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55年對為我國革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將領進行表彰,這次授銜也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一次授銜,對我國影響極為深遠。

這次授銜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十大元帥”“十大將”,其中的每一位都在戰爭年代為新中國成立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更是新中國不可缺少的棟樑之材。

而十大元帥之中,每一位都功勳卓著,同時每一位都是極具性格,也正是他們的性格不同,也讓他們之間的關係顯得多有不同。

像林帥性格沉默寡言,一般人很難與之搭檔好,但是低調老實的羅帥卻能夠讓他稱心如意,林帥軍事才能突出,羅帥政工成績出色,二人搭檔格外順暢,不僅取得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的輝煌勝利,更將四野發展為百萬大軍;像雷厲風行的彭老總,一般人都對其充滿畏懼,但是他與朱老總卻如同兄弟一般,朱老總寬厚慈祥、彭老總脾氣耿直火爆,互補的脾氣使他們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像劉伯承元帥與陳老總,一人儒雅仁厚,一人豪爽風趣,但是兩人關係卻極為親密,二人曾在槍林彈雨中生死與共,英雄相惜,十分難得!

作為我軍十大元帥中公認的最會打仗的四人,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他們之間的關係卻有些微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彭老總與劉伯承元帥之間的關係。可以說,

他們之間始終都有一些隔閡,這些隔閡不僅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除,反而越來越深,甚至到二人離世都未能徹底化解,這也讓人感到遺憾!

彭老總是我軍最為堅韌的將領,他擅長打硬仗,也是在關鍵時刻最值得信賴的將領,無論是在紅軍時期,還是抗戰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還有朝鮮戰爭時期,他都沒有缺席,為我國取得革命勝利做出突出貢獻。

劉伯承元帥是我軍公認的“戰神”,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在戰爭年代,他計劃戰鬥周密,善於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劉帥是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所以軍事理論造詣極深,解放後他致力於軍事院校的建設,為新中國培養了諸多的軍事人才。

但是,作為我國傑出的兩位將領,他們的關係卻有些讓人意想不到,那麼,到底因為什麼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呢!

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1932年10月,在紅軍開始第四次反“圍剿”前夕,黨中央召開寧都會議。

這次會議主要是針對毛澤東是否繼續留在前方指揮作戰問題上展開了討論,在會議上,意見存在極大的分歧,也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和林彪等人主張讓毛澤東繼續留在前線指揮作戰,而以博古、張聞天、王稼祥等為主的“洋派”則堅決主張毛澤東離職。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感到異常窩火,於是,他一氣之下就違心地提出請“病假”的要求,離開前方!

在毛澤東被解職之後,周恩來就接替毛澤東的職務,而劉伯承升任紅軍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以及朱德,具體負責指揮紅軍實施第四次反“圍剿”戰役。

在寧都會議激烈爭吵的過程中,劉伯承作為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回來的高材生,他很快被“洋派”推到了前面,因為這些“洋派”人士在理論很有一套,在打仗方面卻極為欠缺,而剛好劉伯承軍事指揮能力相對突出,於是他們就拉攏劉伯承,讓劉伯承負責紅軍的軍事指揮。

本來不想出頭的劉伯承,就在當時身不由己地捲入了“土洋”之爭,並作為“洋派”軍事上的旗幟被推到了“土洋”之爭的前臺。

劉伯承別無選擇,就在會議激烈的爭論中投了“洋派”一票。隨即,他又發表文章,批評毛澤東、彭德懷等“遊擊主義”戰術的文章,認為他們在戰略上存在著不能打正規戰、大兵團集群戰的弱點。

劉伯承這一表態,直接引發了林彪和彭德懷的極為不滿,他們一直奉行毛澤東提出的“游擊戰術”,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可是在劉伯承眼裡這些竟然完全不值一提,這讓這彭德懷林彪如何能夠接受!

