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說起唐太宗李世民,人們十分的熟悉,他開創的“貞觀之治”為世人津津樂道。

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公元621年5月,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在虎牢關,大敗前來援救洛陽軍閥王世充的河北霸主——夏王竇建德。此戰中,夏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竇建德也當場被擒。裡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王世充在聽說竇建德被活抓之後也選擇了投降。從此,除了南方地區以外,唐朝基本統一了北方。

此時的李世民自以為統一天下的大業已無人可擋,可他的父親卻做了一件錯事——殺了竇建德。

竇建德這個人可謂深孚民心,他這個人十分的重信諾,所以他得到了他的部下和河北百姓的普遍擁戴。竇建德無故被李淵處死可謂激怒了竇建德的舊部,竇建德的舊部紛紛反叛。

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十九日,浩浩蕩蕩的“劉黑闥之亂”拉開了帷幕。叛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了河北的許多城池。此時的李世民認為這不過是一次小小的叛亂,會像之前的叛亂一樣被迅速平叛。但是李世民萬萬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劉黑闥居然在半年之後基本收復了竇建德在河北的領地,此時李世民只好再去河北平叛,李世民以極其高超的軍法,把劉黑闥打得一敗塗地,劉黑闥只好跑到突厥尋求幫助。

本以為“劉黑闥之亂”就此結束,李世民就回到長安繼續原本的生活。可是真不巧,劉黑闥居然帶著突厥的軍隊重新殺了回來,並且又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收回了竇建德的領地。此時的李淵已經認識到李世民無法很好地解決河北的叛亂,最後派太子李建成去平叛河北,河北的叛亂最終平定。

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在此之後,李世民就一直在思考平叛河北失敗的原因。後來他明白了,戰爭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軍隊數量的多少,兵力的大小;而是在於民心。得民心者必定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李世民曾經用武力消滅了竇建德和王世充,但卻無法用單純的武力去消滅已經被河北民眾擁戴的劉黑闥。李世民在“劉黑闥之亂”中並沒有很好地處理河北民心的問題,而是用單純的武力打敗了劉黑闥。只要河北民心向著劉黑闥,李世民就永遠無法擊敗劉黑闥。

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吸取了他在這場失敗戰役的經驗,他的執政理念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分散了相權,有利於皇帝權力的集中。唐太宗時期還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繫,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他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他還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唐太宗在此次戰爭大敗,卻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失敗了,但是卻從中吸收到了更為重要的經驗教訓。在後期他甚至說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在古今中外帝王之中實屬罕見。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