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哥說事:新基金上市忙,銀行理財產品卻提前終止,散戶該怎麼辦

All rights reserved 昨日財經夜讀

插播一條:今天晚間19點14分,證監會發布消息,同意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註冊。此前幾天,螞蟻集團在香港IPO也獲得了批准。對於小散來說,並非是好事,又一頭大象入場,在存量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虹吸效應更加明顯,賺錢更難了。

先哥說事:新基金上市忙,銀行理財產品卻提前終止,散戶該怎麼辦


01銀行終止理財產品,降低的是銀行的風險

近一段時間,一些投資者接到了銀行的通知,要提前終止他們購買的理財產品(單方面的),明明合約沒有到期,銀行為什麼要提前終止這些理財產品?

這並不是個例,有數據顯示,從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其中,僅2020年,就有785款產品提前終止合約,涉及多家商業銀行。

主流媒體給出的理由是,銀行要按照2018年發佈的資管新規要求,將所有理財產品轉換成淨值型理財產品。

於是乎,銀行開始加快清退非淨值型理財產品。截至2020年6月末,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13.24萬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82%,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過半。


先哥說事:新基金上市忙,銀行理財產品卻提前終止,散戶該怎麼辦


銀行如此賣力,必有原因,僅僅是要符合資管新規嗎?資金成本才是銀行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之前的理財產品定價較高,且給出了“剛性兌付”的承諾,但當前市場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而且還將在不可預見的時間內繼續維持下去,這使得銀行控制成本的難度增加,因此,部分銀行就採取了終止高收益產品運作的方案。

這樣的確降低了銀行的風險,那麼,市場的風險哪去了?

顯然,市場的風險將由投資人自己來承擔。“剛性兌付”“確定的年化收益率”將為投資者提供理財收益保障。而淨值型理財產品模糊化了年化收益率,中間還會有淨值調整等操作,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提高了,不是你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就一定能賺錢,虧錢也將成為一種常態。(背靠大樹未必好乘涼。)

還記得銀行倒閉,50萬賠付標準嗎,降低的是銀行的風險,增加的是儲戶的風險。(同理)


02股市帶火了基金,新基金還能買嗎?

基金一詞上熱搜,也是股市帶火的。但投資者很快發現,自己買的基金不但沒賺錢,反而還在虧錢。這市場是怎麼了?

如果你是去年任何一個時候買進的基金產品,那麼你現在肯定是賺錢的,而且可能上漲了30%-50%,甚至更高。我就有一款基金,最高利潤接近一倍。

如果你是今年年初購買的基金,盈利的幾率也很大,在八月份之前,尤其是4月到7月,股市漲的好,基金收益也相當可觀。

然而,當你是因為基金熱而想起來購買基金的,那麼,現在不虧錢已經很幸運了。

先哥說事:新基金上市忙,銀行理財產品卻提前終止,散戶該怎麼辦

(從這張圖片就可以看出,今年3月底到8月初是上升行情,之後就走下坡路了。)


買基金也是要擇時的,不能追高。

其實,基金收益的好壞還是跟股市的走勢有很大關係。當前大盤指數走在大箱體的中部,以最近兩天的量能,大盤還沒有動能持續拉昇,而下方兩個缺口在“嗷嗷待哺”,這不,螞蟻科技又要IPO了,還記得中芯國際為市場帶來了什麼嗎?虹吸效應,你手上的票不是熱點就只能是冰點。

慢牛行情,這是中央一直提出的設想,這裡不做具體點位的預測(雖然心裡是有預期的)。在這些政策、市場、資金等綜合因素下,指數最有可能在大箱體內震盪,天花板很近,地板還在,只是不知道厚不厚實。

短期內,波段性的下跌和反彈依然存在,長期走牛的股票——有,但不多,要自己把握。長期來看,這個關乎基金,最好先等一等,在大箱體底部買入相對較保險一些。

畢竟,基金經理買入股票是不擇時的,對持股結構的調整也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不是小散炒股,船小好調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