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媽媽們,知道生娃前和生娃後,有什麼不同呢?

生娃前,是為自己活。吃喝玩樂,自己做主。生娃後,上班要忙工作,下班要陪孩子。週六日甚至比上班還要忙。問在幹嘛?倆字兒:帶娃!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生娃前,最愛聊的話題,是八卦,美食,服飾,明星,化妝品……生娃後,媽媽們扎堆,最常說的都是和孩子有關,奶粉呀,玩具呀,早教,興趣班,育兒知識……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生娃前,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擰不動瓶蓋,搬不了東西。出門多帶一把鑰匙都覺得沉(親弟弟說的哈哈)。生娃後,秒變超人媽媽,“精通語數外,熟練琴棋書畫,既能成為職場上的女強人,又能化作生活中的女漢子。”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生娃前,朋友圈曬自拍,曬旅途美景美食。記錄少女小心情。生娃後,自己幾乎不再出鏡。寶寶照輪番上場。因為曬娃太勤,不是被拉黑,就是被抱出群。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生娃前,委屈了,寂寞了,傷心了,無聊了,必須要男朋友或老公安慰和陪伴。生娃後,為母則剛。從孩子睜眼下地,到孩子洗涮上床,事無鉅細,無微不至;孩子哭了,能哄;孩子鬧騰,能勸,被孩子氣到,能忍。擔心老公馬大哈,再苦再累也不敢把娃交給孩他爸。簡直就是“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過歲月滄桑。”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生娃前,膜拜老公見多視廣,知識淵博,出口成章,頭頭是道,小倆口生活甜蜜滋潤。生娃後,埋怨老公不懂科學養育,這樣做會傷害孩子;那樣做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導致夫妻感情不和,甚至關係惡化!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生娃前後,差別這麼大!媽媽們,您發現了嗎?

我曾經就是這樣,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圍著娃轉。原本以為,我只有這麼盡心盡力地付出,才能最大程度地盡到做母親的職責,才能逐漸變成一個完美媽媽。才能贏得更多的尊重和讚賞!

可不曾想到的是,我付出那麼多,卻換來了相當糟糕的結果。

老公說,他即使不忙,也不怎麼愛回家;因為,孩子不喜歡自己,家裡的一切,只有老婆說了算。孩子呢,不僅過度依賴,什麼事都要我來幫她做。而且不懂感恩,認為理所當然。

朋友覺得我很忙,起初還會不時地發出邀請;後來乾脆斷了聯繫。

家人心疼我,好心好意想替我分擔,卻因為我各種不放心,而放棄對我的援助。

而自己呢?每天似乎忙忙嘮嘮,充實無比。但時常感到內心空落落的。因為眼裡只有孩子,對以前熱衷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偶爾閒下來,卻感覺無所適從。心裡有委屈,有難過,有不滿,有怨恨,吐槽老公不理解,不幫襯自己,只會當甩手掌櫃。覺得家人不關心,不支持自己,常常袖手旁觀。

而仔細想想,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不過是自己“太要強”,“太能幹”,“太大包大攬”,“太主觀絕對”!對孩子關係“越位”,導致老公在家庭中“缺位”。

也因為這樣,我發現,做為媽媽的我,都在為別人活,已經完全找不到自己了。

所幸,我逐漸意識到:女人要強,勢必辛苦。愛自己,才有能力更好地愛別人。這樣的道理不僅要知道,也要做到!

這兩天,女兒隨爸爸回東北老家。參加叔叔婚禮的同時,辦妥相關證件。我因為工作緣故,無法同行。女兒很不適應我不在身旁的日子,我卻難得“自在逍遙”,似乎一下回到了單身時代。工作之餘,聽音樂,看電影,練瑜伽,會見友人,逛街購物。盡情享受這些與我現今的生活似乎完全絕緣的事情。短短兩日,我感到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狀態上至少減齡五歲。

和女兒並非第一次分開。之前都是因為出差學習。每每外出,心裡總會充滿忐忑與憂慮。擔心女兒對我太過想念,擔心爸爸照顧不好女兒。擔心原來平穩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擔心我不在,他們父女發生爭執吵鬧。擔心不該有的閃失出現……直到學成歸來,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而這次,我不再心懷憂慮,顧念。清晨,幫家人做好飯,幫女兒收拾好行李,就相關配合事宜(如跟陌生的親戚長輩打招呼,餐桌禮儀,保管好貴重物品等),和她進行簡短的角色扮演,和相應的引導。然後,送她出門,與叔叔嬸嬸他們匯合,就不再牽掛了。

爺倆兒飛機落地後,和我報平安。我帶著戲謔的口吻說:“爸爸去哪兒工作組",辛苦啦!

爸爸向我吐槽女兒有些磨蹭,不聽話。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說教講道理,譬如:這很正常呀,孩子沒和媽媽在一起,不太適應,多體諒,多傾聽,多認同她。可以怎麼怎麼做,贏得她的配合。

而是共情爸爸:哦,那可真讓人著急,沒耽誤什麼事兒吧?

繼而,誠懇地對爸爸說:很多事情我可能沒教她(求助,示弱),你幫我提前告訴她可以怎麼做,好吧?

