怎麼做 | 從“知道”到“做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想到《持續行動》中的一句話:“當你看到一個道理時,我們會覺得他好簡單,不過如此,但回到生活中,我們卻發現自己還是老樣子,仍然沒那麼容易做好一件事。

知道和踐行,真的是兩回事。就算是我們掌握了臨界知識,就能過好這一生了嗎?關鍵是你去行動了嗎?去做出改變了嗎?時代都變了,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你還敢守住自己舊有的行為方式不去改變嗎?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詞:與鬼共舞。這是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說的是一個物種適應了過去的環境時,會形成一種行為A, 當環境發生變化,不再需要行為A了,可物種仍然會延續過去的做法,就像與鬼共舞一樣。

高手是如何學習才做到“四兩撥千斤”?答案就在這裡


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守著固有的舊觀念,不求上進,安於現狀,混混度日,豈不是在“與鬼共舞”?如此一來,指不定哪天便被拍死在沙灘上。

大家可能注意到這樣的現象:高速上人工收費站通道多數已變為ETC通道;銀行ATM機日益增多;大飯店裡機器人服務員已入駐……那麼那些被替代的收費站收費人員,銀行櫃員,飯店服務員都去哪兒了呢?

在多變的世界裡,你不變,不去精進自己,只是“與鬼共舞”,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行為。醒醒吧,我們應該做的是跳出舒適圈,去擁抱變化,構建自己的“能力圈”,採取積極的行動,精進改變自己,以去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不行動,你所知道的一切等於零。

如何行動呢?我比較喜歡的一個觀點是:去模仿領先者的行動先模仿,再創造。我覺得對於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我想到了自己這兩年參加的優質課比賽。剛開始對於一個給定的課題,不知道如何設計出一節完美的教學設計。於是我就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些優秀的同課型的課,對其每一個步驟是如何設計的,用了什麼辦法,將其歸納總結。最後,把它整合成一個“套路”,或者說是“模式”。最後發現,其實所有這種課型的課按照這個模式套下來,應該都不會太差。

前期的研究歸納總結總是緩慢的,同事都說我都過去這麼久了怎麼還不開始,可是我的內心卻漸漸有了底氣。最終,連著兩年我的課都獲取了一等獎,第二年是一等獎的第一名,並且在全市教研會上講解了一節觀摩課。

我想,自己的這個小案例就是發現了事物的底層規律,模仿領先者,然後微創造,取得小成功的比較好的例證吧。

《好好學習》一書告訴了我們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我們不只是要好好學習,而且要學會學習,知道學習的應該是什麼知識,然後靜下心,帶著一種匠人精神去研究,發現問題背後的底層規律,向優秀的人去模仿,模仿著先去做,你會打開一個新世界。要想成為高手,我們要學會先像高手一樣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