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的張擇端所作。該畫屬於國寶級的珍貴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中,“清明”二字,和清明節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為了奉承和誇讚宋徽宗趙佶,取“盛世清明”之意;“上河”是指都城的汴河, 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開封。整個畫卷全長528.7釐米 ,寬24.8釐米,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描繪出北宋東京城的繁華盛景。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清明上河圖

全圖大氣磅礴,琳琅滿目、恢宏逼真、商賈林立、車馬喧囂、貨攤鋪街、人聲鼎沸……,折射出了北宋的經濟繁榮之勢。作為上承唐朝和五代,下啟元朝和明朝的時期,宋朝屬於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屬於華夏文明的璀璨奪目期。

中國現代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在《宋史職官志考正》中這樣評價: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接下來,我們先從《清明上河圖》中瞭解北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

一、農業發展狀況

北宋時期,隨著耕犁、灌溉等技術的更新,農業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糧食產量也大幅增長。當時,國家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億以上,耕地面積也在七億畝以上。

在現今出土的許多北宋墓葬中,往往都能挖掘出成套旳鐵製農具,例如犁、耬、刀、耙、鋤、鐮等。據此不難發現,北宋的農民已經充分掌握了農耕技術,對耕作的程序也有了更多細化,使單產迅速提高。

占城稻原產於中南半島,是一種高產、早熟和耐旱的稻種。從北宋開始,占城稻被傳入了我國福建沿海一帶,並且迅速在江南地區得到推廣,使宋朝的水稻由一年一熟變成了一年兩熟,進一步增加了糧食的產量。

而且,北宋推行的是租佃制,其最大特點就是減輕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提高了耕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常情況下,北宋的米畝產量可以平均到二石左右,江南地區甚至可以達到畝產米三石乃至四石的水平,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關於這一點,在《清明上河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隨處可見的酒肆和飯館,以及城郊部分的農耕景象,就是對北宋農業發展水平的一個縮影。

除此以外,北宋的各種經濟作物種植也非常廣泛,比如茶樹、水果、棉花、蔗糖的產量也越來越多。這些,自然都是北宋農業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

二、商業發展狀況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清明上河圖

從圖中不難看出,汴河兩岸熙熙攘攘,接踵摩肩,茶樓、酒肆、飯館、妓院等遍及各處,充分反映出了北宋的商業發展水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

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自趙匡胤立國以來,北宋就確立了“重農不抑商”的政策,在積極發展農業的同時,朝廷鼓勵商業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北宋的商業發展水平遠超過當時世界的其他國家,是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以都城東京為例,已經超過了百萬的人口規模,各類商業模式不斷出現。

但是,從唐朝起就開始的夜間禁令制度,在北宋建國初年依然被延續使用。隨著商業的不斷髮展,太祖皇帝趙匡胤終於下旨,由

“京夜市宜令禁斷”“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自此以後,東京城的商人終於不用再擔心夜間的宵禁限制了,基本上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進行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歷來的重農抑商政策,使得商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在“士農工商”中排在最末,一直都沒有什麼政治和社會地位。

在漢朝初年,朝廷規定“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到了唐朝以後,朝廷規定“工商雜類不得與士為伍”;等到了北宋以後,逐漸放鬆對商人及其後代的壓制,規定“有奇才異行者應試”,准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實現身份由“商人”向“士族”的轉變。

最突出的一點,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不僅為百姓提供了安居樂業的環境,更為朝廷增加了財稅收入。據《宋史·食貨志》記載:

凡州縣皆置務,關鎮亦或有之,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行者齎貨,謂之“過稅”,每千錢一百算二十;若有居者居於市鬻,謂之“住稅”,每千錢一百算三十。

不難看出,北宋的商稅主要分為過稅住稅,稅率分別是2%和3%。以當時北宋的商業繁榮程度來看,這筆稅收必然會非常巨大,可以極大地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三、交通業發展狀況

在北宋的交通工具中,畜力是使用最頻繁的一種,包括牛、馬、驢、騾子、駱駝等。由於國家嚴重缺馬,因而除了軍隊和官府以外,民間的農耕和交通都以牛、驢和騾子等為主。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水滸傳劇照

說一句題外話,看《水滸傳》的時候,經常會見到梁山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且吃的都是牛肉。武松的口頭禪就是“切二斤牛肉,來一罈好酒”,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為,宋朝嚴禁擅自殺牛,據《宋刑統》記載:

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雖然在北宋的交通業中,畜力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但是,船運才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種方式。

東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發達的城市,從《清明上河圖》亦不難看出,汴河的碼頭來來往往和絡繹不絕的船隻,充分展現出了北宋交通業的發達。

