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前瞻:深圳常住人口數量會再大幅增長嗎?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在即。

對於區域和城市而言,年度統計公報普遍未公佈2020年的常住人口等情況,但一些相關聯的數據卻引發遐想。

以近五年的引才贏家城市深圳為例,近日,深圳小學招生人數下降、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減少引發關注,有觀點認為這可能表明了人口有流出的跡象。

城市人口的流入、流出每天都在發生,這也恰是城市活力的一個體現。僅從上述幾個指標,並不能得出深圳總人口流出的結論,儘管具體數據還有待揭曉,但從包括人口年齡結構、就業人口數量等指標來看,深圳仍然享有可觀的人口紅利。

回望過去兩次人口普查,由於統計修正,深圳曾出現常住人口對比普查前年份公佈的數據大幅增長的情況。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數量為1343.88萬人,坊間有猜測,此次人口普查,深圳的常住人口數據是否將再次大幅增長?

而在人口數量之外,人口結構、質量更值得關注。在去年11月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AI領域頂尖學者、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到科學家紅利。

在40多年的發展中,深圳成為高科技之城、電子信息產業之城,離不開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而這座城市最新的變化是,正在由產業創新邁向基礎研究,若未來能形成“科學家紅利”,深圳有望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人口普查前瞻:深圳常住人口數量會再大幅增長嗎?

如何看待電話用戶數、小學生招生數下降?

根據深圳2020年統計公報披露的數據,2020年全市固定電話用戶400.84萬戶,比上一年減少了約3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682.07萬戶,比上一年減少了約214萬戶。

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項數據的減少是全國性的現象。根據全國統計公報公佈的數據計算可知,2020年,全國固定電話用戶比2019年減少了91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則減少了727萬戶。

再參照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的情況,2020年固定電話用戶比2019年減少了62.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減少了113萬戶。

電話用戶數減少的背後,有很多人口增減以外的因素,譬如移動電話對固定電話的替代,移動電話號碼的實名登記減少了一人多號現象等。

另外,常住人口是指全年居住6個月以上的居民,電話用戶數統計的是年末的情況,統計口徑亦有一定差異。故而,從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數的變化來判斷人口的流向,或存在較大誤差。

而小學生招生人數的減少引起了更多關注。深圳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小學招生人數為19.07萬,比上一年下降6.5%。

深圳並未公佈2013年和2014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情況,無從準確判斷這一下降有多大程度是由適齡學童人數的減少引起。並且,有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一些數據出現波動,並不能代表長期趨勢,究竟小學生招生人數變化是否代表著特定群體的流出,還有待觀察更多年份的數據。

另一個相關聯的背景是,近幾年深圳各區屢屢發出學位缺口預警,這增加了家長對於學位短缺以及未來升學難度較大的預期,一定程度導致了部分適齡學童的流出。

但這種現象有望迅速得到改善。深圳最近召開的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未來五年,實施基礎教育學位保障攻堅計劃和“高中園”建設計劃,新增基礎教育學位約90萬座。

深圳人大代表楊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深圳作為全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的一線城市,這幾年在教育上是有“欠賬”的,但從規劃看,“十四五”期間教育的“欠賬”一定會補上。深圳很多部門正全力以赴為了該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建市時的“拓荒牛”精神重現。

疫情影響下就業人口正增長

事實上,從小學生在校生總人數這一指標來看,深圳2020年為109.12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1%。橫向比較來看,深圳在校小學生人數僅低於重慶和廣州,高於常住人口數量更高的上海、北京等城市。

小學生的背後是較為年輕的家長群體,深圳人口結構的年輕化也可見一斑。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戶籍老年人32萬,常住老年人73.04萬,實際服務管理老年人114萬。

按照戶籍人口的口徑來計算,深圳老年人的佔比約為7.0%;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徑來計算,老年人佔比下降至約5.6%,均未觸及國際通行的老齡化社會門檻。

與年輕化的人口結構相對應的是深圳的就業人口規模。今年1月,由廣東省人社廳主辦的“廣東高質量穩就業保就業——中央、省市媒體採風行”活動中公佈的數據顯示,深圳就業規模持續穩步擴大(以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統計口徑),2020年11月達1218.06萬人,同比增長4.0%,為歷史新高。

有經濟研究人士認為,職工只有在職才會有失業保險,所以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的變化,最能反映一個地區較規範就業和中高端就業崗位增減情況。

而根據上述數據,即便是在受到疫情影響、就業壓力較大的2020年,深圳以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口徑統計的就業人口仍保持了正增長。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個人選擇城市時,“宜業”的訴求仍大於“宜居”。

人口持續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很大程度可以佐證這一判斷。而在大城市中,深圳執行較為寬鬆的戶籍政策,2016年開始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並且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這大大減少了人口流入的制度性障礙。

2015年到2019年間,深圳常住人口新增了266萬,增量位列全國第一。

人口集聚的同時,深圳的高房價也被人詬病將降低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事實上,這樣的擔憂不同程度地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大城市。

深圳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近兩年持續加大居住用地的供應,過去5年間,全市建設籌集公共住房46萬套。長遠來看,到2035年,深圳將致力於形成商品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佔比各為40%、20%、20%、20%的格局。

深圳住建局相關領導曾表態稱,深圳將通過五年甚至八年的補短板,力爭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較好地緩解,以此穩定房地產市場,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人才總量已超過600萬

在談及城市的人口問題時,受教育程度是一個重要指標。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2010年,深圳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的佔比僅為18.5%,其中,研究生學歷者僅有10.42萬人。這些遠低於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期水平。

伴隨著產業的持續升級和人才引進政策,即將公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深圳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情況值得期待。

2020年11月的一份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深圳全市人才總量已超過600萬,其中全職院士54人,高層次人才總數近1.8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人才的平臺和載體主要有三類,好的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靠它們來容納和吸引人才。

一直以來,深圳的知名企業是攬才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以華為、騰訊、平安、招商銀行等為代表的大公司,受到眾多名校畢業生的青睞。

而伴隨著高等教育、基礎研究的發展,深圳本地的大學、研究院所成為了引才的新平臺。高校的人才“蓄水池”效應也愈發顯現,深圳的高校正在培養更多的本土大學生。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13.62萬人,儘管總數仍不算高,但增速高達20.3%。

在網絡通信領域新型科研機構鵬城實驗室,僅3年時間就匯聚了31位院士,160餘位國際會士、國家傑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職、雙聘和兼職等市場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餘位各類人才。“科學家紅利”雛形漸顯。

加大基礎研究領域的佈局,客觀上對國際人才尤其是頂尖科研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在新的形勢下,深圳也在醞釀新的引才政策。

今年1月,深圳市人才工作局透露,將出臺新一輪的人才政策,堅定不移地推動人才工作對外開放,更加註重與國際接軌,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突出用人主體作用和市場激勵導向,推動從“政策引才”向“環境、文化聚才”轉變,打造全球智匯政策的深圳樣本。

深圳最近召開的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亦專門強調了人才問題,其中提出,建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資源”機制、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人才評價機制,高標準制定新一輪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清單式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探索設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獎。

深圳社科院巡視員陳少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人才政策方面,深圳一直在全國走在前頭,下一步深圳要打造全球標杆城市,將面向全球廣招賢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作者 | 王帆

編輯 | 李博

責編 | 金珊 實習生張惠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