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01

“妈妈不会给我买漂亮的裙子

但会给我买很多的书”


“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的这句话,也说出了阿卯的童年心声。在她的记忆里,“妈妈不会给我买漂亮的裙子,但会给我买很多的书“。


因为是独生子女,书,成了她小时候最亲密的玩伴。自己的书看完了,她还啃妈妈上函授课用的语文课本。她从小作文就好,妈妈经常跟人“夸耀”:“那是因为我从小给她看了很多书。”


但真正阅读带来的“启蒙”,是高二那年暑假,她报名浙大的夏令营,老师是杨振宁的同声翻译。


夏令营里来自全国的孩子,成绩好,知识面广,喜欢跳舞,上课时会把脚翘在桌子上,课外阅读石康的青春三部曲。阿卯第一次感到自卑,“原来我看到的世界,那么渺小。”


她也去找来石康的小说读,感觉打开了另一扇门,“对我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个冲击。人生也可以晃晃悠悠,劳而无获。”


大学,她选择了法语文学方向。读到毛姆的《刀锋》,又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恍惚了三天。她回忆那四年,“像困兽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很挣扎,很痛苦,只能一点点自我消化,很分裂的一个过程。”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刀锋》让阿卯开始思考,自己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


她一度泡在高校聊天室,模仿石康和毛姆笔下的人物说话。一天,一个男生找她私聊,好言相劝:“兄弟,这么拽不好。”对方把她当男生了,她反而觉得对方是个正直、心地纯良的人。不打不相识,他们成了恋人、夫妻。


毕业工作,她一个人在上海,没有朋友,那段孤独期,全靠书支撑。书,总是在每个阶段陪伴她、指引她,甚至逼问她,去追寻一些问题的本质和答案,让她在“上班下班,做菜洗碗”中,获得慰藉,也帮她度过至暗时刻。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一次住院,她带了本是枝裕和的《宛如走路的速度》,夜里十点,读到书中一首诗:“哗啦啦/发出悦耳的声音/今天也来挤牛奶/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那份力量,让她记忆至今。


在车站候车,她会读秋色连波的小说《寥寥中年事》,“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中年人的鸡飞狗跳,又让她不禁莞尔。


当了妈妈之后,书,自然又成了她和孩子之间连接的纽带。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02

“自己不看书,买再多书给孩子

也没有意义”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阿卯觉得现在大家谈论“亲子阅读”,太刻意,目的性太强,“其实只要家里有阅读的氛围,父母爱读书,孩子自然而然会喜欢阅读,就是这么神奇的事情。大人自己不看书,买再多书给孩子,也没有意义。


阿卯家里的书,四处堆放,孩子从小东摸摸,西摸摸,很自然有一天就拿起来看了。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女儿和儿子的阅读兴趣完全不同,女儿喜欢故事,儿子喜欢看科技、军事、交通工具类的书,一个是沟通型,一个索取型,一个是“妈妈,你要听好啊”,一个是“妈妈,你给我讲讲”。


他们如此不同,相差四岁,却可以同时看一本书,两人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地下水下》,从两面同时翻阅,分头探索“地下世界”和“水下世界”。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经常有妈妈向阿卯开书单,求教几岁年龄适合看什么书?


“不要设条条框框,确实有适合的年龄层次,但不是绝对的。”阿卯觉得阅读不是一件刻板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去阅读,就能从一本书中吸收他能吸收的部分,我们看不到而已。”


不过,阿卯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方法”,比如“诱惑”


最近,阿卯在读《小妇人》,女儿看妈妈读得津津有味,也要看。她就给女儿买来一本青少年版。女儿看完不过瘾,因为有删减,终于有天憋不住了:“妈妈,我想看看你那本。”


四大名著也不例外。一次买书,附送了四大名著的小册子。女儿翻完,对《三国演义》尤其感兴趣,看了不下十几遍。最后,恳求妈妈:“我想看看完整的版本,能不能给我买一本?”


这些,都是阿卯故意给孩子的阅读诱惑,“先丢一点小小的甜头给她,她有兴趣,会主动要求,我想看这本书。”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阿卯经常看到一些妈妈晒自己孩子一个月读了几十本、上百本书,大多是绘本。


她觉得阅读不能用数字衡量,她会给孩子营造“书荒状态”,去精读、重读一本书,

“一本书孩子其实可以看好多遍的,选项多,不代表选择多。”


03

“侬晓得伐?

咋回事儿啊?

Do you konw?”


