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听课时会,做题就废”?看看资深老师的6步走法则!

听课时会,做题就废——相信,这是很多初中学生近段时间学习的真实写照。


面对题目,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儿下笔;一看到答案,或者听别人讲解,便恍然大悟。


众所周知,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现在宅家上网课,没有老师的面对面指导,如果不及时进行改正,在正式开学考试中,极有可能造成失分,甚至不及格!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改正,弯道超车,成为新一代的学霸呢?


听课时会,做题就废,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不懂得如何分析题目。


只要学会分析题目,我们自然可以改正。运用下面这六步,即可快速学会分析题目。


第一步:看清问题


分析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是看问题,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问题是什么呢?可是我这里说的“看问题”不是对问题匆匆一瞥,而是看清问题的本质。


比如下面的一道题:

已知Rt△ABC中,∠C=90°,若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是(  )


所以这道题的问题就是:Rt△ABC的面积是什么?


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依然会有一部分同学看着半截题目就开跑,因为题目前半段是求斜边长的经典问法,就误认为这道题依然是求解斜边长。


所以我们要仔细分析问题的本质,是求解三角形的面积,不是求解体积,更不是求解斜边长。


仔细分析问题的本质,可以防止我们答非所问,一步错,步步错。


第二步:不断设问


分析完问题本质之后,我们就要对问题进行设问,通过不断设问,逼出答题思路。


依然是上面的一道例题,要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就必须设问,如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公式:底×高÷2即可求解。


三角形的底和高知道是多少吗?不知道。那么如何求三角形的底和高呢?根据题目信息即可求出。


所以我们经过不断设问,就能够找出求解这道题的关键了。即是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我们着手去求解底和高即可。


第三步:解决关键


通过我们对问题的不断设问,进而得到了求解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们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关键了。


对于上述例题来说,底和高就是两条直角边,只需求解出两条直角边即可。


根据题目已知条件,两个直角边a,b的和为14,斜边长c为10,我们可以联想到勾股定理进行答题。


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会选择联立方程:a2+b2=102和a+b=14进行求解方程a和b的值。


可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而且极其容易出错。在这里并不推荐这种方式。


我们已经知道这道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勾股定理的应用,而我们还知道有一些很特殊的勾股数,譬如:6,8,10。当我们代入题目中,刚好符合题意。这样我们就高效地做出来了。


所以,解决关键问题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需要我们去积累一些高效的做题方法,并且把这些高效法运用到下次的题目中。


第四步:注重细节


当我们依次做完上述步骤之后,信心满满地准备把计算的结果6×8÷2=24写入答题区域后,心想这次肯定正确。


然而很抱歉地通知你,24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单位。题干上很明确地给出单位,而你却忘记单位。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


因此,每次做完题,我们都要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检查一下细节。


这里的细节,可能会是单位,可能会是计算,也有可能是你经常出错的地方。


第五步:答题规范


当我们进行完上面四步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答题了。关于答题,大家需要注意规范性答题。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规范标准,对于我们来说,可以从试题答案、老师讲解、学霸优秀答卷等等途径进行总结借鉴。


第六步: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对题目的敏感性,还能帮助我们快速秒杀其他类型题目。因此值得我们下很大功夫去完成。


我们依然以上述例题为例,当我们看到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除了想到底×高÷2以外,还能想到什么吗?


对的,还有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求得。虽然在本题中用不到间接法,但不能否认下一道用不到啊!而这就是需要我们总结的地方啊。


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写一道题就是解决一类题,甚至两类题。


所以对于每一道题都要去反思总结,想想什么地方还不足,只有这样,你才会是下一个学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