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疫情早期,中國研究人員拿到樣本後一週內確定病原

4月2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請專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科學研究情況。

有記者提問,疫情是12月底在武漢首先被發現,中國官方從1月20日開始就採取了非常積極的防疫行動,現在回過頭看,從12月底到1月20日這段時間裡,中國的專家們在疫情的判斷和防疫措施的建議上面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所長金奇表示,他所在的研究所,在疫情的早期有一個任務,鑑別病原。作為一個傳染病的疫情來講,防控處置的第一個關鍵點就要明確病原,隨後才有診斷等等相應措施,因此至關重要。

金奇說,1月2日拿到樣本,科學家工作者那一個星期平均每天睡三到四個小時,花了最大的力氣在一個星期之內把病原確定出來了,應該說很快了。通過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科學家在疫情的早期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金奇說,當然,今後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時間會越來越快,舉個例子,鑑定病原的時間,現在是一個星期,以後可能三天、四天,乃至更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補充道,疫情初期,任何一個疾病,大家對它都是逐漸認識的過程。大家都說新冠病毒很詭異、很狡猾,確實,越通過研究越發現,這個新冠病毒和一般的病毒感染不同,一般的病毒感染可能一週兩週就好了,這種都是自限性疾病,但是這個疾病病程很長,顯然和其他一般冠狀病毒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王貴強表示,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現在看來也是很高的,這提示,這種病毒和身體機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際是有它非常狡猾的一面。一個疾病的發生發展,病原學是一個很重要方面,另外還有機體,機體免疫狀態好了,就很快控制了,免疫狀態不好,可能持續感染,甚至長期處於病毒的排毒狀態。所以,對疾病的認識是個漸進的過程。在早期的時候,中國專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地從病原學、流行病學到臨床表現,是個逐漸深入認識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