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莊子《齊物論》2:生命如快馬奔馳,人們卻在矇昧中走向終點

上篇文章,我們一起讀了莊子《齊物論》“南郭隱機悟天籟”的故事。

對於天籟,我做了自己的全新解讀。“夫吹萬不同”,以往的解讀都在強調,“吹萬”,是風吹萬竅,其聲音各不相同。我認為這樣的解讀,無法體現“天籟”與“地籟”之間本質的區別。

因此,我把該句斷句為,“夫吹,萬不同”。如此,所謂天籟,就是指天地萬物的演奏方式都各不相同,並非只有風吹竅孔的聲音。而天地萬物不同的演奏方式,取自於萬物自身的特性所以“怒者其誰邪?”,不像地籟,怒者,風也;而天籟,你都不知道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下面,我們繼續讀《齊物論》後面的內容。

細讀莊子《齊物論》2:生命如快馬奔馳,人們卻在矇昧中走向終點

01

大智慧的人,率性虛淡,廣博安詳;小聰明的人,性靈固執,瑣細褊狹。
詮理大言,猶如大火燎原,清蕩無遺;淺薄小言,滯於競辯,徒有詞費,無益教方。

前面說了天籟,所謂天籟,來自天地萬物本然的自性。所以,不能齊物者,不能聞天籟。天地萬物,本來齊也。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不能齊物者,人也。於是,莊子就寫到了人。

莊子在《逍遙遊》裡,就寫到了大知與小知,說“小知不及大知”。小知者,如斥鴳者也;大知者,如鯤鵬者也。這裡說大知與小知,是說人在認識上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從而,所說的話也有各自不同的層次。

說齊物,先說人的差異,而這差異是怎麼造成的呢?

人在睡覺的時候,魂遊天外;醒來的時候,靈魂主宰身體。

當與外境接觸時,人會感知世界,形成自我認知,於是每日裡逐心鬥智,上演人生百態。
有的人自由散漫,有的人心機深沉,有的人謹小慎微。
遇到小恐懼時惴惴不安,遇到大的恐懼時失魂落魄。

就是說,人的身體由精神控制,只要與外境或外物接觸,就會自然產生自我的認知。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人一旦與外境接觸,就會自然形成是非的觀念,如駑上機括,一觸即發。
一旦是非觀念形成,人就會像立下誓盟一樣堅守,好像戰士守衛勝利的成果;
要去除這些是非觀念,就如秋冬以其肅殺,只能讓他日漸消亡;
必須不斷重複所做的這些,不讓是非之妄心捲土重來;
閉塞耳目,就如用繩索將其束縛,是非之妄心慢慢就會老而衰敗。


若已接近心如死灰,就不要再讓死灰復燃。

關於這一部分的解讀,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爭議。我看到比較常見的解讀,是說人與人之間相互爭辯的。還有種說法,認為這是人從生到死的一生。對於這樣的解讀,我看了覺得迷惑,搞不清楚莊子要說的是什麼。

我反覆思考後,做了上述的解讀。一是承接前文,說人與外境接觸,是如何逐步形成自我認知的;二是呼應“南郭隱機”故事裡的心如死灰,人如果要達到心如死灰的境界,就需要不斷去磨殺人與外境接觸時形成的自我是非觀念。

人有喜、怒、哀、樂,還有憂慮、感嘆、後悔、恐懼,又有輕浮、縱逸、狂放、裝模作樣,這種種的情緒和心態。
音樂產生於虛空的樂器,朝菌由地氣蒸發而生成。
但這些情緒和心態日夜交替,日復一日,人們卻不知他們從何萌生。

罷了,罷了。
如果早晚能得知這些情緒來自哪裡,也就明白他們產生的根由了。

大部分人都是迷茫地活著,喜怒哀樂,顛倒眾生,卻從來不考慮這些產生的根由。或許只要稍微追究一下,就能明白吧。

細讀莊子《齊物論》2:生命如快馬奔馳,人們卻在矇昧中走向終點

02

沒有我的對應面,就沒有我;同樣,如果沒有我,我的對應面也就無從顯現。
這樣的認識是接近於道的,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何驅使。
彷彿有一個“真宰”主使這一切,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
真宰的行動是能夠驗證的,雖看不到其形體,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形跡。

