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之城的華麗轉身

2020-11-02 02:54:1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吉林白城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老城區綜合改造”成為綠色生態新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風沙之城的華麗轉身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柳姍姍 彭冰

碧波盪漾的湖泊、生機盎然的綠地、寬闊整潔的街道……行走在吉林白城,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極清新鮮麗的模樣。因降水少、風沙大,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但如今,“海綿城市建設+老城區綜合改造”的城建新模式,已令這座風沙之城變得“處處有綠地、時時可親水”,整體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雨之惑、城之痛”迎來轉機

“一進洮南府,先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夜裡接著補”,這段流傳已久的白城民謠,道盡乾旱與風沙帶給當地人的苦澀。

白城年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600毫米,缺乏水的潤澤,風沙終年肆虐。同時,此間稀有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每逢暴雨送甘霖,城市一片汪洋,雨水一過,全城又迅速回到“脫水”狀態。連百姓吃水都成問題,遑論城市綠化美化。

除了乾旱與風沙,殘破的老城面貌,也讓白城人覺得“灰頭土臉”。市民們編了一句辛酸的順口溜:“兩米一個坑,百米一個燈,頭上蜘蛛網,腳下臭水坑。”

轉機,在2015年到來——當年4月,白城成為全國首批16個試點海綿城市之一。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有效吸水、蓄水、滲水、淨水,日後還可將蓄存的水“擠出來”,用於城市綠化、沖洗街道等,從而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遷移。這個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正是白城迫切所需,但海綿城市到底該怎麼建?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白城既無可遵循的規範,又無可借鑑的案例。

幾經論證,白城市委、市政府決定:立足實際,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老城區綜合改造相結合,雙管齊下,打造“海綿元素+”白城模式。

一場新型城建大戰,就此在白城打響。

八大創新賦予城市海綿般彈性

如何讓“硬邦邦”的城市變得像海綿一樣溫潤柔軟,將急匆匆的雨水變害為寶?

“首先要有‘海綿體’,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也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副書記高博說。

為此,白城市大力興建公用綠地、雨水花園,新增綠化面積150萬平方米,並建成了環城水系。

“自打小區裡建起雨水花園和下沉式綠地,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下暴雨也不積水了!”白鶴二小區居民張喜東指著綠地進水口的一堆鵝卵石,笑容滿面:“這也是‘海綿體’的標誌之一!”

原來,鵝卵石下是滲井。結合地方實際,白城市借鑑古建築的滲井排水法,創新設計出“雨水花園+滲井”結構,超量雨水通過滲井進入地下,既可有效回補地下水,又能緩解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消除暴雨引發的城市內澇。

創新無處不在。作為東北三省首個試點城市,白城還承擔著一項重要使命:探索解決高緯度高寒地區海綿城市的建設難題。

“首先是凍融問題,秋末冬初,雨水進入地下層結構,一旦冷凍結冰就將膨脹損壞路面。”面對寒冷氣候的挑戰,白城市組織相關科研人員全力攻關,研發出道路抗凍融透水鋪裝與融雪劑自動滲濾棄流技術,並申請了專利。

幾年來,在建設海綿城市的新時代征程中,白城先後取得八大創新成果。2019年7月,經住建部、水利部等各部委專家組實地考評驗收,白城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完工的試點海綿城市,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整套可借鑑推廣的經驗。

內外兼修讓老舊城脫胎換骨

週末晚上,白城市鶴鳴湖畔的大型激光噴泉隨著音樂節奏翩然起舞,那一柱柱五光十色變幻著美妙身姿的水,就是城市“海綿體”平日回收、淨化過的雨水。

在全力構建“海綿內膽”,讓城市能夠自由“深呼吸”的同時,白城市老城區改造也進行得轟轟烈烈。

“銀行貸、社會融、財政擠,我們多措並舉,籌集老城區綜合改造資金68億元,相當於過去幾十年城市建設投資總和,緊鑼密鼓地實施了16類469項工程。”白城市市長李明偉說。

違章建築的拆除,為老城區“舊貌換新顏”順利推進鋪平了道路。在拆違基礎上,白城市建設地下管廊28公里,主要路面上空的電力線和網線實現全部入廊,同時改造老舊小區172個、道路48條、公園廣場6個……整體改造範圍38平方公里,佔建城區面積的近90%。

“從空中到地表到地下,這次改造,立體式、全方位!”改造之初,洮北區教育小區居民張惠榮天天領著一幫居民盯著施工隊,“就怕瞎改”。如今,漫步在煥然一新的小區裡,她樂得合不攏嘴:“小區變花園、老城變新城,心情別提多舒暢了!”

“老百姓的滿意,就是‘海綿城市+老城改造’的終極目標。”白城市委書記龐慶波表示,要讓昔日老舊的“風沙之城”徹底脫胎換骨,變成既有海綿內涵又有美麗顏值,既有“裡子”又有“面子”的綠色生態新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