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自從看了香港影片的《楚留香》,我就被迷上了,裡面的一些劇情挺有味道的,於是我就去搜了大量的包括武俠片、功夫片、文藝片等等優秀的港片。

而現在已經很少有好看的港片了,這不禁使我好奇,我便研究了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終於讓我找到了原因。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啟蒙期


1896年初,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將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的影片帶到香港放映,電影開始傳入了香港。

1898年 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香港電影啟蒙期開始了。

1909年,香港出現了第一部在本土拍攝的故事片《偷燒鴨》,劇情很簡單:又黑又瘦的小偷,偷了一個胖子的燒鴨,被警察抓個正著。

這個故事片出現了警匪片的雛形,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片雖然在香港本土拍攝,確是上海亞細亞影視公司出品。

而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上海電影生涯,迴歸故土途徑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由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這意味著香港電影的啟蒙期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萌芽期


1913年由黎民偉編導的第一部香港故事片《莊子試妻》,創下了不少香港電影記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更是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而後與他的兩位兄長共同創建了“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推動了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1935年之前拍的都是默片,1935年之後香港正式步入有聲時代,每年的粵語片常量在逐年遞增,從1935年32部增加至1937年的85部。

同時期,中國正在遭受動盪,不少電影界知名人物紛紛定居香港。為香港的電影體制趨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成熟期


1949年之後香港電影呈快速發展趨勢,南下的內地電影工作者與當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電影中心,同時間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與原來受到的歐美文化衝擊下,使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形。

粵劇戲曲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喜劇片、國語片、功夫片成為盛產影片的幾大主流文化。然而從1970年開始,國語片逐漸雄霸了市場主流。

姜大衛、狄龍、王羽等人的出現,可以說是李小龍冒起的前奏,香港電影開始到達黃金期。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黃金期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香港人心的變化而受到種種衝擊,至此香港電影走向了多元化、地道化。

  • 功夫片

70年代初期的邵氏依然佔據著香港電影業的主導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的國語武打片如《英雄無淚》、《楚留香》、《張保仔》等等,同時造就了一批偶像級武打明星如傅聲、王羽、狄龍等人。

而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憑藉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進軍國際影壇,創造了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然而隨著李小龍逝去,功夫片開始走下坡路。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 市井片

隨著文化普及,由於觀眾的需求從遠離社會的功夫片轉到反映社會情況的市井片加以青睞。1973的《七十二家房客》成了當時最賣座的電影,它的成功不但為以後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重新振興。

從這個時候開始,很多演員開始走地道市井的風格,從嚴肅正經轉到嬉笑怒罵的演繹。

而許氏兄弟的演繹作品例如《鬼馬雙星》、《半斤八兩》、《賣身契》等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功夫喜劇的誕生。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 功夫喜劇片

1978年袁和平導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演繹的風格由密集的功夫和糅合了許氏兄弟的詼諧風趣的搞笑風格吸引了觀眾。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 都市片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這些在香港長大、受西方教育的導演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獨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了一部部極具個人色彩的影片,又反映了香港本土的社會氣象和情懷,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這時候的電影重視質量,都是叫好不叫座。一直以商業掛帥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難免被淘汰。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 商業片

說到商業片,不得不說這三家崛起的巨頭公司了,它們分別是新藝城影業公司、德寶電影公司和嘉禾電影公司,這三家公司霸佔了電影院的票房。

新藝城影業公司吸納了一批當時展露頭角的導演如:徐克、吳宇森等人,炮製了一部部以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以電視臺集體創作的模式進行創作的,這些充滿密集的笑料和動作都是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主。

德寶電影公司則力求多元化發展,一方面拍攝喜劇,另一方面也拍動作片,同樣武師出身的洪金寶卻以《鬼打鬼》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由林正英主演的《殭屍》系列也是走同樣的風格。

嘉禾電影公司仍然以成龍做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中的功夫小子形象,逐漸成為《A計劃》中穩紮穩打的武打明星,而《警察故事》、《奇蹟》更是成龍的巔峰之作。

然而這些賣座電影的背後,亦有跟風拍攝的電影,粗製濫造,參差不齊,也隨著香港經濟的低迷,香港電影業開始走向衰落。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低迷期

1997年之後,香港電影得到國際重視,明星們也相繼在國際電影節獲獎,也導致了很多導演和巨星的外流,港產持續下滑,大製作票房賣座更是隻有幾百萬港元。加上巨星張國榮、梅豔芳的離去,令電影行業雪上加霜。

香港電影業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原本80年代錄影帶興起使得電影工作者收入減少,而90年代的盜版VCD更是給電影業帶來了重擊。

令香港電影業走向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則是香港電影工業的特色,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了基礎的同時,也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了伏筆。

回首香港電影的百年興衰史:後來者的機遇在哪裡


結語

回首香港電影百餘年興衰史,我們發現這其中的起起落落,先成立的電影公司沒落,後來的電影公司興起及走向鼎盛,又被新的公司取代。這期間也有無數的明星從紅極一時到無人問津,香港市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香港的興衰歷程,是一次次新舊網絡的交替更迭,對於先來著搶佔市場而言,我們這些後來者的機會在哪裡?

網絡的構成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節點,指的是行動者,比如人、群體、組織,城市或國家;另一個是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接,反映的是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互動關係。網絡能使節點與節點之間互動,相互傳播、交流、影響,是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先來著建立了社會網絡,成為了風靡一時等的領頭羊,而後來著則是在新舊網絡的交替處,創建了新的社會網絡,佔得先機。

網絡是多重的,網絡的回報率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化,新的網絡會取代舊的網絡。這恰恰是後來者的機遇。

例如,作為2g的先來著,諾基亞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引領風騷。而蘋果作為2g後來者,建立了新的4g時代的網絡,獨霸天下。5g時代到來,華為這個後來者搶佔先機,初露鋒芒。

所以不管是先來者還是後來者,創業者創新的本質是穿越多個網絡,實現優勢局面,才能不被淘汰,而個人的成長則需要懂得切換網絡,遊刃有餘,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