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文案裡的成都,是慢悠悠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成都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是那份“安逸”,飛機上就能聽到的麻將聲,散發著麻辣香味的路邊攤,帶著歷史氣息的舊城老街,是成都印象下面的繽紛色彩。正是這份“安逸”,引來無數人嚮往,有人想去成都旅遊,有人想在這裡生活,還有人留下了動人的歌曲,吃一吃川味火鍋,走一走青苔石路,甚至渴望來一段邂逅,演繹一場做不完的夢。

然而,這份成都印象或是停留在老成都人的記憶裡,或是存在於文案的煽情文字和渲染圖片裡,在現實中沒有了那份真實感。在過去十多年大規模城市化的巨大洪流之中,很難在經濟速度和生活節奏、現代都市和傳統風貌、大眾喜好和地域特色之間保持平衡。所謂“安逸”的生活,也許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也註定會被時間吞噬。精心撰寫的文案表面上令人遐想,但深處隱藏的卻是一座城市逐漸同質化的面貌。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消失的鏡頭。2003年,張藝謀為成都拍攝了一部叫做《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的宣傳片,那一年我剛好在成都上大學,當時總覺得鏡頭的內容有些許平淡,也許是從側面表達心緒的方式,捨去了對成都之美的立體描述。而為了生計離開成都的十多年間,這部片子裡的鏡頭倒是成為我追憶舊時成都最好的影子,因為每次回到成都,就一定會發現不少街道換了新顏、樓宇變了模樣、事物沒了蹤跡,雙層公交大巴、潮溼的老巷子、陳舊的老茶館、四川全興隊雄起的吶喊,等等,如今全部都定格在膠片的鏡頭裡,不禁令人唏噓。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消失的精緻。多年前,有人曾對我說,成都這座城市,既有古代韻味,又有現代情懷,時常讓人有恍然如夢的感覺,以及一種難以言狀的精緻感。在我看來,這種精緻,也許是視覺,現代中透著傳統、含著柔情;也許是味覺,有茶有酒有麻辣;也許是聽覺,臺子上川劇的唱腔、桌子上麻將和蓋碗的碰撞。正因為“慢”,才能夠在變遷中小心翼翼地包容下歷史沉澱和人文風情,保留住視覺、味覺和聽覺的精華。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但是今天,當你再次走在成都街頭,迎面而來的是批量設計的現代樓宇和故作姿態的古風建築,寬窄巷子、錦裡,不過是老街換了新牆,大量販賣“本地特色”和“人文情懷”的店鋪,隨處可見的酒吧,觥籌交錯之間,讓我恍惚看到了北京後海、長沙芙蓉街、重慶磁器口那些千篇一律的影子。春熙路依然人潮澎湃,增添了不少大都市範,不過是人們的熱愛從真維斯、高邦換成了優衣庫、無印良品,然而走到春熙路的地鐵站,卻領會到“傳統”和現代的趣味結合:空曠的地鐵站內,視線之內難以看清導流牌,幾路地鐵線多條通道犬牙交錯,加上熙熙攘攘的巨大人流,讓人頓時沒有的方向感,手足無措之間,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開門進、景門折、生門出”,好不容易擠進地鐵的我才恍然覺悟,這是成都依照三國古籍外地生客佈下的八陣圖。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再說說吃,鍾愛老成都清油火鍋的我,如今缺很難尋覓到當初的味道,巴渝風格、重油重辣的牛油火鍋正在野蠻生長,那個坐落在春熙路門口的網紅火鍋,高潮的時候需要排700個號才能吃上,我的新疆同事來了三次才打上卡,為此刷亮了朋友圈,感覺幾乎比中彩票更激動,然而去年在這裡,服務員還很勉強地給我換了個清油鍋,然而今年她告訴我已經沒有清油鍋了。不僅是火鍋,串串、乾鍋、冒菜、燒烤的網紅店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只是無一例外走向了重麻重辣的重口味路線,連本地人也不敢經常光顧,也許腸胃好的遊客可以一家一家地打卡,是不是應該更友善些呢?那些過去喜愛的成都小吃更是濃墨重彩,此刻坐在網紅店裡的我,執拗地懷念著蘸辣椒醬的嫩豆花、澆紅糖汁的涼粉,不用撥開厚厚的一層西米露和水果布丁,費勁地尋找主題。

