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早些年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的时候,就会选择“老师”这个称谓。这样一是免去了对于性别、国籍、年龄、职称等的多种困惑,也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


而我,也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自八年前开始被叫做“蔡老师”,说实话,我内心是非常开心的,毕竟谁从小没个“黑板粉笔梦”呢?当“蔡老师”的日子是让人觉得神采奕奕的,甚至是有一种荣誉感在身的,但它又是一个无形的标准,时刻提醒着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日常生活里有太多值得我们以谦卑的姿态去求教的人,可能他们之间有的人职务更高、资历更深,应该被尊称为教授、院长、院士……但我更愿意将他们统称为“老师”。因为他们的答疑解惑和无私帮助,使得稚嫩的年轻人、需要帮助的人、愿意提升自己的人,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非常有幸,我生活工作环境里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外交官。他们或饱经风霜,或初生牛犊,但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默默奉献着、耕耘着。可能他们有着普通人不曾想象的高光时刻,但知识的积累、无私的传授,才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特别想说说身边这些“老师”——爱岗敬业又拥抱生活的外交官们。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吕凤鼎大使与作者


我也有幸获赠吕大使的一幅字,“花好月圆”。当时我还没有接触毛笔字,只是觉得别人写的都很好看,很羡慕那种恬淡。


今年从过年开始,因为疫情的缘故被禁锢家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信誓旦旦说练字,买了初级版的文房四宝。不得不承认,写字让你的世界很安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练字作画的人通常都心态很平和,对人很宽容。一笔一画之间,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脑子里时而放空,时而像过电影一样复盘生活里的种种。


但我当时写字是为了打发时间、磨练心性,有时候还觉得写得挺累。我相信吕大使肯定是将写字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抒发、一种感悟。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赵进军大使接受《欧洲时报》采访


还有一次陪同赵进军大使夫妇出差。出发时赶上了下雨,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担心的。赵大使对于北京的路非常熟悉,前往机场的路上就主动指挥司机路线,使得我们一路通畅。无论在机场还是在会场,我这个“睁眼瞎”老忘记戴眼镜,弄的总是让大使走在前面引路,感到非常抱歉。赵大使夫妇70多岁的人,走起路来简直就像40多岁,好像我才是那个被照顾的人。


吃饭的时候赵大使自己拿了冰淇淋,还给我也拿了一份,跟我说不用太紧张,不要太累,吃甜品心情好。我一下就松快了,不然也觉得第一次单独陪同两位外交官出行实在是责任有点大,非常担心哪里做得不好。但这些外交官们无论水平有多高、地位有多高,首先都是有涵养的人。他们总会统揽全局,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使整件事情顺利推进。


“大使”和“大师”只有一字之差,有时候我们的输入法经常出现错误,一个“大师”就发送过去了。但这种美丽的错误我反倒觉得也有一种意义在。这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外交官们,内心已然看淡一切。急躁是干事情的大忌,凡事三思是外交官们的习惯。这种“迟疑”不是畏缩,但也只有多经历事情、多总结经验,才能收获这样一以贯之的淡定从容。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退休并不是职业生涯的结束,这点在外交官们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大概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忘我的工作习惯使然,一直紧绷的弦也不能突然间放松。


语言是外交官们的武器,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他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乃至建立起跨种族、跨地域,跨越一切的深厚友谊。外交官会被派往很多个国家常驻,但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大多数老一辈外交官只精通一两门外语,且所选语种是被指定的。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宁赋魁大使


这里不得不提到宁赋魁大使,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朝鲜语文学系毕业,之后就一直围着亚洲“打转”,朝鲜、韩国、柬埔寨、泰国……乃至退休后仍然为东北亚事务奔波,不断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当时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和宁大使打交道次数非常多,真心被他的不断学习和认真的精神所打动。


有一次需要宁大使和瑞士&日本的某联合机构代表就安全问题进行会谈,因为只能用英文沟通,而宁大使主要是朝鲜语和俄语,所以我们配备了一名工作人员作为翻译。


没想到的是宁大使就发言和拟讨论的话题进行了精心准备。现场我们本以为需要翻译来,结果宁大使一开口就直接说了英文,还不断虚心请教工作人员:这句话、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对不对。会议前一天晚上本就没休息好的宁大使,还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讨论如此敏感的问题。效果自然是好的,依靠翻译很难理解和表达清楚,只有自己“掌握”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孙海潮大使


还有一位孙海潮大使,笔耕不辍,任何会议都是记录得最详细的人,平时也是非常“高产”,经常以高级研究员的名义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于国际突发事件,尤其是中欧关系解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大使爱思考,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勇于尝试。前段时间我联系孙大使录制短视频,讲文明礼仪之类的主题。其实能够感受到孙大使的为难,但我又是个非常执着的人,所以孙大使只有接受了此项任务。由于疫情的缘故,只能采取远程指导的方式,让孙大使和夫人自己摸索如何拍摄。


尽管我再三讲解流程和要点,但第一次录制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光线、声音、表情,感觉哪哪都是不到位的状态。孙大使和夫人专门进行了讨论,后来改变了地点,修改了脚本,来回录制了20几遍,出了5-6个版本给我,一直道歉:“还是不满意,你看看行不行,不行我再录。”


让一位从来没有操作过此类新兴事物的老大使来做这件事情,本就是一份额外且有难度的工作,孙大使和夫人却如此重视,又如此谦逊,大家都为他的学习精神和耐心所感动!


