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男,字廷宜,别名赵炅、赵匡义。公元939年生,出生地为河南开封,北宋第二任领导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弟弟。赵光义从小就聪慧过人,自幼读数习武,为以后与哥哥赵匡胤一起打天下奠定了基础。

赵光义本来的学名就是赵匡义,古代封建社会,有对君王名字避讳的规矩,避了“匡”这个字,在他哥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赵匡义就改名为赵光义,后来他自己登基后又改名赵炅。提起他们哥俩不得不提陈桥兵变,在陈桥兵变事件中,赵光义就是幕后主要的推手。


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


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赵光义

黄袍加身


在赵匡胤登基后,对这个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和加官进爵,先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重用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攻占山西太原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赵匡胤用心良苦的杯酒释兵权就漏网了赵光义这条大鱼,也是源于哥哥太祖皇帝对于弟弟的百般信任,才有后来的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是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的证据,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君王继承顺序,赵匡胤有好几个儿子,再怎么说皇位也到不了赵光义的头上,这有很明显有篡位的嫌疑,不大光彩。尽管赵光义的皇位主要有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种说法,这只能说是个未解之谜。总而言之,赵光义就是是荣登大位,当上了梦寐以求皇帝。

那这位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当皇帝后政绩如何呢?首先从继续完成统一大业说起。赵光义稳固帝位后,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归附于大宋。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北汉,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灭北汉之势,从太原开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次大举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重挫,粮道被切断,没能与中西二路大军会师,在一个叫岐沟关的地方大败。中、西二路大军也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之后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这些人没有真本事,是滥竽充数之辈,不能扛起战场大旗。不难看出,赵光义统一大业也是很难完成,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

然后从政治上看,赵光义一如既往的重视国内经济民生,大力鼓励农耕,发展农业,加大科举规模,组织编纂大型书籍,设考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农历三月,赵光义驾崩,享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