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為什麼要背古詩?

為了考試?為了學好語文?為了漲知識?為了讓孩子從小出口成章?

我們不如分兩部分來說,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多讀詩多背詩,增加對韻律的薰陶,同樣像背歌謠一樣背誦古詩詞,當然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但對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臨近小學的孩子,小學生必背誦古詩70+80首,一定是躲不過去的學習任務。

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背詩的同時理解古文,學會文字中排列的意義,同樣是閱讀理解和文言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


古詩可以用磨耳朵的方式來背誦嗎?

記得孩子最早接觸古文是在他兩三歲的時候,自己剛剛開始接觸《三字經》《千字文》,還在自己先學會再來教孩子的打算中。


偶然間讓他聽到了一段吟誦版本的《百家姓》。

吟誦中特意拖長的曲調和百家姓4句一重複的節奏規律一下,抓住了孩子好奇的小耳朵。


那一段時間裡,他每天自己抓著播放器來聽,不知不覺就能把篇幅不短的《百家姓》從頭到尾一口氣背誦下來了。


但是當興趣過後,再不過多久,這些有韻律的詞彙馬上就忘一乾二淨。


經常都說孩子,越小背詩越好記,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大腦的特性就是運用聽覺記憶和視覺記憶互相作用,對所有的信息都100%的吸收。

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但古詩詞並不是想說話一樣,時時刻刻都能用得上的技能。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堅持,不斷的複習,背的越快可能也忘得越快。


尤其是光光不懂內容解釋只是記住字音的單純背誦。


都說古詩好,光聽不懂意思,古詩哪裡好?

一首詩雖然只是短短几十個字的組合,如果只是把詩當成背誦的結果。

沒有真正領會到詩人寫作的目的,寫作時候想抒發的情感,沒辦法想象寫詩人當時的歷史環境。

這樣硬生生的背一首詩,跟對牛彈琴又有什麼差別呢?


想了解一首詩,就必須要懂得:


詩人是誰?

為什麼寫這首詩?

詩裡寫的都是些什麼?

這首詩憑什麼被人傳頌千年?


拿我和孩子背誦《登鸛雀樓》來舉例。

估計,這首是除了《靜夜思》之外,最容易被人脫口而出的唐詩之一。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要是把這首詩翻譯成大白話,其實意思非常好理解。


那日我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一絆著遠山落下去了,流經樓下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向東流向大海。

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因為之前讀過聲律啟蒙的緣故,對詩詞中的一些對仗詞語總是特別敏感。

白日對著黃河,依山盡對應入海流。

天上白天的太陽對應地下黃河滔滔的河水,第1句裡就把視野遠望開闊無垠的情景展現出來。

你看著太陽慢慢的靠著山,就要落下去了。視線慢慢往下奔騰的黃河水,滔滔不絕的流向遠方。

山川對應河流,又是一組高山對流水的對比。


古代時候,多是木頭的房屋。並不像我們現在隨處都可以建起高樓大廈。

一座建在山上的高樓,就是古人憑高遠望,能矗立的最高點。


如果只是普通的人來寫登樓,能寫的不過是這座樓有多高,今天到這兒來看到這雄偉的高樓,我心裡有多高興。


而王之渙的這首詩,開篇兩句就是一個對比強烈,像是一副展開的山水畫一樣,短短兩句就把景物盡收眼底。


是寫景還是抒情?還是僅此留念,到此一遊?


真正厲害的就是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是想要。窮在這兒不是窮苦,而是到盡頭沒有界限的意思。

千里目的感覺,像是目光要投射到千里之外,想要得到更多,想要看的更多。


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自然就會要不斷的登高遠望,不斷的向上攀爬才行。


短短兩句收尾就把詩歌的意境拔高了一大截。


試試換個字會怎麼樣?

這首詩對大人來說簡直是脫口而出沒有一點難度。


但是當孩子第1次背到這首詩時,當然不可能一下都全部記住。


正是陪他在背這首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引導他記住詩詞的好辦法。


往往詩歌的第1句或者頭兩個字是最容易被記住的。

在孩子只是聽懂了詩的意思要背的時候,剛一句冒出來——白日,後面就卡住了。


我並不急著,一句一句的重複讓他跟讀背誦,而是先用白話的解釋,讓他自己想起來後面會接的詩會是什麼。


白日,是太陽。詩的第一句形容太陽靠著山,慢慢的落到了山的後面。

聽到落到了山的後面,孩子想出了詩句裡的山盡,一時間還是不知道中間那個字該連什麼?


我於是再啟發他,太陽靠著這座山,慢慢慢慢的落下去,中間用什麼字才好呢?


孩子想了一會兒,找了一個字,沿。白日沿山盡?


我回答說,意思是對了,山就像一個大斜坡一樣,太陽沿著這個山落下去。可是如果用這個沿字,你不覺得太陽像是玩滑滑梯一樣,被人推了一把呲溜的就就滑下去了嗎?

哪裡還有什麼慢慢落下去的美感?


所以詩人找的字是依,聲律啟蒙裡就有一句————桃灼灼,柳依依,楊柳依依在形容柳枝輕柔擺動的樣子。

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依,也有依傍,靠著的意思。形容太陽慢慢的,慢慢跟著這個山勢,緩緩的落下去。


記住了白日依山盡,就很容易對應起白日對黃河。

山對海,孩子馬上就能想起黃河入海流。

放到最後兩句,我也同樣找了兩個字讓他加深印象。

我也讓他想想,欲窮千里目,這個窮能不能換成其他字呢?

欲看,慾望,欲求,似乎換了哪個字,都達不到,欲窮千里目這種感覺。


同樣的和欲這個字相對,下一句的更上一層樓的更,還能用哪個字來描寫呢?

再,多,還,好像也都不合適。


所以這首詩,妙就妙在,短短的一首五言絕句,每一個字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換任何一個字,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

當然也就沒法如此讓人印象深刻。


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像搭樓梯一樣。

好記得直接記住,不好記的句子,用解釋說明引導孩子想出來,他馬上就可以憑著自己的記憶和理解,深深的記住詩的意思和每句話。

這樣一首詩就背好了。


對孩子來說,只要這個東西能吸引到他,學習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何況古詩的樂趣還遠遠不止這些。

讓孩子背那那麼久的古詩詞,沒有做到這幾點都是在做無用功


古詩中的門道多得多,文章一篇說不完,期待你下次再來看。

下一篇說說,古詩裡更多好玩的門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