好的老师本身就是学生,他们会一直鞭策自己,检验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这样的老师我觉得是对学生最好的榜样,他们没有自视甚高,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对照自己,诚实认识自己的所谓不足,更好地融入年轻一代。“活到老,学到老”,真的是一句真理!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不知道我到了60多岁、70多岁是怎样的状态,我想大概会好好放松?会以享受生活为主?从身边的外交官们身上,我真的看不出一点点的“享乐主义”,只要是交到自己手上的事情,都会自觉尽力做到满分。


我曾经陪同大使、研究员、媒体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有两次印象很深刻。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沈国放大使


一次陪着沈国放大使去韩国。我这个毫无新闻背景的人写新闻稿本身就是个头大的事情,加上又是如此重要的会议,还需要整体协调安排其他事务,精力有限。


没想到的是,沈大使发言的部分非常好整理,因为他准备的时候观点就非常明确,条理清晰,也言简意赅。这样我在听完同传后再梳理的时候省了很大力气,恨不得就可以直接搬过去使用。交给沈大使审核的时候,他还反过来夸我,说我有经验,总结得特别好。


我觉得每次跟着大使们出差,不光是行程上的旅途,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高玉琛大使、张国斌总领事、董津义大使、程涛大使。


还有一次,路途更远,辗转前往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几位大使岁数都比较大了,但是也跟着我们拉着行李、来回转机赶路。我们也是过于追求交流效果,将行程安得极为紧凑,中间有的时候半宿都是在机场度过的。


就是这样的疲劳程度,到了酒店刚安顿好,各位外交官都纷纷开始检查自己的发言稿,和我们核对接下来的议程,并且已经用纯熟的法语在酒店大堂开始和来自各地的嘉宾交流了。论坛上,他们代表中国,代表社会智库,代表外交人员,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获得阵阵掌声。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有一天晚上,11点多了,我都准备要回房间去睡了,看到70多岁的程大使还在酒店大堂里忙碌。凑近一看,竟然是将讲稿打印出来,还在修改。


其实以大使们的资历水平,完全不用这么反复推敲字句,内容都在自己脑海里,可以做到出口成章,又善于和观众互动,每次演讲都能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但他们仍然进行着精心的准备,珍惜每一次代表中国发声的机会。


此刻我深深地领悟到,每一次精彩呈现的背后,是大家看不到的他们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较真”,正所谓“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所谓“外交官”,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但可能是因为他们这批人工作性质的特殊,所以可能比一般人更早地打开视野,走向世界。也正因为他们经历过,失败过,所以才对他们的下一辈有着更深的期待。


这种期待超越血缘关系,超越同事之情,超越年龄跨度。有的时候他们的耳提面命会被误解为是一种负担,是无用的啰嗦,但多年之后,当你想起这些貌似“好为人师”的外交官前辈们,会感慨自己当时怎么那么幸运,有他们的关注和教导。


无论与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相比,还是与在外交舞台绽放光彩的其他女大使相较,我身边这位马老师绝不是最夺目的一位。不可否认,女性本身还是天生存在弱势因素,想要达到同样的目标就可能付出比男性多几倍的努力。学小语种出身的女外交官,想脱颖而出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多年认真钻研业务,充实精进自己,对于已经退休的马老师来说仍然是种习惯。她自己很敬业,更用这种态度影响着身边人。但这种态度其实也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锻炼年轻人,给他们更大的舞台,“坏处”自然就是很累!


记得有一年,马老师邀请几位年轻同事一起来家里给我庆祝生日,每个人还带了自己的拿手菜。本来是很轻松的生日聚会,结果生生地开成了一场年轻人座谈会!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工作上的不足、生活上的困难,从而对于眼前甚至将来的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提醒与指正。饭后,大家告别的时候还都一脸严肃,带着深深的思考。


多年后,这些已经步入“中年”的80后和我一样感谢马老师,抓住一切机会分享与学习,也是一件幸事吧!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马克卿大使近日出席会议发言


马老师虽然对于自己和身边人的业务工作要求很严格,对待生活中的年轻人却非常宽容。记得有一位负责马老师行程安排的姑娘生生将往返北京及某城市的机票订反了。等马老师到了机场发现没有自己能够check-in的票,姑娘才发现北京-XX订成了XX-北京!


作为主办方来讲,这样的低级错误真的也是很要命的。但马老师就笑了笑,让姑娘抓紧处理就是了,还说:其实她和我女儿一样大,犯错也正常!


正因为长期受到马老师影响,我在工作上很不会“偷懒”,总觉得困难就在那里,顶上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所以给了自己无限的压力。这样或许有点完美主义,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应该不断接受挑战,克服困难,做不会后悔的自己。


外交官可以算作公众人物,他们在国内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广泛的关注。见微知著,我是一个爱观察过程的人,这一个个的小细节每次都让我感动万分,更觉得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终身学习的“人生智慧”。


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后生可畏的外交官,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能量和创新思维。也正因为老一辈外交官的以身作则,才使得他们有了前进的目标。


想称赞的外交官真的太多,无法一一展现,只希望通过我并不高明的文字,让人们懂得这个群体的坚韧与无私,也希望这些优秀品质能够得以传承。教师节快乐!

外交官不是“官”,台前幕后的好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