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謅媚的人。

——蔣方舟

蔣方舟是誰?

她是一位年少成名的少女作家,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12歲和餘秋雨一起接受採訪,2012年清華畢業,就任《新週刊》雜誌的副主編,當年24歲。

但是她在奇葩大會上的演講主題卻是:

我再也不想去討好別人了!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她自曝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所謂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別人開心,不斷去迎合他人的言語。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哪怕那個人你壓根不喜歡。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是身不由己的。

其實從小時候,在某種影響和價值觀的影響下,自己不知不覺的就養成了這種社交習慣和性格特徵。只不過年齡越大,活動的圈子越大,接觸的人越多,這種人格特徵就越明顯。

“討好型”幾乎都是從小養成的

一、不敢拒絕別人,即使自己十分不願意

網友投稿說:

兒子年紀還不大。

所以一些朋友來我家做客時,

便經常會都逗他玩:

“你這麼多玩具啊,送阿姨一件好嗎?”

“叔叔好喜歡這個變形金剛,你送我好嗎?”

兒子一臉捨不得的表情。

這時,叔叔阿姨就會說一句:

“不給我呀?真小氣。”

“摳門,叔叔逗你玩呢。”

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常過來教育孫子:

“做人一定要大方。”

“不要這麼小氣喲!”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幾乎每一個孩子都面對過這樣的調侃,雖然只是鬧著玩,但是如果家長長期教育孩子“一定要大方,沒關係,送給他吧~”。在潛移默化中就孩子會形成一種觀念——拒絕別人就是小氣,哪怕對方提出的要求非常過分。

然而,這種想法是最錯誤的。成年後,面對一些是非對錯的原則性問題,他們也已經失去拒絕的能力 了。

小時候,會被稱作“乖孩子”,長大了,卻只能算個性格不太健全的“老好人”了。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二、想盡辦法讓別人開心,即使自己很累

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我們內心的衝突》 卡倫霍妮

日本的有個老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如果我們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愛,亦或者置身於一群比自己優秀的人當中,我們便會為了取獲他人的關注,而隱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進而利用迎合的方式,去讓他人開心或注意到自己。

有個優秀善良的姑娘,患上了重度抑鬱,精神幾乎崩潰,後來才知道,她其實並不是外人看到的樣子。

她小時候拼命的學習,成績從未掉出過班級前三名,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長大後拼命的賺錢,貼補家用。可是在她口中:“爸媽更喜歡姐姐和弟弟,所以我只能考出比他們都好的成績,多給他們錢,這樣爸媽才能多關注我一點,更喜歡我一點”。

在家庭關係中,她所做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多一點存在感。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到了工作中,她也會優先考慮同事交代自己的工作,哪怕自己的部分還沒有完成,都要加班先把別人交代的事情做好。

人際交往關係中,她從來不遲到,因為害怕自己遲到對方會不開心。她從來不主動的提意見,因為害怕不和別人的心意,更不會去反駁,因為害怕對方會不開心。

漸漸地,因為“討好型人格”,她已經失去了自我,不幸的患上了重度抑鬱。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很喜歡蔣方舟的這句話: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所以,做回自己吧,沒必要刻意的去迎合誰。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是時候做出些改變啦~

幼年時被動的去“求愛”,

那是因為自己處在弱小需要關愛的位置;

可現在大家已經是成年人,

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是時候慢慢找回自己了。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正常人該這樣想:

時間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精力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財物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幫你是情分,不幫才是本分。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不會因為你順從他,就會得到很高的讚譽;

有的時候,你無限放低自己的討好行為只會降低你的價值,讓別人更加的輕賤你,傷害你;

健康的社交應該是雙向的,我們不能虧待每一份熱情,也請不要討好任何冷漠;

當你足夠的優秀,即使你不去順從他,你的需求他們也會滿足,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敬佩你尊重你。

病態的“討好型”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