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大家好,我是宏哥,一個自駕遊愛好者,每次自駕出行都是對未知的探索,充滿了無限樂趣,希望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三江閘

在上篇的自駕出行遊記中,我向大家介紹了紹興進入新世紀以後修建的一座非常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曹娥江大閘,成為守護紹興平原新的銅牆鐵壁。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曹娥江大閘

歷史的車輪往回400多年,在同樣一片水域,紹興人修建的另外一起水利工程,在中國水利史上堪比夏之大禹治水、秦之李冰治都江堰,它就是修建於明代的紹興三江閘工程,很多紹興人可能都不熟悉這段歷程,我也是在探索曹娥江大閘過程中,才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如是,好奇心使然,決定去實地探尋一番。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新三江閘

三江閘名字的由來

先來說說三江閘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它的取名主要和它所處的位置有關,這裡是錢塘江、曹娥江、錢清江三條江水交匯處,三江口也因此得名,據說三江口是當時的交通要地,經濟活動興盛,而在三江口建造的閘口,古人也順其自然取名三江閘。這裡位於紹興北斗門鎮,距離紹興市中心15公里,離紹興互通不遠,如果導航找尋還是比較方便的。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三江閘建成最應該感恩的人,是一位四川人

作為明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三江閘,最不應該忘卻的人,應該就是這項工程的建造主持人湯紹恩。根據史料記載,湯公是四川人,明明嘉靖十四年(1535)赴任紹興郡守,而當時正是紹興鬧水患最厲害的時候,他體恤民情,做出決斷,召集民工,歷時不足九個月的較短時間裡,建成防潮蓄水大閘。據說當時建造條件異常艱苦,國庫撥銀盃水車薪,湯公帶頭募捐,親自上陣,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感動了海神,最終修成大閘,從此“旱有蓄,潦有洩,啟閉有則,山會蕭三邑之田去汙萊而成膏壤”,紹蕭平原成了富饒之地。

為了感念他的恩德,紹興人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修建湯公祠奉祀,清康熙和雍正皇帝也分別賜封。所以在紹興,湯公享有“澤被三江”的聲譽。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三江閘代表了當時水利工程建築的最高水平,如今依然發揮餘熱

當我走上三江閘的橋面時,感覺眼前就是一個極其普通樸實的石橋,完全和我腦海中的印象不一樣,後來我回去查了下資料,才對它原始的樣貌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大閘長108米,包含28孔,閘墩和閘牆用大條石砌築,墩側鑿有裝閘板的前後兩道閘槽,閘底有石檻,閘上有石橋,閘內建有“涇漊”“撞塘”“平水”三內閘,備大閘衝潰之御,閘外築石堤400餘丈以扼潮水衝擊,閘旁刻有“水則石”,可以根據水勢潮情啟閉閘門。三江閘代表了古時水閘工程建築的最高水平,據專家說領先世界300年。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上世紀70年代,三江閘因閘外淤沙日積,阻滯宣洩的情況日漸嚴重,隨著出海通道被祝堤封堵,400多年的三江閘終於完成了光榮而沉重的歷史使命。現如今,在它不遠處的新三江閘和曹娥江大閘已經接替而上。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如今的三江閘,雖然看上去顯得比較陳舊,甚至有些破損的情況,但依然還在發揮著橋樑通行的作用,橋石墩給人感覺非常健碩厚重,如果不是橋頭一塊非常不起眼的“浙江省重點保護文物”石碑,你根本就想象不到眼前這座普通樸實的石橋曾經又是何等的輝煌。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寫在後面

三江閘就是紹興人治理水害的一個縮影,在歷史上給予紹興這片土地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守衛一方安寧400多年,即使到了現如今,它還依然發揮著餘熱,方便行人,這也是給我最大震撼的地方。另外,對於它的建造者湯公,在修建大閘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鬥志、決心和智慧,也是讓我覺得最受鼓勵的,這些先賢們的精神財富不應該被忘卻。

紹興一處明代水利工程,四川人主持修建,至今依然發揮餘熱

當然,如今的三江閘,可能是年久失修的原因,有些路欄已經損害,甚至存在安全風險,建議能引起有關方面和人士的重視。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工程,在大閘頭尾,如果現場有一些關於大閘的內容介紹或展示,可能對於遊客來感知這段輝煌歷程更有幫助,更有體驗感。

因為對三江閘瞭解依然不深入,可能有些觀點比較淺,也希望大家能夠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