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作為開國之帝的司馬炎得國比較容易,父兄輩打下的基礎讓司馬炎的開局非常好,通俗講就是拿了一手的好牌。當時天下局勢,蜀漢劉禪闇弱無能、諸葛已死,吳王孫皓殘暴無德,實力最強的就是司馬氏。264年,以鍾會、鄧艾滅蜀。265年司馬昭死,司馬炎篡位,也就是晉武帝。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司馬炎此人實非開拓創業之君,不過僅有守成之才。西晉自265得國至316年晉愍帝降劉曜於長安,歷52年,國祚實在不長。為什麼?西晉初期已經暴露很多原因,國運衰亡過早,我認為根源部分在於司馬炎本人,司馬炎本人其實並非開拓型的君主,而以荒淫怠情,遺患後嗣而留名後史。得國乃是基於父兄輩打下的堅實基礎,自身並無大才。我們看歷史上的創業之君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他們都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基本上都善於識人用人、從諫如流、堅毅果決、生殺之事能決於傾俄之間、具有成熟的政治謀略、有節制、善謀後世基業。所以漢唐明三朝皆有數百年國祚。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而司馬炎身上我們看不到具備這樣的品質:第一,不善識人。所以他的身邊賈充、荀勖之流眾多,這些人無不是投機鑽營之輩,所以朝政難以清明。他的身邊也有很多名臣,比如劉毅、劉頌、江統、張華、苟晞等等,然而司馬炎用之而不能盡納善言。我們來看下司馬炎所信任的名臣,首推賈充,教唆成濟殺高貴鄉公曹髦,乃不忠不義之佞臣。司馬炎深信賈充,以賈充的兩個女兒嫁給太子及齊王,寵幸無雙,荀勖、馮沈之流也是善於迎奉、貪利鑽營之輩。當時賈充被任命都督秦涼二州軍事,以平羌、氐的叛亂行為,賈充很驚慌不願意去,在夕陽亭搞歡送晚宴時,荀勖出了個餿主意,就是讓賈充之女嫁給太子,以太子婚事為由改任其他人打仗去。所以後世有人評論荀勖發亡國之言,晉亂之源實在於荀勖之言。楊駿其女楊芷為司馬炎皇后,其人剛愎自用,遍樹朋黨,把持朝政,在炎彌留之際,與皇后楊芷篡改詔書,大權獨攬,與其弟楊珧、楊濟權傾朝野,人稱三楊。所以致有楊、賈之爭。晉名臣張華、裴頠,素以才名謀略而佐王,政事清明,盡心輔政,不能不謂之能臣也,然而張、裴難堪大德,也不能行大義,附於賈后,最終連累致死。當時晉朝的情形,才能之臣不少,而忠臣諍臣難覓,臣子皆以私慾小義苟活朝堂,有朝一日,一旦國逢危難之時,無人能諫諍,無人能赴死。

第二,缺乏政治謀略。開國之君大多治國治吏寬嚴相濟,多善驅臣之術。而司馬炎寬所不當寬,嚴所不當嚴,寬與嚴的尺度失去水準,以至臣子多以利益考慮自身,而少事忠義之事。不善謀後世基業,郭欽曾奏徙戎內遷之患,司馬炎不納善言以至八王之亂後,匈奴勢力強大,最終立國滅晉。而以衷為太子,成為後世有名的白痴皇帝,足可見毫無遠慮,以至滅國。