彭德懷和林彪的“游擊戰術”是根據當時形勢而進行的策略,如果此時跟國民黨去展開正規戰,紅軍毫無優勢可言。劉伯承的批評讓彭德懷林彪對此極為不滿,彭德懷憤憤不平言道:“按他劉伯承的說法,我們這幾畝田早賣光了;其他人不行,就他行。”

有“黨內孫武”之稱的劉伯承在這種形勢下就只能趕鴨子上架,實際上他對當時具體的形勢瞭解並不是很清楚,只能在那麼不懂軍事的“洋派”人士的鼓搗之下走馬上任,於是他制定出的作戰計劃就必須摒棄毛澤東“游擊戰術”的那一套,可實際上,這種作戰計劃已經偏離了當時具體形勢。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已經派出40萬大軍,我軍僅有7萬,實力懸殊是極為明顯的。如果真要與國民黨反動派正面交手,那肯定是以卵擊石,可是這種形勢下,“洋派”已經犯了不顧客觀實際的兵家大忌。他們意圖“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可是實力的懸殊很難讓紅軍能夠擊潰敵人。

1933年2月4日,蘇區中央局作出決議,命令紅一方面軍首先圍攻南豐。但是,他們很明顯就是欠缺考慮,敵人在南豐掌握了絕對優勢,兵力集中很方便。

朱德周恩來反對進攻南豐,只是他們迫於無奈只能執行命令。紅三軍團彭德懷接到命令後極為不滿,他認為這個決定太離譜,於是就在電話裡衝朱德周恩來抱怨:“這是哪個的鬼主意,蠢嘛!南豐易守難攻,敵我力量懸殊,又佔據了有利地形,這樣硬攻下去對我們是不利的,真是亂彈琴!”

朱德也是有苦難言,只能忍受著彭德懷的抱怨,並勸道:“老彭,中央的命令都下達了,還是進攻吧!”

正如彭德懷所料,進攻南豐並不順利,我軍傷亡嚴重,敵人卻依然穩固。彭德懷急忙趕到前線,眼見情景極為糟糕,不禁火冒三丈:

“這樣打下去連我們三軍團的老家底都要打完。啥子正規戰?主動出擊?全是劉伯承在瞎參謀。他這樣弄下去,打得贏個鬼!”

很明顯,彭德懷已經將這筆賬算在了劉伯承頭上,他認為正是劉伯承出的“餿主意”,才讓我軍進攻不利,損失慘重。畢竟,當時那些“洋派”們在軍事上主要就依賴劉伯承。

可是彭德懷哪裡知道,劉伯承從一開始就是不贊成進攻南豐的。眼見形勢不利,他也就想著調整策略,可是由於戰事緊張,二人性格又不同,他和彭德懷就沒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一下,這也讓二人心中的隔閡未能在初期就消除!

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本來,兩位老帥都是貧苦農家出身,又早年參軍,本應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可是二人因為脾氣秉性、生活閱歷的不同,導致在軍事指揮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的經歷讓劉伯承始終認為部隊要有正規的戰略戰術素養,要有不斷髮展創新的軍事理念。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劉伯承在開始更崇尚正規軍作戰,對於“游擊戰”策略就有些輕視。這也是劉伯承在剛開始並未結合實際情況,畢竟不是我軍不願意這樣,而現實情況是必須先讓自己在艱難的形勢下生存下去!

也是專業的軍事素養讓劉伯承在前期陷入了死框框之中,也讓他在指揮方面進入了誤區。而彭老總的作戰方式都是在艱難的形勢下逐漸總結的經驗,彭老總的作戰方式也更能取得效果。

經歷過一系列的失敗,也讓劉伯承開始反思,最終認識到自己對“游擊戰”的偏頗觀點是不對的。隨後,劉伯承就不斷在作戰過程中反躬自省,開始鑽研“游擊戰術”,並向毛澤東請教“游擊戰術”的要領。當然,劉伯承不愧為軍事高材生,他很快能夠領悟到位,並將所領悟到的戰術與所學的軍事理論相結合,舉一反三,在指揮作戰中又進行實踐運用,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僅如此,他在後來一直推廣著游擊戰術,在1934年他相繼發佈兩篇文章,將游擊戰術從理論認識上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劉伯承的戰術思想上的改變,卻並未得到彭德懷的認可,彭德懷也始終沒忘掉劉伯承第四次反“圍剿”認識有誤而導致的過錯,以至於二人在後來又產生糾葛。

抗戰爆發以後,彭德懷出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劉伯承擔任了129師師長。1940年3月至9月,彭德懷領導發起“百團大戰”,一舉殲敵4.3萬餘人,拔除敵偽據點千餘個,期間擔任主要作戰任務的部隊便是劉伯承的129師。這一時期,兩人配合還算是默契的。

