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來源:建寧縣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經福建省紀委3年多的幫扶,建寧縣水尾村圍繞“紅+綠”主線,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挖掘文化內涵,加強產業聯動,推動旅遊脫貧駛向快車道,實現了由村財零收入的貧困村到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鉅變。

基礎攻堅,讓鄉村顏值更“靚”

水尾村位於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西南部,處於閩贛兩省交界。這裡四面群山環抱,空氣清新,位置比較偏僻,是當年紅軍後方根據地和建寧蘇維埃的大本營。作為建寧縣重要的老區基點村,村裡較完整地保留著閩贛基幹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蘇區銀行、閩贛蘇區兵工廠等舊址群,被稱為“紅色小井岡”。

【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水尾村紅軍兵工廠、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等紅軍舊址

“水尾村作為偏遠高山貧困村,距建寧縣城有70公里,山高路遠又崎嶇難行,雖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但基礎設施滯後,勞動力流失嚴重,經濟基礎薄弱。”水尾村黨支部書記謝文雄介紹說,村中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口約200人,主要為老年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9戶67人。如何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呢?“2017年,省紀委監委掛鉤幫扶建寧縣後,省紀委領導多次深入水尾村,經過充分調研分析,偏僻山村要擺脫貧窮,就得依託當地這些綠色和紅色旅遊資源,做活紅色旅遊文章,打贏紅色文化扶貧攻堅戰。”省紀委下派水尾村駐村第一書記詹志勳介紹說。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水尾村邀請了福建省村鎮建設發展中心進行規劃設計,以美麗鄉村建設及紅色鄉村生態遊為核心,堅持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實施水尾古村古貌保護規劃,提出了把水尾村建設成為“紅色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的總目標,打造閩贛邊界美麗的“逍遙田園境”。同時,引進國家、各級幫扶資金近3000萬元,以閩贛基幹游擊隊司令部、蘇維埃政府、紅軍醫院、閩贛蘇區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等6處紅色舊址為文化核心,對紅軍被服廠、蘇維埃政府、蘇區銀行等紅色舊址群進行修繕,增設氛圍燈光、場景復原、蠟像雕塑、圖文展示等內部展陳,建成紅軍蓮塘、紅色女貞樹、千秋銀杏林景區帶;包裝“水尾三寶”文化,恢復建設太平寨紅軍高山哨所,讓這些紅色資源“鮮活”起來。

【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學員正在水尾村曬秋

水尾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完成客坊村至水尾村(客水線)19公里道路單拼雙改擴建,實現交通環線全面貫通,提高了鄉村旅遊綜合接待能力;重新鋪設自來水管道、排汙管網、加固內河、燈光照明,建設生態旅遊公廁;針對衛生環境差、亂搭亂建、亂擺亂放等問題大力整治,實現雨汙分流和水系淨化,提升了村莊人居環境。

此外,水尾村還完成了村部至閩贛基幹游擊隊司令部的旅遊環線步道閉環建設,沿途種植銀杏、女貞子樹6000餘棵,黃花菜6畝,形成環境宜人、功能優化完善的紅色旅遊“金絲緞帶”;發展了以“紅軍驛站”為代表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等旅遊配套基礎設施,讓村裡的美景更“靚”。如今,水尾村已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文旅融合,讓紅色旅遊更“熱”

為了講好水尾村紅色故事、傳播紅色能量,近年來,水尾村依託資源優勢,創意推出了“瞻仰一次紅色舊址、重走一次紅軍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聽一場紅軍課、看一場紅軍劇、唱一首紅軍歌、讀一本紅軍書、出一次紅軍操、吃一頓紅軍飯、宿一次紅軍營”的“十個一”體驗項目,致力於將“紅色基因”融入“鄉村血脈”,全力打造“水尾紅色小鎮”。

近年來,水尾村還編撰《蘇區水尾》《建寧紅色故事》等歷史書籍,創作《建寧山水情》《蓮鄉兒女感恩共產黨》《唱響和平新時代》《紅軍走過的路》等紅色歌曲,吸引影視劇組到此拍攝紅色微電影《女貞子樹》、扶貧微電影《不一樣的生日》等,進一步推廣水尾村的紅色旅遊資源。

