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政情|山東這個村夠“豪”,建設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齊魯政情|山東這個村夠“豪”,建設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4月29日,山東省科技廳發佈通知啟動建設3個省技術創新中心。通知稱,根據專家論證意見和相關規定,經研究,同意啟動建設山東省馬鈴薯技術創新中心(籌)、山東省膠類中藥技術創新中心(籌)和山東省海洋藥物技術創新中心(籌)。

記者留意到,此次啟動建設的省技術創新中心與此前報道的公示相比多了一家——山東省馬鈴薯技術創新中心(籌)。(相關鏈接《不爭學術之名,不爭產品之利,山東擬籌建2家技術創新中心》)

多出來的這家究竟是什麼來頭?

其實早在去年9月,籌建山東省馬鈴薯技術創新中心已經公示。12月,作為國家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被納入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庫。

齊魯政情|山東這個村夠“豪”,建設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資料顯示,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11年正式通過驗收,中心設在山東省樂陵市許家希森新村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是我國唯一一個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一個村中如何建起一家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這背後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組建,該公司董事長、創始人梁希森,被稱為“土豆大王”。為何要做馬鈴薯產業,此前的採訪中梁希森談到,那是20年前的一天,他帶女兒吃洋快餐,看女兒喜歡吃薯條,就問服務員用的啥土豆,服務員說是進口的,中國的土豆品質太差,不能用。“一個農業大國,吃個土豆還要進口?”梁希森不服氣。於是2001年,已在房地產行業嶄露頭角的梁希森毅然決定涉足馬鈴薯育種。他從山東農業大學招聘6名畢業生,在山東樂陵租地、買設備,投資6000萬元,開始研發脫毒種薯這項技術。

此後,在2005年,梁希森投資8000萬元改造許家村,建立了許家希森新村;在置換出來的土地上成立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5億元;投資3億元,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繁育基地,實現脫毒苗生產能力9000萬株,微型薯生產能力2.5億粒。

2006年,梁希森又投資8億元建立了內蒙古商都種薯基地,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脫毒種薯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2007年,梁希森收購北京中聯宏業有限公司,將著名馬鈴薯專家孫慧生研究員及1000多份種質資源引到希森公司,建成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庫。同年,申請並籌建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這樣中國唯一一個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紮根希森。

齊魯政情|山東這個村夠“豪”,建設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記者留意到,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准正式運行後成績斐然。

僅2011至2016年六年間,便育成了希森3號、5號、6號、7號、8號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馬鈴薯新品種18個。2018年“希森6號”在山東膠東地區測試中,以單季畝產9.58噸的產量刷新了世界單產記錄。

如今希森薯業與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走出國門,經成功將馬鈴薯種植到了埃及、哈薩克斯坦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翻閱希森集團官網,記者發現一個細節,集團網站上董事長致辭很簡單,只有一段話“中國的馬鈴薯產業落後,主要是種薯質量差和種植技術落後。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世界最大的優質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致力於讓全國大多數薯農用上優質脫毒馬鈴薯種,為農民增收找到一條新路,努力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

齊魯政情|山東這個村夠“豪”,建設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

幾行字樸素而又務實,如今夢想正在變為現實,只要把一件主業做好,村裡也能建起國家級技術中心,小土豆也能變成大產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禹亞寧 策劃 孫秀嶺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