東京的船運主要依靠四大漕河,分別是汴河、黃河、廣濟河和惠民河。其中,汴河自西流入東京,之後向南匯入淮河,歷來就是東京城的生命線。它主要負責聯通淮南、江浙、湖廣和四川等地的軍隊與物資運輸,據《宋大詔令》記載:

國家建都河汴,仰給江淮,歲漕資糧,溢於漢唐。

由於北宋奉行“守內虛外”的國策,在對外示弱的同時,卻對於國內管控嚴格。因此,無論是出於軍事目的、政治目的還是經濟目的,北宋朝廷都非常重視船運的發展。

受此影響,北宋的造船技術也非常先進,造船規模非常龐大。不過,朝廷不允許個體私自造船,只能由官府設立的船廠進行造船,還專門設置了監官進行管理。

北宋的造船數量非常大,僅在東京周邊就有數量不少的船廠。全國一年大約能造出三千艘各類船隻,而且還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和助力帆等,極大地提高了航速和安全性。

後來,蒙古人從1235年開始大舉南侵,直到1273年才攻破樊城和襄陽,進而威逼到臨安。以蒙古鐵騎的戰力,遲遲沒有打過長江以南,就是因為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大的交通網絡和造船技術。

四、海外貿易發展狀況

客觀的講,中國歷史上北宋朝是對海外貿易最重視、最積極的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還是我國彰顯自己海洋文明的時代。

當時,朝廷專門設立了“市舶司”進行海外貿易的管理,依託著自己超強的經濟實力和造船技術,北宋的商船頻繁往返於日本、朝鮮、南洋群島、印度等國,甚至還遠赴阿拉伯半島和非洲。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海外貿易圖

通過長期而不間斷的海外貿易,使得廣州港和泉州港成為最繁忙的國際港口,也給北宋朝廷帶來了極其豐厚的收入。

北宋使用金、銀、銅、茶葉、絲綢和瓷器等物,通過海外貿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貨物。比如,香料、象牙、琥珀、珠寶、犀角、珊瑚、玳瑁、瑪瑙、蕃布、蘇木……。而其中,進口數量最多的貨物應當首推香料

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家名為“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店鋪,就屬於頂級的香料店,售賣各類高檔的香料。不過,由於價格高端,這裡不是勞苦大眾的消費場所,主要針對上層貴族和商賈鉅富這些小眾人群。

隨著海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北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進口方面講,隨著國外商品的湧入,對國內的貨物生產和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引入硫磺後,促使朝廷對於原先的火藥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增強了軍事實力。

從出口方面講,海外貿易刺激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由於北宋在海外貿易中,主要以輸出瓷器和絲織品為主,這樣一來,關於瓷器的製作和絲綢的織造就非常繁榮,直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五、手工業發展狀況

由於受到農業、商業、交通業和海外貿易的積極影響,北宋的手工業發展勢頭非常喜人。

以紡織業為例,在北宋元祐初年,全國的絲織產量大約在兩千五百萬匹左右,而唐代絲織產量的最高峰出現在唐玄宗開元盛世期間,那時的峰值是七百五十萬匹左右。兩個數值相差了三倍多,充分反映出北宋的手工業水平和實力。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宋汝窯

在我國陶瓷史上,宋代的瓷窯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地位,主要以汝窯、鈞窯定窯等為主。其中,一部分是官窯,而更多的卻是民窯,產地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這些陶瓷器,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外,還要供應海外貿易。

礦冶業在北宋的手工業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突出表現在規模產量的擴大和工藝技術的進步。

由於商業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北宋對於金、銀、銅、鐵、煤等礦物的需求猛增。據《宋會要輯稿》記載:

信州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

面對北宋時“重文輕武”的局面,文化空前繁榮盛行,自唐代就發明的雕板印刷術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於是,活字印刷術出現了,被廣泛用來刻印書籍。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活字印刷術

與此同時,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相輔相成作用,使得北宋的紙張種類甚多,比如宣州的慄紙、溫州的蠲紙、餘杭的藤紙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品種。

在官營和私營的各類手工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和地位也水漲船高。

這種情形,在《清明上河圖》中表現得很明顯,私營作坊使用民間工匠,他們領取銀米作為酬勞;官營作坊使用官府工匠,或者從軍隊調來軍匠。這些情況表明,北宋的工匠藝人所受的人身束縛,已經出現了鬆弛跡象。

六、文化業發展狀況

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無疑,此話在北宋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因為經濟的發達和社會的富足,東京的大街小巷都是酒肆、茶坊、妓院等各色的娛樂和消費行業。

由於北宋統治者尊崇儒學,對於士族和文人的優渥政策,使得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很突出。

