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本文乃作者陈陈陈陈橙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除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区域流传外,并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扩展。 据五十年代初统计,全国有280多个专业越剧团,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數省分外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至于业余剧团,在浙江,江苏等省,更是成千上万,数不尽数。四十年代,越剧改革只限于一时一地的少數班社, 而且是在艺人势单力薄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1949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越剧改革在全国全面而有计划地展开了。大多数专业剧团,都配备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艺术人员,建立了导演制,编演新戏成了舞台的主流,舞台艺术沿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越剧改革成为戏曲改革的榜样。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越剧

由于综合艺术力量的加强和提高,又有许多优秀剧目涌现出来,越剧的优美抒情、 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进一步形成了。浙江、上海等地。 还进行了男女合演和编演现代戏的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剧目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除现代戏外,一大批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成了家喻户晓的艺术精品,同时又创作了一些新的古装戏和现代戏。经过几代艺人的辛勤努力,越剧终于从“小歇班”进而成为今天中国剧坛上花枝招展、生气盎然的大剧种。数十年来,越剧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各具艺术特色的著名演员。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古装戏

有一些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发扬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越剧新流派。1976 年以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先后培养的大批越剧新秀被称为越剧新花。这“新花”,今正迎春开放,芬芳四溢。最近几年,越剧电视剧和播剧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越剧曾多次赴苏联、民主德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和港澳地区演出,进行文化交流。越剧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中国戏曲是一宗巨大的民族艺术遗产,它有360多个剧种。各剧种间互相区别的最明显标志就是音乐唱腔;各剧种的音乐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不同的发展过程。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越剧

乐队的主奏乐器板胡这时已改用平胡,从而使唱腔和伴奏显得和谐协调而婉转。乐队人数也由3人发展到4-6人, 打击乐器的运用和伴奏也与演唱风格渐趋统在唱腔上最大的突破,是“小腔”的运用。因为有了伴奏,演员就利用过门的空隙,随着伴奏顺延发挥,形成了拖腔。这种“小腔”的出现,使曲调显得委婉而悦耳动听,并逐渐成为越剧演唱上一种独具的风格。例:40年代初期,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的有识之士,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倡导“新越剧”,对越剧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剧目方面,主张编演新戏;在表演导演方面,努力引进话剧和电影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学习借鉴昆曲的舞蹈身段;舞台采用立体布景,实物道具以及灯光,美化造型。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话剧

对唱腔更作了重大改革。当时的上海在日伪统治之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情郁闷。这时越剧舞台上也出现了许多悲剧题材的新剧目,与人们一起倾诉悲郁的心情随着剧目题材的变化,原有的由调单纯,明快,善于表现纯朴、轻松情绪的(四工调),要作为越剧的主腔,就感到不适应了。插曲系指在越剧本腔以外,为戏中的特定场合、特定情绪需要而创作的一种唱调。插曲虽不属本腔本调,但却是越剧的常用手法。运用民歌、小调作为插曲, 在戏中屡见不鲜,这是越剧的一种传统。“三翻十二郎”、“双看相”、 “小放牛”、 “莲花落”、 “四季歌”、 “道情调”等,都在不同的剧目中被采用作插曲,以增加音乐色彩。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越剧

一支好的插曲,不仅能流传,且能起到扩大剧目、扩大演员影响的作用。近年来越剧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往往把插曲作为一个戏的主题音乐贯穿全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越剧常用乐器越剧常用乐器主要有打击乐(板鼓、拍板、堂鼓、大锣、小锣、 小钹) 弦乐(二胡、中胡、三弦,琵琶、柳琴,扬琴)管乐(笛、箫、长笛)和吹乐(大小唢呐)等组成。随着戏曲音乐的革新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常用乐器中又加入了不少古典乐器如笙、筝,以及各式西洋乐器,特别是小提琴、大提琴、 倍司吊钹、长笛、 黑管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各剧音乐的特色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能力

琵琶

当时的演员阵容很强,有“十姐妹”之称。所谓“十姐妹”指:施银花、屠杏花、钱秀灵、马秋霞、周宝奎、支兰芳、余彩琴、马亦琴,袁瑞丰,筱金桂。这是施银花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她还主演了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越剧《雷雨》演时装戏在越剧界可说是个创举,因而颇引起当时戏剧界人士的关注。1941年夏,施银花又和尹桂芳搭档,演出了《赵五娘》戏。施银花嗓音清脆,音质纯厚, 且富含感情。1950 年,她从舟山去到台湾。施银花是越剧女子科班最早的著名演员,在越剧女腔(四工调)的创立以及委婉抒情的越剧女腔的形成中,有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中国戏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