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2019年,一部《破冰行動》讓懸疑刑偵劇成功接軌年輕觀眾,引發現象級討論。此後,年輕化、改編自真實案件的公安題材成為觀眾追捧的類型,但遺憾的是,此後作品多如過江之鯽,令人印象深刻的寥寥無幾。

如何在新語境下讓偏嚴肅的題材賦予生命力,在創作思維上,契合年輕一代的審美和價值取向成為破圈核心。如今,《破冰行動》導演劉璋牧帶著最新作品《痕跡》站在了這一風口,對嚴肅題材年輕化進行了一次正確的示範。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乍看之下,《痕跡》前期的劇情似乎並沒有同類型《隱秘的角落》那般抓人眼球,也沒有拋出牽動全網,“一起去爬山”這樣的大梗,但隨著劇情逐漸深入,紋身案、爆破案、面膜綁架案、毒奶粉案、直播殺人案......《痕跡》各個單元的劇情故事飽滿、表達流暢,直面現實的批判也尤為尖銳,每幾集都有一個情節的反轉,觀眾像是奔走在無止境的螺旋樓梯上,不到下一秒不知道兇手是誰。

難逃“真香定律”的網友們在社交平臺紛紛發起了“自來水”安利,甚至在大結局之後,開始追問原班人馬拍攝第二季的消息。《痕跡》是如何做到漸入佳境?製作團隊又是如何佈局的?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與劉璋牧導演共同探討了劇作背後的創作痕跡。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彌合了善惡的絕對分離,用治癒和溫暖重拾掌聲

《痕跡》的豆瓣開分爭議較多,五星一星,各自為營。打五星的觀眾大多經過了連夜追劇,而打一分的觀眾則大多是先入為主,看到女主出場就直接棄劇。對於這種極端的追劇現象,劉璋牧認為需要放下偏見,不應帶著情緒觀劇。但對於網友對人設前期的質疑,他也並不迴避,反而直面回應,“男女主角不苟言笑和壓抑感十足的演技狀態恰好契合了角色的定位,劇作需要通過前後的反差描繪出人物的成長曲線。”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劇中,女主是海歸犯罪心理學女博士,市公安局特聘的犯罪心理學顧問,在英國與男主廖巖共同經歷了“雙色玫瑰謀殺案”,也正因為這一奇案,對廖巖一直心存懷疑。外表強悍內心其實非常脆弱,為了掩飾自己的脆弱和內心的敏感,她需要給人“生人勿進”的距離感。而男主作為一個經常跟屍體打交道的人,初期給人的印象自然也是木訥的。

特殊的成長背景讓角色初期帶有一絲“格格不入”的色彩,但劉璋牧並不想把《痕跡》拍成一部端著的、氣質陰暗的作品,“溫暖”和“治癒”才是他想表現的核心主題。“以往懸疑劇要展現出罪惡的人性,往往拍的比較灰暗,而那種帶有溫暖,帶有正能量,偶像氣質的懸疑劇恰恰是沒有的,如何體現出一幫年輕向上、熱血且肩負使命感的警察團隊,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而與此同時,在劉璋牧看來,在人物塑造上,對反面人物的呈現也不應該抱有極端的單向思維,人性總是有複雜的善惡兩面,並不是非黑即白。因此,《痕跡》在倫理指向中彌合了善惡的絕對分離。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在酒吧后街兇殺案中,兇手藍某本為人父,在女兒遭遇到不幸後,選擇用殺害別人孩子來填補自己心中的傷痛。劇中有一幕,當廖巖在給兇手看完三位被害者父親照片時,兇手給每一個父親鞠躬說對不起。梁麥琦對廖巖說,“你做了一個很幼稚的事,試圖去觸動一個殺人狂的心,他們再也不可能成為人了。”但是廖巖說了一句,“至少他不會成為魔。”有網友看後留言:“看到兇手在懺悔崩潰時忍不住淚目,很多時候人的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劉璋牧用劇中的臺詞感慨稱,“每一個燈火的背後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可惜像那個死者,他再也回不去了。”無論是哪一個案件,落腳點都要向社會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感受。

不得不承認,豆瓣開分與劇作的真實水準並不匹配。有細心網友看後評價說,“這部劇不太像以前我們看到的那種純推理破案劇,它講的更多的是人心,這部劇以事立人,人物的成長和人物關係的變化,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案子裡是有變化和進階的。”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除此之外也不難發現,《痕跡》被低估也與當下觀眾的刷劇習慣有關。一部劇就像是一個蘋果,啃前兩口就知道蘋果的味道,要不要繼續吃下去,就看前兩口的味道。但只看了開頭就評價整部作品,顯然是不客觀的。畢竟還有一種劇,它像甘蔗,開頭並不好吃,繼續吃下去,才會越嚼越上癮。

“案中案模式”後續發力,“大招”壓在結尾

《痕跡》在過審時便獲得了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並評價其為“近年來公安題材較為優秀的作品”。據悉,編劇畢薔是“四維一體”的超強編劇,本科學習的是法律專業,對法規和刑偵流程都熟稔於心。因此,由她創作的劇本能讓人看到案件在毫無破綻下層層推進,邏輯十分嚴謹。從已播出的劇情就可以明顯看出,該劇把重點放在了破案的過程上,而這個過程又一波三折,九曲連環,充滿了戲劇的複雜性和耐人尋味的人性之美。