而為了吸引這些優質人群前來消費,所有的酒肆、茶坊,甚至是妓院都開始附庸風雅,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氛圍。受此影響,色藝雙絕的各類藝人或文人紛紛湧現,比如聞名後世的李師師。

在《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說書的、唱曲的、雜耍的、演戲的、算命的等不同類型人物。可見,由於其文化業的發達程度,造就了一大批據此為生的人群。

在聲名顯赫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韓愈和柳宗元以外,其餘六個均是北宋人。

在北宋文化中主要流行詞賦,它不同於唐詩,而更側重引經據典,以理見長。宋詞往往把散文的章法也融入其中,顯得更加委婉精深,達到了極高的文學水平。

北宋還湧現了許多的書法家,比如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為首的“文筆四大家”。另外,宋徽宗本人雖然當皇帝不成功,但卻能取眾人所長,獨具匠心地創造出了“瘦金體”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瘦金體

除了書法以外,北宋的成名畫家也非常多,比如范寬、燕文貴、李公麟、米芾、米友仁等。而《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者張擇端,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以上,是北宋在社會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如果用璀璨奪目來形容,也不會覺得太過誇張。不過,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由於北宋的政治開明,除了直言進諫以外,文人和諫官還喜歡利用自己的方式向皇帝表述民情和婉言勸諫。比如,在王安石推行變法之時,由於力度過大而導致了各地的民怨。鄭俠繪製一副《流民圖》呈遞給了宋神宗,希望中止王安石的變法。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城的實情而並非實景,定是他看到了北宋社會表面繁華的背後,浮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隱患和危機。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北宋版圖

那麼,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隱患和危機呢?

一、全不設防的東京城

東京城內外,大致應該有120個坊。按照北宋律例,每一坊須設立一座望火樓和一隊巡邏兵。在畫面中,的確有一座望火樓,但已被改造成了休憩用的涼亭。而在望火樓的周圍,也沒有看見任何巡邏兵。

拱衛內城的土牆已經被多年的雨水沖刷,上面雜草叢生,幾乎沒有太大的防禦作用。而且,城樓上面不見一個士兵,城門大開而門口卻沒有士兵站崗,更沒有人對來來往往的人流進行盤查。

二、糧食供應出現危機

畫面中船運業發達,大量的官船和私船都停泊在港口。但仔細觀察後發現,本應該運糧或運兵的官船,上面裝的卻都是花石綱;而本應該運送普通貨物的私船,上面裝的卻都是糧食。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宋徽宗

看來,由於宋徽宗大量徵調官船去運送花石綱,而使得東京城乃至北方的糧食供應出現了緊缺。一些貪利的商人開始乘虛而入,漸漸把持住了糧食的交易,操控了糧食的價格。

三、冗官冗員之下更加怠政

畫面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朝廷官吏,而且個個不緊不慢,相當的悠閒。比如,在城門口附近的一座衙署,零散閒坐著幾個兵卒,一邊擺放著公文箱。很明顯,本應該清早辦公的衙門官員,直到晌午還未到來。這不僅僅是冗官冗員,更是明目張膽的怠政和不作為。

四、鋪天蓋地的茶館酒肆

從圖中不難發現,東京隨處都有酒館,而且飲酒之人甚多。除了平民百姓外,居然還有許多的士兵,一個個都喝得東倒西歪。

在那個強敵環伺而異常兇險的年代,北宋朝廷竟然毫無顧慮,繼續任由軍心渙散,毫無憂患和抗敵意識。

圖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驚馬鬧市、消防缺失、官員爭道、船橋碰撞、商賈侵街……。

張擇端一定是看出了這些巨大的隱患,因而利用繪製《清明上河圖》的機會,向宋徽宗提出進諫。畫作完成後,張擇端就把這幅畫呈遞給了宋徽宗。他認為無需多言,以宋徽宗的聰明才智和繪畫功底,必然能夠讀出自己的良苦用心。可惜,張擇端高估了這個被皇位耽誤了的藝術家趙佶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雙龍小印

宋徽宗看到《清明上河圖》後,只對張擇端的高超技藝嘖嘖稱讚,只對展現出的繁榮景象沾沾自喜,卻唯獨沒有讀出張擇端的良苦用心,沒有發現畫作中隱隱的社會危機。然後,宋徽宗在得意洋洋地蓋上了自己的“雙龍小印”後,就又去忙其他文藝工作去了。

《清明上河圖》:北宋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背後卻暗藏巨大的危機

靖康之亂

果不其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北宋就發生了“靖康之亂”,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代帝王都被金兵俘掠,北宋也至此滅亡。

文史不假:原創不易,歡迎關注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