爸爸一口應承:行!你放心吧!~

接下來兩天,我按部就班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做計劃好的事。只要爺倆不主動和我打電話,發微信,我幾乎沒有聯繫過他們(好幾次跟我視頻,我都沒空搭理他們,哈哈)。更別提像以前事無鉅細地提醒,嘮叨,說教了。(襪子換了嗎?吃東西要先洗手哦,出門多穿點兒,八分飽就行別讓她吃多了……)我很愜意,從幾次通話和視頻中,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輕鬆愉悅。

無獨有偶,上午和一位朋友聊天兒。她正和母親在寶島臺灣旅行。這是她八年來,第一次離開兒子。起初免不了糾結擔憂。擔心兒子吃不好,冷暖自知做不到。但,用她的話說:兒子安全感太好了,離開媽媽很瀟灑,倒是自己難以華麗轉身。另外,她不但擔心兒子,還擔心老公太大大咧咧,虧待了兒子。而我倆聊完之後的共識是:能幹的媽媽,慣出粗心的老公,強勢的媽媽,造就無能的孩子。只有媽媽多多示弱,多多關愛自己,讓孩子與父親有機會相處,家庭才能更加和諧美滿。

是呀,這次沒隨同父女倆回老家,除了工作緣故以外,也希望創造一個父女相處,以及讓自己休養生息的好機會。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其核心必然是平衡。而一個家庭平衡的核心,就在於有一個善於富養自己的媽媽;富養自己,是對自己的善待,也是對孩子的負責。唯有富養自己,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和積極的狀態去富養孩子。”

Papi醬也很認同,需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她在某節目裡做了這樣的排序:自己第一,伴侶第二,孩子第三,父母第四。

這樣的排序非常符合系統排列法則。尤其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

但是,做為媽媽,不但總是忘了關愛自己,還經常對自己不能很好地盡到“好媽媽”的職責,而充滿自責愧疚。

說到這,您已經知道了愛自己的重要性。

那麼,已經為人母的我們,要如何關愛自己,善待自己,富養自己呢?

我們需要先來了解每個人內在的能量是如何保有,又如何失卻的。

正面管教家長課裡,有一個活動,叫“愛之杯”。

一個人每天的能量,就像一個裝滿紅色液體的杯子。早晨起床,能量滿滿。隨著不斷為家人,為朋友,為上司,為同事傾力付出,這個杯子裡的能量,也在慢慢往外傾倒,直至空乏。

能量杯的多少,決定著我們情緒,狀態的好壞!

很多媽媽都認同陪伴的重要性,覺得需要拿出大量的的時間來陪孩子。全職媽媽相對好一些,上班的媽媽,一天工作下來已經很累了,卻依然硬撐著陪孩子。但對孩子又特別沒有耐心,動不動就對孩子又吼又叫,假如還要陪寫作業,更是感到糟心無比,常常會被孩子氣到一口老血往外吐。過後,又對自己的耐心欠佳深感自責。其實,那是因為我們的愛之杯匱乏了。一個人的能量被掏空耗盡,又怎能精力充沛,狀態昂揚呢?需要給自己蓄杯才行。

誰來為我們的“愛之杯”負責呢?最好的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

在正面管教裡,倡導每個家庭成員,設置一段屬於自己的,屬於彼此的“特殊時光”。

譬如“母子(女)特殊時光”,“父子(女)特殊時光”,“夫妻特殊時光”,“自己的特殊時光”……

把這段時間固定下來,無論是一週一次,還是一月一次,或者每天半小時,總之,雷打不動地在這段時間裡,全然不被打擾地去做自己喜歡的,彼此鐘意的事。慢慢地,就會發現,對於孩子和愛人而言,獲得高質量的陪伴,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對於自己而言,休養了身心,調整了節奏。愛的能量杯又被蓄滿了。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所以,無論您是全職媽媽(全職媽媽雖不像半職和職場媽媽那麼累,但日復一日的帶孩子,也會感到疲乏與無趣),半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都希望您設置屬於自己的“特殊時光”。假如時間實在不允許,即便五分鐘,也是可以的呀。有個經典的繪本,名字就叫做《讓我安靜五分鐘》~

現在的我,不管多忙,都會堅持每週兩次瑜伽課程;一天的工作,每隔半小時,就會舞動十分鐘。和孩子約定,早晨七點前,和晚上九點後,我會看書,聽音樂,看電影……總之是我的獨處時間,不希望被打擾。和老公說明,每年會固定外出學習,旅遊。希望他能接替我照顧好孩子和家庭。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現在的我,會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上,儘可能地善待自己;在精神上,儘可能地富養自己。而不像此前,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在日復一日的辛勞中,逐漸失掉了自己。

一起來做一個先愛自己,再愛孩子的“不完美”媽媽,善待自己,才能給予孩子更多愛的能量,才能創造更加美滿幸福的家庭!~

生娃前後,對比很扎心!怎樣平衡“當媽”和”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實戰派正面管教講師言言媽媽,我有許多育兒心得與故事,相信能夠幫助您輕鬆育兒。歡迎關注我,也感謝您的轉發與收藏,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