但是,1940年10月30日,關家堖之戰卻又讓二人產生分歧。

當時,日寇岡崎大隊竄至黎城的黃崖洞山谷,破壞了八路軍部分兵工廠,這令彭德懷怒火中燒,決定下狠心全殲這支惡敵。隨即,彭德懷命令劉伯承的129師的6個團在彭德懷嚴令下彙集在關家堖,圍殲這支日軍。

沒想到扼守關家堖的600餘日軍火力極其猛烈,壓制了129師部隊的多次進攻,129師損失慘重。彭德懷越發憤怒,下狠令再次強攻。

劉伯承一聽就急了,就趕忙給彭老總打電話,他說:“彭總,不能這樣打,這種攻堅太不值了,到了晚上再收拾他們。”

劉伯承考慮的是部隊的傷亡問題,如果部隊傷亡太過慘重,在他看來,即便是拿下關家堖,那也是很不划算的。但是彭德懷考慮的就完全不一樣,他認為幾百個日軍就敢於來到我軍範圍招搖過市,如果不把他們徹底殲滅,以後日軍更不把我軍放在眼裡!所以,必須要狠狠地教訓他們,讓他們付出慘重的代價,他們才不敢如此膽大妄為。

很明顯,彭老總考慮的更遠,而劉伯承考慮的是眼前!針對這方面的情況,後來也多有爭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個人覺得,這裡沒有對錯,立場不同看法就不同。

彭德懷在電話的另一端則喊道:“不能等,一定要現在拿下來!”劉伯承的火氣也上來了,喊道:“你這是賭氣,蠻幹!”彭德懷聽了也大聲咆哮起來:“拿不下關家堖,我撤你129師的番號!”說罷就毫不客氣地扔下了電話筒。

劉伯承也感到非常氣憤:“這個彭德懷,真拿他沒有辦法。”隨後他控制情緒,還是選擇執行命令,繼續進攻關家堖!

而在彭德懷的指揮所,參謀長左權嚴肅地批評了副總司令。彭德懷也後悔不已地說:“打完了仗,我向他請罪去!”

129師部隊反覆進行了十幾次衝擊,以不小的傷亡攻克了關家堖,基本殲滅日寇岡崎大隊,但傷亡也甚為慘重,更是超出了殲滅日寇的數量。隨後,彭德懷趕赴前線,專程去見劉伯承,彭德懷握著劉伯承的雙手滿懷歉疚地說:“伯承兄,小弟向你賠罪了。”劉伯承語言有些顫抖地說:“彭總,別這樣說……”

關家堖之戰後,儘管劉伯承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129師的官兵對彭德懷意見很大。

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關家堖之戰二人雖然有所分歧,但是並未讓二人產生嫌隙,而在隨後發生的一些事情再次讓二人產生誤會。

1944年4月,毛澤東要求高級幹部總結經驗,檢討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4月30日,劉伯承專門做了一次報告,結合自己的經歷對抗戰數年來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劉伯承看待問題極為深刻,對工作又極為負責任,所以這次總結很具有影響力。

然而,因為這次總結報告,他又與彭德懷產生不愉快。這個報告既肯定“百團大戰”的成績,也毫不諱言地指出了缺點。劉伯承認為百團大戰總體來說是“一場打了勝仗的大戰役,但也存在著不少戰略戰術上的錯誤”,如敵眾我寡之下,沒有以弱示敵,過早暴露了我軍的真實實力;沒有充分發揚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傳統優勢,有些倉促上陣的意味。

很明顯,劉伯承針對“百團大戰”提出的這些問題,並非針對彭德懷,他更多是針對自己的129師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評。

而在毛主席看來,劉伯承對百團大戰失誤的認識和評價是準確和恰如其分的。以八路軍當時的實力來看,打一個這樣的大戰未免太過冒險,同時,至關重要的也是毛澤東一直憂慮的一點,就是過早的暴露實力會引來國民黨蔣介石的忌憚。

可是,毛主席的看法和劉伯承報告卻讓彭德懷很不理解了,他自己打了一場大勝仗,到頭來卻被批評,這落在誰頭上都是極不舒服的,更何況是性烈如火的彭老總。

於是,彭老總內心也就認為,劉伯承批評百團大戰,那就是衝著自己來的,畢竟百團大戰是自己組織開展的,這又讓彭老總內心對劉伯承再次產生看法。誤會就在心頭,二人始終都缺乏機會好好溝通,這導致二人心中隔閡越來越深。

