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深度好文」年少成名與大器晚成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而她16歲時還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許多人嘗試過教她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她電話機在哪兒,她仍一臉茫然。她天天乘黃包車去醫院打針,接連去了3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她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每日深度好文」年少成名與大器晚成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年少成名是什麼感覺?一位少時出書的作家回答說:“年少成名的話,比起同齡人,對人生的期待會少一些,尤其是對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沒那麼期待。就像其他人都在起跑線上預備時,你已經提前看過獎品,知道並沒有那麼吸引人,回到起跑線上自然興趣缺乏。”


  我身邊就有一個已經提前看過獎品的人。我的好友可可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W。可可說W是16歲就出唱片的天才音樂少年。現年26歲的W,過去10年間出了3張唱片。現在他最大的愛好是在黑膠唱片機流淌出音樂的早晨,給可可煮咖啡、做三明治。他不再靠音樂謀生,現在的職業是獨立攝影師,收入遠不及在律師事務所當合夥人的可可。但是,在可可看來,他就是命中註定的那個“百分百男孩”。他有那種年少成名後漸漸沉寂下來、洗盡鉛華的平實感,讓人覺得自然又舒服。可可說,她已經很久沒有遇見這樣的男人了。

「每日深度好文」年少成名與大器晚成


  我們追問W的過去。W說,他年少成名,相當於提前舉辦了人生派對,也許還在派對上收到了閃亮的鑽石。這種風光無限的美好感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的。他們相當於是被上天選中的幸運兒,但是,上天的耐心有限,注意力不可能一直放在一個幸運兒身上,所以,那些後來慢慢被忽略的幸運兒,就要學習如何在被忽略後的漫長人生中,做一個內心積極向上的平凡人。


「每日深度好文」年少成名與大器晚成

  我很認同W的說法。比起年少成名的人,我偏愛大器晚成的人。經過歲月的磨鍊,對成功或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像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記者問他:“成功對你的生活或者寫作態度有改變嗎?”他回答說:“我認為沒有。原因之一是,對我來說,成功來得太晚了。我不覺得年少成名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已經得到了所有夢寐以求的東西,未來還能給予你什麼呢?”愛爾蘭作家喬伊斯32歲時才出版他的第一本書《都柏林人》,之前他靠唱歌為生。美國作家馮內古特40歲時才讀《包法利夫人》,寫作前他供職於通用電氣公司。

關注我後就會發現,你想要的我都會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