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柴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為什麼那麼多大師還在堅持? 柴燒是建盞最古老傳統的燒製方式,以木材作為單一、主要的燒窯燃料。在兩宋時期就有窯爐群聚,長龍窯多達九十九條的窯燒盛況。如今在建窯遺址發掘整理的目前國內最大的龍窯遺蹟,長達135.6米,一窯約莫有十萬件瓷具,可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多可見一斑。雖然現在隨著燒製技術的成熟,電燒、氣燒的出現,但還是有很多大師在堅持柴燒。那究竟柴燒有何獨到能在薪火相傳中經久不衰,今天小編從三個方面來探究下這項古老燒製技術的魅力所在。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1、燒製方式

柴燒是一種延續宋代的古老燒製方法,以松柏木為燃料。靠萬斤松柏枝燃燒時釋放的柏油及混合物附著在茶具上形成釉色,珍貴天然不帶一點化學顏料。其中以龍窯柴燒最為出名,龍窯的建造和松木的燒製成本均非常高,成品率只有10%-15%,且不少成品有瑕疵、火紋、灰塵顆粒等。為了避免釉面落灰或胎體走火等瑕疵出現,燒製建盞時用匣缽罩住,隔離盞與窯內環境,防止被窯火中的煙塵、火剌及落灰的汙染,為釉面創造一個潔淨、氣氛均勻的燒成環境,使建盞釉面保持完整一致。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其次柴燒盞釉面光滑完全來自窯內火候,土胎,草木灰的融合,在高溫烤制下的落灰掉落依附在坯體之上,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成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瓷器藝術品。歷經窯火燒製過的盞器,火焰流竄在坯體上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著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是柴燒盞人工難以構成的玄妙之處,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2、釉色呈現

建盞的柴燒有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變幻多端,窯變釉面的七彩斑斕又如"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般巧奪天工。從起始的一坯泥胎,在土與火的淬鍊中鳳凰涅槃,綻放獨特的脈絡和色彩。即使是表面單色的純釉盞器 ,細賞之下也是層層中透出萬彩。由於柴燒盞在燒製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柴,造成窯內溫度忽高忽低,導致釉面氣泡大小不一,層次加疊。因為選用富含油脂高的松柴燒製,故柴燒盞胎體更顯油潤、自然細膩,煥發出柴燒獨具的青松古韻。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3、品茗效果

據《本草綱目》記載:"松脂,味苦溫,主疽惡創,頭傷白禿,疥搔風氣,安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而松木柴作為柴燒的主要燃料,在燒製過程中,因窯內高溫火焰的燃燒與瓷器融合為一體。當沸騰的茶水激發松脂的活性,杯中之茶就自然帶了幾分松脂清香,長期用柴燒盞器飲茶會有一定的益氣養身之效。其次松柴、泥與火在柴窯的還原焰的高溫氛圍中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交換循環,少量有機物混合在釉質表層。這種有機物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可以將飲用水中的雜質剝離出來,軟化水質,降低茶的苦澀感。使茶湯入口更綿柔、回甘綿長,齒頰生香。

柴燒的時代已經落寞,為什麼大師們還在堅持?看懂這三點就夠了


雖然簡樸古拙的柴燒建盞仍然受到大眾歡迎,但是不可否認目前很多因素限制了柴燒工藝的發展,那個屬於柴燒的鼎盛時代已經過去。近年來柴燒盞量少價高的現狀,也說明了柴燒工藝的凋零。許多工藝大師即使有熟練的經驗把控窯口溫度,但對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也是有心無力。所以如果大家碰上合適的建盞,就珍惜這段緣分吧。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