阿卯和孩子还有一种特殊的读书方式——用戏剧玩。


比如学古诗。


对孩子而言,古诗是比较枯燥的,因为古人的语言、生活的时代,都离孩子太遥远了。怎么把古诗变得好玩一点呢?她试着把古诗和戏剧结合在一起。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经阿卯故事新编,像是邀请好朋友来家里过生日一样。


李清照的《如梦令》,也能改编。女儿演李清照,阿卯亲自演丫鬟,弟弟饰演窗帘。一句“知否,知否?”,被他们演绎成上海话、东北话等方言版,还有英语版,

“侬晓得伐?咋回事儿啊?Do you konw?”说完全家人笑趴在地板上,所以两个孩子特别喜欢学古诗。


除了读书,碰到孩子不好好刷牙,阿卯也会借戏剧一臂之力。


她排了一部“口腔微剧场”,“漱口水,我们变成胖子了。牙刷在嘴里,出门,左拐,再右拐。”孩子一听,马上拿起牙刷,乖乖刷了起来。


戏剧,已经成为阿卯和孩子在生活中“屡试不爽”的沟通技巧,“和孩子直接沟通,往往是无效的,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看书、玩、演,反而他们更听得进去你在说什么。


甚至连每个妈妈都束手无策的那个“天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

阿卯也可以借助绘本和戏剧,迎刃而解。


为了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她专门写了一个绘本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玩“生孩子”。道具,是一张被子。


她把被子当作子宫,让孩子钻进去,一个人在外面,演接产护士。俩孩子轮流“生”,一会儿生男孩,一会儿生女孩。嘻嘻哈哈,在玩的过程,孩子们也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


游戏结束后,女儿送给她一幅画,“我身上有两道剖腹产的伤痕,还有一个特别费颜料的爱心。”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和阅读一样,阿卯觉得没必要将戏剧看得“太复杂”,“戏剧,就是玩,就是日常。只需要一些童心和想象力,生活就会多很多乐趣。”


04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阿卯戏称自己是“老不点大视界”,“妈妈也是有童心的。”


认识小不点,也是因为一次采访,她采访完小不点妈妈Forrina,第一次走进小不点的剧场,看的是《钢琴解剖课》。当Will弹奏贝多芬的《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她眼泪差点掉下来,“很久没有被这样感动过了,一直在忙碌、麻木地生活,没想到会因为一个儿童剧感动。”


后来,她开始带孩子一起看剧。


女儿看完《大浪之舞》,走出剧场,脸上挂着喜悦,内心像是被幸福装得满满的。回到家,找出积木,绑在脚上面,开始学剧中人物跳踢踏舞。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女儿自制的踢踏舞鞋


“她不会跟你说,妈妈我很喜欢,但她会在生活中不经意表现出来。”阿卯觉得,女儿是真正看进去了,看懂了。


弟弟第一次进剧场,看的是《大脚小小鸟》,看了一半,非要出来,怕黑。后来看了《那么远,这么高!》,演出结束,他跑来说:“妈妈,我看懂了!”就像宣告自己长大了一样。


《蒸汽时代》里的两个修理工爷爷,一个阿呆,一个阿瓜,阿卯觉得简直就是生活里的姐弟俩,“每天上演各种恶作剧。”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两个孩子在家致敬涂鸦博士


让阿卯最感动的一场,是带着妈妈、女儿一起看《妈妈的歌》。


阿卯的妈妈是美术老师,头一次看儿童剧,女儿一刻不停地跟外婆解释,亲子微剧场的各项剧场礼仪。外婆一开始坐不住,一直催促,“走啦,这没什么好看的。”


看到一半,忍不住赞叹:“这个画面,这个场景,真的好美啊。”再后面,话都不讲了,完全看进去了。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阿卯的老公自称“直男”,写过一篇《一个三十六岁直男的育儿观》,他经常打趣道,“你们看的剧,我看不懂。”


戏剧不需要门槛。”她告诉老公,其实他已经参与到戏剧中去了,“你每天跟孩子沟通、玩闹,也是在’玩戏剧’啊。”


阿卯很认同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观点,我们的生活,就是戏剧。我们的身体,日常的小物件,都是我们的道具。生活,就是一部剧,无需刻意表演,生活中穿插了各种好玩的事。


“站在一个妈妈角度,我觉得,

戏剧不等于艺术,戏剧等同于日常。”阿卯说。


读书,看剧,对阿卯而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而这个自我,让她不再感到陌生。


二胎全职妈妈的日常:“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妇女是一坨一坨的”


本文转自:小不点大视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