都說莊子寫故事厲害,讀莊子的《齊物論》,才能領會莊子在闡理上的厲害。

老子在《道德經》裡寫: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並不容易領會其中的真義。莊子則直擊問題的本質:有,是萬物與我的對應;無,是無我時萬物的無從顯現。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存在。

而萬物會有一個主宰存在嗎?好像有一個主宰在起作用,但卻找不到他的形跡。

人的身體有眾多的骨節、眼耳口鼻等九竅、心肺肝腎等六髒,這些全都齊備地存在於我的身體,但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
你對它們都同樣喜歡嗎?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的偏愛?
還是說,他們都是臣妾似的僕屬?如果是臣妾似的僕屬,是不是就不足以相互治理了?還是說,他們輪流為君為臣呢?
真的有“真君”存在嗎?其實,無論尋求到“真君”與否,都不會對其自然本性有什麼增益和損壞。

這就好比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是平等的嗎?他們會有一個主宰嗎?如果沒有主宰,我們的身體是如何和諧統一的?如果有主宰,就有君有臣,誰是君?誰又是臣呢?

真的有主宰,抑或是沒有呢?而有或沒有,找到或找不到,其實並沒有任何的影響。你見或不見,道都在那裡,不增不減。

人一旦稟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直到生命的盡頭。
無論人們跟外境對立、或順應,生命都如快馬奔馳,奔向終點,無法阻止,這不是很可悲嗎!
人們終其一生,四處奔忙,卻看不到他們成功的希望,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
人們認為這樣忙碌就會精神永存,但這有什麼用?
當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隨之消亡,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
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還是隻有我一人迷昧無知,難道世人還有不迷昧無知的嗎?

而人活著,大多數人則是矇昧無知的,從生下來開始,就陷入自我的認知當中,無法自拔。生命卻如快馬奔馳,無法阻止,人們也在奔忙與困頓當中走上生命的盡頭。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莊子看到了人們的可悲,而眾人卻並不自知。

我在想,這究竟是世人的悲哀?還是莊子的悲哀?

細讀莊子《齊物論》2:生命如快馬奔馳,人們卻在矇昧中走向終點

03

若根據個人的成見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誰能沒有標準呢?
難道必須是懂得事物變化更替之理的智者,才有判斷是非的標準嗎?


愚蠢的人也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心中未有成見就先有是非,就好像今日去越國而昨日就到了那樣可笑。
此種人是把無有當做有。
以無有當做有,雖然神明像大禹,尚且不能理解,我又能怎樣呢?

這個世界真的有一個真理存在嗎?人們都以這個真理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嗎?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成見作為自己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這正是這個世界荒謬和奇妙的所在。

所以,我曾寫過,每個人不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這個世界就是自己的成見,但人人又都認為,自己的成見就是唯一的那個真理。

細讀莊子《齊物論》2:生命如快馬奔馳,人們卻在矇昧中走向終點

04

我為什麼要細讀《莊子》?

經典需要細讀,特別是《道德經》、《莊子》,所以,我會在一段時間內詳細解讀這兩本書。

有很多《道德經》、《莊子》的解讀,我為什麼還要寫?

我也讀很多《道德經》、《莊子》的解讀,實際上,對於這些經典來說,只讀解讀是不夠的,經典必須還得回到經典的原文上。

很多解讀其實都寫得非常好,但當我讀原文時,總覺得所有的解讀都有所失,而且也會有一些自己的領悟,所以,就希望把自己的一些領會也寫下來,對自己而言,是一份讀書思考的記錄,或許也可以給其他人帶來一些啟發。

其實,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我要寫屬於自己的解讀時,我才會更仔細、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經典的每一字、每一句的深刻含義,這樣來讀書,我會獲得最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