再說說玩,成都人最引以為傲的川劇、茶館和麻將文化,現在都用精緻的包裝包裹著,川劇進了大劇場,沒了露天的戲臺,被華麗地供奉起來;茶樓越開越多,茶館越來越少,蓋碗茶的價格也讓莫名感嘆,喝茶不再是成都人日常的消遣方式;麻將還是成都人的最愛,只是不再把它作為一種生活愛好,而是更多看作博弈的一種方式,這些文化元素在格調更高的同時,也與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拉開了距離。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消失的“悠閒”。成都給人最大的錯覺,可能是“悠閒”這個概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成都人長期受黃老學說影響,滿足於偏安一隅,精神上渾身天成的無為與不爭,性格上處處表現著隨遇而安、小富即安,生活只要還能過,就一定要逛街擼串、喝茶、麻將、夜生活。

如今,成都人依然愛逛街和下館子,夜生活也依然豐富,但是,“悠閒”卻愈發得奢侈。許多朋友坦言,成都現在早已不是當年的生活節奏,以前可以茶油鹽醬醋,現在無論如何也得生計為先,不僅加班是家常便飯,在業餘時間兼職的不在少數。有一項統計令人驚駭,成都週末加班的人數是北京的4倍,平均每人加班時長也幾乎是北京的2倍,這樣的成都如何算得上“悠閒”?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生活節奏的改變除了經濟發展得快了,也許還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物價的上漲推高著生活成本,且不說蓋碗茶“喝不起”,麻將“搓不起”,回到十年前,成都吃串串還是素1葷3(毛錢),白米飯隨便加,蒼蠅館子人均10元很飽很飽,高級一些的網紅“明婷飯店”20元頂天了,滿大街都是15-20元/人的片片魚、自助火鍋,而今天串串價格翻了5-10倍,網紅館子動輒人均100+,景點小吃更是誇張,1小碗“三大炮”大概6個糰子就要15元,更別說新起那麼多高檔酒樓,老百姓越來越“吃不起”。成都房價原來是真正的價值“窪地”,老成都人寧願吃了、耍了也不願意把錢砸在房子上,現在房價也擠進了全國前20,核心城區更是動輒2萬以上,尤其是去年一波驚人漲勢,讓許多人觀望的人一窩蜂擠上了車,結果多年積蓄被掏空,更加“喝不起”、“搓不起”、“吃不起”。

第二個方面原因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思想變遷,2003年的成都,城區人口統計大約450萬,甚至擠不到全國前十,過去老成都人為主體的社會環境下,各自影響、一起“慵懶”,然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是1400萬,大量的四川地市和外省人湧入,“新成都人”在人口結構上佔了絕對優勢,他們敢拼敢闖敢吃苦,在推動成都這座城市更加繁榮的同時,形成了工作和生活中都更加“拼”的範圍,為了不被淘汰,“老成都人”只好把最後的“悠閒”也剝了下來。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老D是我好朋友,資深碼農,大學畢業後早早在二環金域藍灣買了套三居室,工作後的第一個夏天,下班後都紮在川大籃球場,到了晚上就是擼串啤酒,後來很快結了婚,有了娃,我一直覺得他的生活很愜意,很美好,但是這兩年再見到老D,明顯少了頭髮,多了憔悴,長時間坐板凳導致有些腰肌勞損,過去熱愛編程的他不願再在下班後提及工作,新投資了房產、揹著百萬房貸的他,整天要面對著妻子語重心長的批評與鼓勵,操心著孩子能不能上好學校等難解問題,關心著每月房貸還款期限日和每天市場上最新的打折菜肉,擔心著進入中年事業會不會遇到新的危機,聽他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打過車和在外面吃飯了。

我的錯覺,我的成都

許多在成都生活多年的朋友對我說,越來越覺得成都陌生了,這種陌生既有積極的一面,萬丈高樓平地起,百萬家庭奔小康,也有令人惋惜的一面,不再那麼悠閒、不再那麼安逸。然而這種變化不是孤案,而是是這個時代的整體特徵,畢竟成都的味覺、聽覺、視覺依然是豐富而飽滿的,在城市之間依然是特色鮮明的,也許這只是我在追憶流水年華中的無病呻吟。最後,我還是想說,成都屬於每一個成都人,也將由每一個成都人所創造,也將回饋每一個成都人,對於每一個熱愛成都的人,我相信,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必將回歸,成都會更加精緻和悠閒。

(感謝:賽特、Denver、heejun、cy等成都的小夥伴們)

鄭博客段語嫣


分享到:


相關文章: