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囧境:帮了忙反倒不落好?有效破局,你需要做到2减1加


职场囧境:帮了忙反倒不落好?有效破局,你需要做到2减1加

这是 北月 的第 18 篇文章


01 为什么好心帮忙,却不落好?


上周五,部门的小张给一个同事帮忙。这本来是好事,结果却让小张很郁闷。

原来,那天上午一位同事有急事要出去一趟,请求小张帮自己制作一份报表。她应了下来。原本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拿下,可她刚做不到一半,临时被叫去开会。走得匆忙,小张没来得及跟同事交代,会议期间也忘记了。

开完会后她才想起来,可那会已经过了承诺对方的时间点。

她刚进办公室,就看到同事从经理办公室出来,对方脸色很不好看,显然是刚被领导批评了。

小张懊恼不已,她想解释,可事已至此,再好的解释都不能扭转结局。

其实,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也不少。好心帮忙但办了坏事,不免让人心生郁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做事的是我们,但结果的评价权在对方手里,同时还有不可控因素未被计算在内。所以,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对方是怎么考虑的,关注什么。

毫无疑问,求助他人时,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又快又好地给出结果。快,体现的是时效性;好,要求的是质量。然而各种原因导致了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沟通方面、工作背景、工作能力、要求标准、事情的特殊性方面的等等。

认知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交付结果的实际差距:关于时间,你可能认为那是提交时间,而对方认为那是最后通牒时间;你费劲心思做出来的东西,对方很可能认为只不过刚及格,依然毛病很多。

心理学上有个期望值效应。它又被称为 “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是期望是对自己或 他人 的一种判 断,希 望 自己或 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由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

你能接受帮忙,会给对方一种“你很有能力”的错觉,进而对方对你期望过高。一旦最后你没及时交付,或者没做好,甚至对方对结果有一点不满意,更有甚者,在遭领导批评后,转身便迁怒于你。

为避免好心办坏事,我们要谨慎选择是否帮助对方。宁可不帮忙,也不要帮忙但把事搞砸了。


职场囧境:帮了忙反倒不落好?有效破局,你需要做到2减1加


02 关于“好心”帮忙需要理清的几个误区


1.偶尔帮忙可以,经常帮是揽事


当你帮别人成一种习惯时,就成了自己的义务,你帮得少了人家还会有意见。

平时性子比较腼腆的同事小张,有段时间经常帮同事老李做一项工作。同部门的小刘私下提醒她,下次找个机会拒绝,否则很可能他要一直做下去了。可小张不以为意,以为自己是在“助人“。

连着做了几次之后,老李怂恿领导,小张做那项工作挺顺手的,年轻人嘛,就要多历练。刚好我未来几个月要做一个项目,天天往外跑,不如就把那项工作交给小张吧。领导当场就同意了。可怜的小张,帮了忙还被对方坑了一把。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同事,工作中有多少事,是通过这种方式到自己头上的?有时你帮同事干一点活,久而久之,这个活就变成了你的,而且对方还冠冕堂皇的把事情推给你,气人不?

所以,偶尔帮一下忙可以,坚决不要长期的去帮。切记:不要有求必应, 该拒绝时要拒绝。


2、你帮别人,说明你的工作量不饱和,领导会给你加任务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就像我们在食堂打饭。打饭的阿姨会餐具的大小,来决定给你盛饭的多少。你拿一个大碗,打饭阿姨一般给你打饭多点。而如果是小碗,多数情况下都打的少。

同理,领导会通过你帮同事做事的多少,来判断你的工作量。有可能你是在业余时间帮同事,但领导依然认为你的工作不饱和。

其实,领导对你的了解并不是很充分,不可能天天盯着你。在他的逻辑里,既然你有时间帮别人,那你一定能先干好自己的活。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既如此,为什么不多给你安排一些任务呢?

由此,建议职场人不要太“乐于助人”,打肿脸充胖子。能者多劳未必都是好事,如果因为助人而给自己揽了一堆琐碎工作,帮人反倒把自己拖下水了,这就得不偿失。


3、做事越多,失误越多,给人的印象越差

这个逻辑也简单,你啥事不做肯定不会犯错;你做得越多,犯错的机会也就越多。大家对你的印象就越差,会认为你不靠谱。这是职场上的大忌,以后的评选优秀,升职加薪,好的工作机会大都不太可能轮上你。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天天闲着没事的人能获得重用提拔,而你成天累得要死要活,却一直在底层呆着没人看见的核心原因:你做十件事情出错两件,相比别人只做了一件却异常出色,显然大家会对后者赞不绝口,对前者满是诟病。纵有千般好,不抵一朝失。

切记:不要主动揽事,也不要对方一开口你就接受,拍胸脯打包票,“这事包在我身上”、“小事一桩”。工作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上级临时安排的重要又紧急的工作,比如因为老人突然要住院了等等,这些都会成为你做事路上的绊脚石。一旦你应承下来又没做到,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职场囧境:帮了忙反倒不落好?有效破局,你需要做到2减1加


03 有效帮忙,你需要做到“两减一加”


1. 懂得拒绝,帮君子不帮小人


不会聊天是因为了错了对象,同理,不会帮忙也很可能是因为帮错了对象。

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有效帮忙,首先是有选择性地帮忙。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对于人品差的人,你把事做好了,对方下次会变本加厉地找你帮忙;万一没做好,上级问责起来,对方很可能甩锅给你。所以,对这类人要及时、果断地拒绝。

《妮可的999封情书》中认为,

善良很昂贵,我们要把它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和值得的人。

如何说“不”呢?下面介绍3个有效方式:


1)划定界限

划定界限是一种是干脆利落的拒绝方式,主要适用于工作中联系少,而对方又人品差的时候。

作为被求助一方,最好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否则对方一次次试探,你一次次妥协,会让他觉得你是个“软柿子”。当你强硬起来时,他反倒疑惑为什么“之前可以,现在不可以”。

界限分明就是明确的告诉对方,此事不只针对你,没有例外。清晰地告诉别人你的原则,是不能改变的。拒绝时要干脆利落, 要知道,你有权利拒绝别人, 说“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

  • “抱歉,这不是我的工作重点。请另寻高人。”
  • “抱歉,我从不借钱给任何人,这是我的原则。”
  • “不好意思,我向来不做没把握的事,这是我的底线。”

真正的拒绝别人,一定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为自己设立界限,勇敢坚定的表达。

善良有分寸,助人有底线,才是真正的善良。


2)直接拒绝


当遇到和工作中往来较多的人求助,而你又分身乏术时,划定界限的方式太生硬,显得不近人情。我们可以改用直接拒绝的方式,通过陈述客观理由,让对方知难而退。

  • 有更重要的事---这次没法帮你了。王总几天后要出席xx会议,安排我准备相关资料。你知道的,此次事关重大,王总又一向要求严格,我怎敢掉以轻心?”
  • 接手新工作----部门最近刚调整了/部门刚刚开发了个新业务,这个点上谁也不敢掉链子。我刚接手,有一阵子要忙了。
  • 时间错不开----真不凑巧呀。我这月初/月尾本来就事多,加之最近某某同事休假了,我还兼着他的一部分工作,这几天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


拒绝这件事,最高情商的表现就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千万别装。不要因为为别人着想,不想让人家难堪,而太把自己当回事。做不到的事情,别勉强自己,直接拒绝就好。


3)巧妙转移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直截了当地拒绝,适用于部门内部,

转移法尤其适用于跨部门的求助。

它的关键点在于,采取迂回战术,将对方的问题转移到别处,同时又避免给你推卸责任的嫌疑。转移话题时,我们需要做到:态度坚定、语气温柔、善于示弱。

  • 承蒙你看得起我,不过这方面我知之甚少。真要应承下来还不是误你的事吗?这档子事我可做不出来。
  • 你可能找错人了。上次这事要不是有王总鼎力支持,几位同事齐心协助,我一个人很难搞定。
  • 多谢您抬爱。可是跨部门的工作,需要王总同意才行,我做不了主。要不,您先和我们王总沟通一下?

转移法其实是因为经常有工作上的接触,处理不当会对日后工作不利。这里不仅要顾全对方面子,但更重要,这是两个部门之间的事,首先要征得部门领导同意,不可僭越。凡事留有余地,日后也好相处。


2. 只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助人不仅要选择帮助的对象,还要选择你擅长的事。超范围的事,我们难以驾驭,也不可控制。对此,你要敢于在第一时间拒绝。千万不要逞一时之勇,而不考虑后果。

芳芳的一个朋友过阵子要过生日,她想送朋友一套对方喜欢的化妆品。在得知闺蜜丽丽有朋友在国外做代购,芳芳让丽丽通过朋友帮忙买一套化妆品。丽丽很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由于物流问题,发货延迟了,在生日前根本拿不到东西。

没办法,芳芳只得在中午休息时打车去实体店。结果回来晚了还被领导撞见,挨了一通训。

芳芳心里窝火,认为丽丽很不靠谱,明明答应了自己却没办到,还让自己挨批。越想越气,很快她不再搭理丽丽,自此闺蜜变路人。

你看,代购本不是丽丽擅长的事,她却揽了下来,因为有不可控因素,最终让好事变坏事。所以这提醒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最好不要答应。帮人事小,误事为大。

除此之外,工作中还有一些事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不能帮忙:

  • 敏感岗位,比如财务、人事、机要…;
  • 影响巨大的事,比如做决定,拿主意;
  • 时间紧迫的事,比如你本身这段时间就忙,更别提再帮助别人了;
  • 可能会触犯公司或他人利益的事,高压线不要碰,雷区不要踩。

帮人之前,一定要头脑冷静,对没把握的事,一定第一时间明确拒绝。可能你想帮但帮不了,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对彼此而言,都减少了浪费时间。

朋友有难的时候是应该帮,但这不代表对方一求助你马上就帮忙。合适的帮忙,是基于你对那块擅长,能搞定,并且你正好有空。


3.利用损失厌恶心理,为帮忙加分


现实中,我们显然不可能拒绝每一次的求助。既然帮忙不可避免,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为自己加分呢?

有,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先降低对方的心理预期,再提供超预期的帮助,从而制造心理上的惊喜体验

管理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某公司由于资金周转问题,无法像往年一样,给员工发放足额的年终奖。为避免员工心生不满,造成人才流失,公司宣布“要裁员”。消息一出,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自己会成为被裁名单中的一名,纷纷努力工作。

一段时间后,公司宣布,为体现公司的人性关怀,决定不裁员了。众人松口气,觉得公司特别有人情味。

又过了几天,公司高调宣布发放年终奖。众人更是心生狂喜,欢呼“感谢公司,感谢领导”。

试想,同样是发年终奖,如果公司一开始就说正常发放,和往年一样,就没有多少值得期待的。然而,利用了损失厌恶心理效应后,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发现二者的心理体验是天壤之别:

  • 先说要裁员。如果被裁,工作都没了,谁还会顾及其他福利?
  • 接下来,不裁员。哈,松口气,保住工作就是万事大吉。
  • 最后发年终奖。哇,居然还有年终奖。太意外了,公司太好了。

先降低员工的预期,再一次次带来超预期的消息,效果非同一般:员工对公司感恩戴德,进而更认真地工作。

某航空公司也曾经利用了这一招,巧妙地提升了乘客体验。

一次航班因为天气原因,要延迟降落。机长告知乘客的降落时间有技巧。第一次:预计4个小时后;第二次:经过多方努力,预计提前1个小时;第三次:重磅消息,1小时后降落。全场一片欢呼。

其实机长知道只需要1小时便可降落,但如果直接告知显然平淡无奇。从4小时缩短到只用1小时,除了让乘客的内心体验达到了峰值,更重要的是,之后在选择航班时,此次航班很可能会是首选。

峰终定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某一段经历的记忆,只会记得高峰时和结束时的感觉,即“峰值”和“终值”的体验。

你看,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就是在变相地调动人对峰值和终值的体验,从而给自己留下好印象。


职场囧境:帮了忙反倒不落好?有效破局,你需要做到2减1加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世界,讲的是互助和共赢。面对求助时, 要清楚, 不是对方的每一次求助我们都要帮。不要因为怕得罪人,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而委曲求全的去帮助他人。要清楚,你不能讨好所有人时,就讨好自己。该拒绝时,我们要善于拒绝,见机行事。具体做到:

1.果断拒绝人品差的人,只帮靠谱的人;

2.做能力范围内的事,避免超出范围;通过这两个原则先砍掉一大部分的求助。

3.对于不能推脱的求助就接手,全力以赴去达成。必要时利用损失厌恶心理效应,为自己加分。

如果被拒绝的一方就此翻脸,那么正好,你知道了这样的人不值得继续与之合作。真正关系靠谱的人,一定充分体谅你的难处,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道德绑架你,勉强你。

巴菲特曾说,他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就是一句话:“你所关心的人,有没有用爱来回报你?”

时间宝贵,我们要把助人的机会留给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人。不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好的帮助,一定是彼此舒服,互相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