在“面膜綁架案”中,外賣小哥經常收到一個特殊備註的快餐單,每次都是星期四,每次點的都是炸雞。更加奇怪的是,顧客在接過快遞的時候,臉上都敷著卡通面膜。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直到有一次下單,沒有了奇怪的留言,並且女孩用指甲掐了快遞小哥一下。已離開的快遞小哥感到奇怪,當返回來敲門時,屋內已沒有人了。而當警察前來調查,物業管理員卻透露,住在這個房子的女孩半年之前就已經因車禍而去世。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那麼,快遞小哥看到的面膜女孩究竟是誰?她是否已遇險?房間內是否還有別人,那個人就是兇手嗎?劇情走到這裡,並未涉及到任何特意而為之的驚悚元素,而是依靠嚴絲合縫的邏輯結構、環環相扣的劇情等著觀眾去探索痕跡。

在這之後,直播殺人案拉開了帷幕。女主播在直播時突然被殺,警方前去調查,電梯監控顯示根本沒有人進出,這就證明兇手就藏在這一層樓。“其實就是在玩一個狼人殺,這層樓4個人誰是兇手?而且在限時8個小時之內一定要破案。”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不難發現,到了後期,《痕跡》漸入佳境,毒奶粉案、電梯殺人案、面膜綁架案、直播殺人案、雙色玫瑰案等案件讓人感到十分驚喜,這也讓不少觀眾疑惑,為什麼不把後面更加精彩案件調到前面,這樣豈不是更能吸引觀眾?

對此,劉璋牧表示,劇本案件的排布是有時間聯繫的,每個案件與主線“雙色玫瑰謀殺案”相互勾連,並不是每一個案子都是單一的,因此不能把後期的案子直接剪到前面去,而另一方面,劉璋牧還想賭一把,“我就賭觀眾前面接受了,後面就覺得更加驚喜。《痕跡》不同於以往同一部懸疑劇中偵破多個案件的劇作套路,而是採用了更高難度的‘案中案模式’,越到後面節奏越快。我不喜歡虎頭蛇尾,因此選擇將寶壓在後面,誰是幕後最大boss,也是全劇中最大的伏筆。”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偶像化”刑偵劇新的嘗試

縱觀市場上的懸疑刑偵劇,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深究其原因,人云亦云,落入俗套。但《痕跡》最吸引觀眾的一點,無疑源自它對“偶像化”刑偵劇的嘗試。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偶像化的刑偵劇就是打著行業的名義談情說愛嗎?當然不是!關於此類型劇作的探索,劉璋牧與騰訊製片人張萌、林紅劍仔細研究了平臺受眾的喜好,在探討主流觀眾的審美之後,確立了詳細的制劇思路:它不光要求參演的演員青春氣息,劇集節奏也要符合年輕觀眾追劇習慣,而在敘事表達上也要以豐富的層次和較大的格局,給予年輕受眾正能量。

近兩年,被觀眾頻頻詬病的“注水劇”讓年輕觀眾對長篇劇集的期待值不斷下跌,在此之下,《痕跡》擰乾了水分,平均3集一個案件,大大提高了內容的可看性。觀眾在看劇之後,產生了酣暢淋漓之感,讚歎稱:“做這種高密度的故事,他們確實有點‘傻’,但在我們的國內影視行業,太缺少這樣的‘傻’了。”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來源:豆瓣截圖

而該劇為了呈現快而不亂、不拖泥帶水的敘事節奏也給劉璋牧帶來了不少的挑戰,“36集,我們的週期只有100天,平均只有三天不到就要拍完一集戲。”在緊張的製作週期下,劉璋牧依舊力求把細節之處都考慮周全,警服該怎麼穿,佩帶該怎麼戴,案發現場怎麼勘察,現場的佈置等等都事無鉅細的一一考慮在內。例如,在遊戲園爆炸案中,拆彈警察並沒有戴手套,是因為戴手套操作會慢,專家必須保證手部的靈活。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除了在細微之處見真章,體現劇作的品質,劉璋牧也極其注重作品本身帶來社會影響力,他希望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之下,大眾能意識到法醫警察這一群體所具備的壓力與責任,感受到正能量和溫暖。正如在連環爆炸案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殺人犯稱“和平年代沒有什麼英雄,只有戰爭才能造就英雄”,但是隊長回覆說“我們所有警察,從來沒有人想當英雄,保障社會的穩定是我們的使命”。劇中通過案件背後折射的人性起伏、人生百態,反映出警察這一職業盡忠職守、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對於一部劇作來說,它的社會意義與人文價值就已然厚重。

被低估的《痕跡》,藏著真功夫 | 專訪導演劉璋牧

藝術作品就要敢於突破,劉璋牧不清楚自己的嘗試是否能完全得到觀眾的認可,但穩步上升的播放數據,越來越多的網友的正向反饋以及私信求更第二季,已然是他持續製作好劇的動力,他也期待著未來與觀眾進一步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