第三,嚴於律人,而寬以待己。晉朝崇尚奢侈之風,乃是承魏氏而來,並在晉朝愈演愈烈。司馬炎在即位之初大力弘揚節儉,並親身示範。然而是典型的嚴於律人,而寬以待己。自己修的宮殿華麗奢侈,以黃金塗柱,明珠裝飾,奇花異石天下蒐集。炎好色,所以廣納後宮,達萬人之餘,故以乘羊車隨意臨幸宮人。所以“羊車望幸”、“焚裘示儉”諷刺的就是司馬炎的虛偽性格。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這樣看來,司馬炎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所以上行下效,不僅貴戚如王愷、賈謐,勳臣石崇、王濬、任愷、和嶠,連身負高名的王戎和建功立業的劉琨、陶侃也以奢侈成風。這種風氣下鮮有清醒的人,比如傅鹹就上奏說,古代的堯住的都是茅草屋,而如今的百姓竟相蓋華麗的房子,古代的大臣沒有山珍海味,而如今的商賈連肉都厭倦了,古代的妃子才有特殊的裝飾,而如今的侍妾都身披綾羅。如此時俗風氣,司馬炎空言訓誡,沒有一點實際行動,所以風氣愈演愈烈。可以想象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臣子哪裡能夠盡忠執事,朝堂之上如何能寡慾而存公正,人人都貪戀私慾,國政如難以提振。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最後一點:後嗣遺禍,賈后亂政。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司馬炎不僅僅是沒有處理好,而且是做出了最壞的選擇,他選擇的繼承人就是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以“何不食肉糜”而聞名後世。為什麼司馬炎會執意的選擇這樣的一位兒子即位,他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思考和起伏,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浩渺史冊中摘取幾件事情,來試圖解讀他的想法。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大臣一開始也曾很含蓄的勸諫稱太子有淳古之風(說的比較含蓄好聽,說的不好聽就是傻、智商低),擔心司馬衷難以擔當大任。司馬炎也常常憂慮這個問題,後來就派和嶠、荀勖一起去看太子,荀勖回來說太子可以擔當大任,而和嶠說太子還是老樣子。司馬炎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而把和嶠的看法告訴賈南風,因此賈南風懷恨在心。

還有件比較有名的事情,史書記載司馬炎為了測試太子的處事能力,出了幾道題讓司馬衷作答,司馬衷哪裡能做的出,於是他的老婆賈南風就找了一些人幫他作答,要交上去的時候,太子身邊的一個侍從張泓出主意說太子學識少,如果答的引經據典,皇帝必然不相信肯定要責罵,所以不如直接大白話作答,讓太子自己抄寫一遍。賈南風非常高興,就採納了。結果司馬炎看到太子的作答很高興,認為太子雖然才能平庸,但不至於不堪大任,於是拿給周邊的臣子衛瓘看,瓘非常尷尬,所以後來換太子的事就此平息。

兩晉南北朝史--司馬炎與西晉初年的形式

史書記載的這些事情,我們現在讀來仍然覺得值得深思,作為父親對兒子理應是比較瞭解,我認為司馬炎並不是不瞭解,而是出於政治上的“倦怠”。作為才能有限的君王,貪圖享樂,對於後世長久的基業並無心過多打算,而是僥倖的認為即使司馬衷無力治國,也可以依靠強大的外戚來輔佐新皇,穩定國家,這跟司馬炎政治不成熟的性格很有關係。這些勢力熏天的外戚包括司馬炎的國丈楊駿,還有他的親家賈氏一族,這些人皆為虎狼之輩,從司馬炎內心深處講,他是非常信任並依賴這些人的。再加上他覺得皇太孫司馬遹很聰明,將來一定非常賢德,即使兒子不行,我還有這樣的孫子可以確保我司馬家的國運啊,這就是政治上的僥倖。晉朝的奢靡風氣已經填塞滿了他的慾望,他也無暇再有其他作為,專心致志的享受去了。這樣的倦怠加上政治的不成熟,最終讓司馬衷順利成為繼承者。對勸諫的臣子,司馬炎總要想辦法堵住悠悠眾口,所以才有了以封事使決,我想即使沒有張泓的主意,司馬炎也會是一樣的態度,因為如果他真的想弄清楚自己的兒子是真傻還是假傻,把他找過來當面問事查看他的處事應變能力,豈不更加方便直接,更加公允?

綜上,致有晉初楊、賈之亂,並演變成為八王之亂,西晉在轉瞬之間迅速被崛起的匈奴劉曜滅亡,如果不是司馬宗室的一支小宗流落江南延續晉朝國運,五胡之亂必然延禍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