在某種程度上,彭老總與劉伯承元帥心中的芥蒂在根源上是因為彼此的自尊心。

彭老總和劉伯承元帥都一直進行著軍事指揮,但是二人的軍事理念卻有極大的不同。彭老總出身於草根,而且一直在部隊摸爬滾打,所以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源於我軍的戰爭經驗,也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可以說,彭老總的指揮能力是最能體現我軍特點的,又是最能發揮我軍特長的,也最具實戰的效果。

劉伯承元帥就有所不同,他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他喝過“洋墨水”的經歷也讓他見識到國外先進的軍事理念,所以他在回國之後也試圖將這些軍事理論用於我國的革命事業中,只是國外的軍事理念並不能與我國的形勢很好的對接,這讓劉伯承在前期也遭受質疑。

特別是,劉伯承在前期對“游擊戰術”的批評看法讓彭德懷極為惱怒,在一定程度上說,劉伯承是喝過“洋墨水”的高材生,他批評彭老總的“游擊戰術”,讓彭老總想多了。彭老總本身就是一個自尊心極強之人,劉伯承批評他的戰術,也讓他內心認為劉伯承是看不起他,這就讓彭老總內心始終無法釋懷!

正是二人在學歷上的差距,讓二人始終難以交流到一起,加上這些誤會已經產生,又缺乏解釋的機會,於是彭老總內心始終與劉伯承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是他自尊心作祟的體現。

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毛主席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出兵,而在粟裕林彪身體狀況不樂觀的情況下,彭老總臨危受命,領兵入朝。

在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戰役時,王近山三兵團六十軍一八〇師由於多種因素導致部隊被美軍分割包圍,部隊被打散,損失的將士達六千餘人。而這支部隊剛好是來自劉伯承的二野。

這次慘痛失利,讓彭老總極為震怒,他是一個嚴於律己又嚴格要求別人之人,他不僅怒批韋傑,更是對三兵團司令員王近山也毫不留情。

彭老總在批評王近山時,又對劉伯承含沙射影:“人家是權威,咱是丘八,你們不是劉伯承帶出來的部隊嗎?劉伯承是最講戰術的,怎麼會打敗仗?”

當然,這是彭老總在盛怒之下的失言之舉,這種話裡帶刺真是不應該,這也由此可見彭老總對劉伯承的意見還是很大的。歸根到底,在彭老總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劉伯承看不起他,這是彭老總對自己出身低微、學歷有限的一種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的體現。

實際上,劉伯承從來沒有看不起過彭老總,反而在劉伯承心中,一直對彭老總充滿了敬重。

劉伯承在得知這個情況後,頗為自責地說:“彭總批評得對,部隊不講戰術素養,瞎打蠻幹,怎能不敗?”

劉伯承也很低調謙虛,他也能理解彭老總,只是他們二人卻是缺乏一種溝通,也讓二人的誤會一直存在。

解放之後,劉伯承一直致力于軍事院校的建設,他期望將自己所學的軍事理論和戰爭年代總結的經驗傳授下去,打造屬於我國的一流軍事院校,為國家培養一批軍事人才。所以,解放之後的劉伯承更多時間用在軍事學院的建設上,也的確在後來為我國培養了不少人才。

後來,二人都先後遭受了巨大沖擊,這也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後的一段坎坷經歷。

彭德懷和劉伯承都是我軍傑出的軍事人才,二人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都是極為突出,但是二人的種種誤會源於他們的性格,畢竟作為優秀的軍事指揮家,他們都有自己的作戰方式,這些性格和作戰方式才構成他們的傳奇。但同時,性格不合其實也是正常,他們都為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他們在為國家為人民這一大的方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也都是堅定地跟隨毛主席,最終取得革命事業的偉大勝利。

所以說,他們之間的隔閡相比偉大的革命事業,其實也是微乎其微的,只是他們也都是正常人,所以他們身上也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足之處,只是他們最終未能相逢一笑忘掉過往,也是一種遺憾。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因為癌症離世,直至臨終,他也未能與劉伯承元帥化解心中隔閡。隨著彭老總的離世,可以說帶走了他一生的無數榮耀,也帶走了他與劉伯承元帥之間的種種誤會。在彭老總離世後12年,劉伯承元帥也與世長辭。

兩位老帥都是我國的棟樑之材,他們為祖國付出了一切,正是他們的艱辛探索,才有了今天的中國!

軍事才能不分伯仲,1932年彭總與劉帥產生嫌隙,誤會終生未能解開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嶽老三,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