【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水尾村紅軍劇表演團隊《軍民魚水一家親》

同時,為豐富遊客紅色旅遊產品體驗,水尾村還編排了《水尾情緣》《軍民魚水一家親》等紅軍舞臺劇。這些舞臺劇的表演隊伍都是由當地村民參與的,他們對本村的紅色旅遊資源非常瞭解,表演起來非常投入、感人,得到遊客的點贊。村裡還修繕改建了新的紅軍屋,接待能力從原來的64人增加到100多人。

如今,唱紅軍歌、住紅軍屋、走紅軍路、吃紅軍飯等體驗已成為外地遊客來這裡參觀的“標配”。“2019年,水尾村吸引了省內外遊客5萬餘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1萬餘人,打響了‘紅土地·好客坊’品牌。”客坊鄉黨委書記祝俊元說。

【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水尾村閩贛基幹游擊隊司令部,講解員介紹水尾村的紅軍故事

水尾村群山環繞,但因為勞動力大量流失,這裡撂荒面積高達360多畝。為盤活荒地,水尾村引進和推廣艾草種植加工產業,設計製作水尾村獨有的艾草紅軍枕、艾草紅軍茶、紅軍文化衫、紅軍拼圖,開辦以艾草紅色文創產品為特色的紅軍超市3家,銷售旅遊產品,以及本地農產品等,解決農產品常年滯銷、農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尾村村民謝火金,原先家中以種植水稻、菸葉、蓮子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後來跟著種植艾草,通過向艾草公司銷售幹艾草,對遊客出售製作好的艾草餅,年增收近2萬元。

水尾村還主動聯合福州大學學生創業團隊,探索精準扶貧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的模式,發揮青年人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敢闖敢幹的優勢,深挖艾草文化和價值,立志打造艾草產業鏈。2019年,以水尾村艾草種植基地為樣本的《博艾興農——荒地變金山,艾草助增收》艾草扶貧項目,獲得了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旅遊帶動,實現鄉村脫貧摘“帽”

“近年來,水尾村不斷創新產業合作模式,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帶動鄉村脫貧致富。”駐村第一書記詹志勳介紹說。

據悉,水尾村引進了旅遊文化經營團隊,成立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公司,形成村企共建,公司化經營,村民享受分紅(即村民以土地、房屋使用費用為乾股,年終公司進行分紅)的紅色文化開發利用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旅遊服務接待能力,村民也成為“股東”。2019年全村百姓享受旅遊產業分紅6.84萬元。

【風展紅旗如畫】建寧水尾村:一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學員在女貞子樹下,聆聽彭德懷將軍受傷被水尾村村醫用土方救治的故事

紅軍驛站農家飯店的主人謝桂英,原先在家中種蓮、養魚,自從村裡發展旅遊業,便開了農家樂,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把家中的生態食材推銷出去。“每天都有遊客來,多的時候好幾桌。”謝桂英說,去年國慶前後來的人更多,小店一年純收入可以有5萬多元。

在實施脫貧攻堅進程中,水尾村還為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多種增收渠道,如為貧困戶提供講解員、保潔員、巡邏員等公益崗位,解決了7戶貧困戶12人的就業,同時設置營銷展臺幫助貧困戶推銷高山蓮、紅菇、雞蛋等農產品,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貧困戶謝輔仕是水尾紅色教育基地中的一名保潔員,因為年紀較大,勞動能力不足,僅依靠種植水稻、蓮子維持生計,家中一直較為困難。現在通過參與水尾紅色教育基地保潔公益崗位,年增收可達2.4萬餘元,成功脫貧。

隨著水尾村旅遊業態的不斷豐富,旅遊產業讓村民享受切實福利。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2014年至2019年間,村財收入由零元增至2019年的27.3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6000元增至19615元,全村19戶貧困戶67人全部順利脫貧,2019年貧困戶人均收入達14344元,實現了村民和村財的“雙增收”。

目前,水尾村已獲得“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中央紅軍村”等稱號,還納入了省級紅色旅遊線路。駐村第一書記詹志勳表示,下一步,水尾村將不斷開發紅色旅遊新業態,大力打造精品紅色旅遊線路,豐富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在身體力行中傳承紅色歷史,用特色增加遊客停留時間,切實帶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